余成明与悬崖燕窝的初体验
1979年的春天,余成明十几岁,身材瘦削,每天他都跟随村里的两位采燕窝老手前往悬崖。村中的老手们个个如同山羊般在悬崖上攀爬自如。
余成明初次跟随他们,仅仅是承担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比如检查绳索是否结实、装备是否齐全。老手们在操作前会仔细检查每一寸绳索,确认没有磨损和断裂的风险。余成明注意到,他们使用的绳索都特别粗且结实,每次出发前,老手们都会用力拉扯几次,确保绳索可以承受极端的拉力。
余成明在学习使用采燕工具的过程中,逐渐熟练掌握了各种技巧。他经常与村里的老手们一起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每一次采集都能顺利进行。攀岩绳索是他们最重要的工具,余成明学会了如何根据悬崖的高度选择合适长度的绳子。
在具体操作时,余成明会先将绳索一端固定在岩石上的钢铁环钉中,另一端则系在自己的安全带上。他特别注意每一个绳结的打法,必须确保绳结既紧凑又能在需要时快速解开。采燕窝时,他使用的伸缩套杆是另一件关键设备。
余成明常常独自一人或与一两位同伴协作,攀爬至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崖。他们需要在黎明前出发,利用清晨的微光开始攀爬。到达指定的燕洞通常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期间,余成明会不断调整绳索的长度和方向,确保自己能够安全到达。
到达燕洞后,余成明会慢慢伸出套杆,小心翼翼地勾住燕窝。燕窝通常位于岩石凹槽或是窄小的裂缝中,需要极其精准的操作才能将它们完整地取下。他使用套杆的技巧十分娴熟,能够轻松调整角度和长度,确保不会破坏燕窝的结构或让燕窝掉落。
完成采集后,余成明会小心地将燕窝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布袋中,这样可以保护燕窝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害。每当这样的一天结束时,他都需要重新检查所有的工具和设备,以准备下一次的使用。这些日常的维护工作同样需要高度的专注和精准,每一处可能影响安全的细节都不能忽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余成明在采燕窝的技术上越发熟练。他不仅能够迅速评估燕洞的位置和安全状况,还能根据不同的悬崖环境调整采集策略。他的这些能力,使他在村里的名声大增,人们开始称他为“燕窝高手”。
艰辛的采燕生涯
每年到了四五月,余成明便进入了他最忙碌的采燕窝季节。这段时间里,他几乎没有一天是空闲的。每次出发前,他都会花上一整天时间整理装备,检查绳索、伸缩套杆以及安全带。由于采燕的地点分布在甘孜、雅安、乐山等地,他需要在几百公里的范围内不断奔波,常常一走就是几天几夜。
在采燕窝的旅途中,余成明早已习惯了风餐露宿。为了节省时间,他通常带上干粮和水,有时候干脆直接在悬崖附近露宿,第二天天一亮便开始新的采集工作。每当站在陡峭的悬崖前,他就会开始认真规划当天的任务,计算绳索长度,观察悬崖的地形,确保自己在悬崖上的每一步都安全可靠。
有时,他的工作地点位于偏远的山谷深处。每到一个新的地点,他都会提前探查周围的地形,找到最安全的攀爬点。不同的悬崖高度、燕洞的位置以及岩壁的构造,都需要不同的绳索长度和工具。最长的时候,余成明曾经用上过百米长的绳索,而他携带的伸缩套杆则能够延伸到15米远,确保他能够从狭窄的岩缝中小心取下那些珍贵的燕窝。
有时候,燕洞的位置特别险恶,余成明需要在悬崖壁上挂上好几个小时,等到合适的风向和时机才能顺利采到燕窝。他常常说,燕窝都是用命“搏”回来的,确实如此。很多客户提前打电话订购余成明的燕窝,他们了解余成明的采燕技术,知道他采到的燕窝质量上乘。正因如此,余成明的燕窝根本不愁卖。
燕窝的市场与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燕窝的市场价值开始急剧攀升。早些年,余成明刚开始采燕窝时,价格还很低。当时他一两燕窝卖2元钱,虽然那时候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笔不错的收入,但和如今相比,完全不能同日而语。那个时候,村里的生活条件还很艰苦,2元一两的燕窝收入虽然不能算丰厚,但对余成明一家来说,足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随着市场对燕窝的需求增加,燕窝的价格也慢慢开始上涨。十年后,燕窝的价格已经涨到了200元一两。这一变化让余成明的收入大大提升。特别是那些品质优良、形状完美的燕窝,更是供不应求。余成明在燕窝市场上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很多顾客都指名要他的燕窝,因为他采集的燕窝洁白、完整,口感也好。
再过了几年,到了2019年左右,燕窝的价格再度飞涨,尤其是优质燕窝,一两的价格能卖到数千元。余成明的燕窝品质一直很好,在市场上口碑极佳,这也让他的燕窝更具竞争力。那些品相好的燕窝,几乎一采集下来就会被抢购一空,很多老顾客甚至提前打电话预订,等他一回到村子,燕窝基本上都已经卖掉了。
在燕窝的等级分类中,“一级货”是最珍贵的,这种燕窝颜色洁白、质地轻盈、形状完整,没有杂质,属于最顶级的品质。这样的燕窝一两就能卖到2600元,一斤可以卖到两万六千元。而这些一级货的燕窝,通常都是城里的富商、养生达人抢着购买的。余成明采集到的这些燕窝,从来不需要摆到市场上去售卖,客户们早就通过电话或者其他途径和他联系,提前将这些燕窝订走。
随着需求的增加和市场价格的上涨,燕窝逐渐成为了一种高端消费品。尤其是在城市里,很多人将燕窝视为养生、美容的佳品特别是对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消费者来说,价格已经不是问题,他们看重的是燕窝的品质。而在这方面,余成明的燕窝一直都表现得十分稳定,因此他积累了不少忠实的顾客群。
每次采集结束,余成明都会仔细清点收获,并将这些燕窝按品质分类。普通的燕窝按个卖,一个能卖到一两百元,而那些品质特别好的,则按克数出售,价格可以高得多。无论是个头较小的普通燕窝,还是价格不菲的顶级燕窝,余成明都尽可能地保证采集时的精细和干净,这也正是他的燕窝能卖出好价钱的原因之一。
技艺传承的未来
尽管余成明在采燕窝技艺上非常娴熟,但他的两个儿子对这项充满危险的传统技艺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大儿子余正才年轻时曾跟随父亲去过几次悬崖,想要学习这项技艺,但每次到了采燕窝的悬崖边,他都会显得有些不安。余成明记得有一次,他们一起站在一处悬崖顶,悬崖下方是百米高的峭壁。
余成明开始示范如何绑绳子,如何用安全带固定自己,并告诉儿子如何一步一步沿着崖壁慢慢下降。余正才当时看着父亲一步步下到悬崖中段,他本想鼓起勇气跟上,但当他走到悬崖边,看着下面陡峭的岩壁,腿顿时就软了,浑身发抖,根本没法动弹。父亲在下方鼓励他,告诉他不要害怕,但他还是无法继续往下走,最终只得放弃。
此后,他选择了离开家乡,去了外地打工,虽然收入不高,但相比悬崖峭壁的危险,工厂的生活让他感到更安稳。
二儿子余正华比哥哥稍微多了一些兴趣。小时候,他常常看着父亲采燕窝,也跟着学了不少技巧,心里有些想法。成年后,余正华跟随父亲去过几次悬崖,试着自己亲手采几次燕窝。和哥哥不同,他能够克服对高空的恐惧,成功完成了几次简单的采集任务。
余成明对此感到欣慰,他耐心地教儿子如何选择适合攀爬的岩壁,如何观察燕窝的位置,如何在不破坏岩壁和燕洞的情况下安全采集。但即便如此,随着余正华年纪渐长,他也慢慢意识到这份工作有多么危险。有一次,他们在一处极高的悬崖上作业,风速忽然加大,余正华差点滑落,幸好父亲及时拉住了他。
从那以后,余正华逐渐减少了跟随父亲出行的次数。尽管他比哥哥学得多,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条路。余正华开始考虑其他的出路,找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不再接触采燕窝的事。
如今,余成明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宁愿选择外出打工,收入虽然少一些,但相对更安全、更稳定。他们对采燕窝的危险心有余悸,每当谈起父亲的工作,虽然敬佩,但并不想涉足其中。余正才和余正华常说:“这门手艺是好的,但我们实在不敢接手。”他们甚至劝说父亲减少采集次数,毕竟年纪大了,体力也不如年轻时那般充沛。
采燕窝这一技艺在海子村代代相传,但到了余成明这里,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慢慢淡出家族的历史。
参考资料:[1]李开义.采燕窝老人[J].边疆文学,1994,0(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