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去印度取经,佛经是梵文,那他会不会这门外语呢?

若有若無 2023-12-19 17:59:47

今天我们要聊聊的问题是,唐僧去印度取经,经书肯定也是梵文的,那他会不会这门外语呢?

唐僧将经书取回来后,经书全是梵文,那么那时候的人是怎么去翻译这些经书的呢?

为什么虽然翻译过了,但还有很多人看不懂呢?

佛经中的许多字眼单独来看都能够理解其意思,但是放在一起就难以理解。这是为什么呢?

梵文经书

首先,佛理的深度确实很高。然而,一些朋友认为它的门槛很高,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佛教里很多词汇在佛经中的定义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同样的词汇有所区别,甚至完全不同。

经书

第二个原因,佛教中大量使用了梵文音译的词汇,比如菩提、般若、涅槃等,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中文呢?这导致初学者看到这些词汇时会觉得突然不明白其含义。

这两个原因导致许多朋友在初次接触佛教时感到入门门槛较高。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两个问题呢?

实际上,这涉及到佛经是如何翻译成中文的历史。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东汉时期,当时白马寺建立,但真正开始传播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让中国人了解佛教,进行了第一次的翻译高峰,即格义佛教时期。

在这个时期,翻译者通常是通晓梵文的大师,通过口授将佛经背诵出来。然后,传译者将其翻译成中文,并由会写汉字的人记录下来。最后,由中国的高僧进行正译,即校对,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格义佛教时期的特点是用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解释佛经,这样不准确,因为佛教中的许多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存在。但这种方式对初学者理解佛教起到一定作用,先熟悉认知佛教基本含义,再深入理解。

通过格义佛教的翻译方式,人们开始逐步了解佛教的真谛并通过传统文化去理解其中的含义。然而,深入理解之后,他们发现原有的翻译并不准确,因此他们开始进入了新的翻译阶段。如同教育小孩子一样,他们开始从最基础的开始教起,例如尊重的观念。随着人们的成长和对尊重概念的理解的加深,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因此,佛经也需要像尊重这个词一样,通过深入理解和不断调整来完善,这就如同我们需要一生去学习尊重的概念一样。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格义佛教翻译方式的局限性。就像教小孩需要不断调整教育方法一样,理解佛教也需要调整翻译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龙树菩萨的《中论》变得重要,因为用儒家和道家的概念定义佛理可能有偏差。因此,人们通过《中论》里的八不中道调整翻译方法,使之更为准确。

龙树菩萨

唐朝时期,鸠摩罗什和玄奘大师(唐僧)的佛经翻译达到巅峰,包括《法华经》、《无量寿经》、《涅槃​经》、《金刚经》等。玄奘大师提出五步翻原则:秘密不翻、多义不翻、此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以保证翻译准确性和一致性。

鸠摩罗什

玄奘大师

例如,在翻译中,对于佛教中的一些咒语和秘密部分,直接音译而不进行翻译;对于一个词有多种含义的,不进行翻译以避免累赘;对于在中原地区不存在的事物,不翻译以保持原意;对于已经成熟并约定俗成的翻译,不再进行改动;对于一些难以翻译的概念,直接音译以保留其深层含义。

现今的中文化佛经及佛教词汇在中文中的特殊含义都是通过这些解翻译原则实现的。但要想真正理解和看懂,需要不断深入,调整认知。

2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