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背后的原因呢,真的是既现实又扎心,曾几何时,高铁的横空出世,极大的方便了咱普通人的出行,宽敞的座位,舒适的座椅,热情的服务、无与伦比的速度和相对亲民的价格,俨然已经成为了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
还记得第一次坐高铁是从山东泰安到沈阳出差,300多码的时速,一路上体验着速度与激情的畅快。那时的高铁是何等的耀眼,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短时间内连续击败了飞机和火车,成为了很多人出行的首选。那时的高铁,不仅仅是快速交通的代名词,更是一种速度与激情的象征。人们享受着它带来的便捷与舒适,无论是商务出行还是旅游观光,高铁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选择。
然而时至今日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反而不选择乘坐高铁了呢?高铁的投入之大,亏损了这么多,这就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了,数据显示,仅2021年1月至9月,中国铁路发送旅客就高达30多亿人次,其中高铁就占了一大半,这么多人坐高铁,怎么可能9个月就亏损了上千亿呢?高铁不仅买票方便,乘坐高铁的人甚至比乘坐绿皮火车和飞机的人还要多,可为什么网上还会出现高铁9个月亏损近千亿这么一说呢?还有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乘坐高铁了呢?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的前9个月,高铁确实是亏损了近千亿元,由于高铁前期的投入和运营成本非常高,每公里高铁的造价约为1.3亿元到1.7亿元之间,中国的高铁里程目前大约为4.6万公里,这样算下来光前期的建设费用就是是天文数字,这还仅仅是轨道敷设,高铁列车基本上都是采购的复兴号,一辆复兴号的造价约为1.7亿元左右,从2013年至今年6月份,中铁一共采集了至少1625列动车组,复兴号三年内更是采购了900只组,光复兴号的购买金额至少在1500亿元。这还不算高铁每年的电费消耗费用和列车维护费用,如此高额的成本,咱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高铁的票价会比较高的原因了,毕竟成本是摆在这里的,2024年上半年,中国高铁已经开始扭亏为盈,国铁集团上半年总收入为5794亿,净利润17亿,目前已经不再是亏损状态了,相信高铁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却听到了越来越多关于高铁的“负面”声音。甚至有人说宁愿乘坐长达24小时的绿皮火车,也不愿乘坐几个小时就能到达的高铁,有人说高铁票价高昂,甚至超过了飞机的经济舱价格。这些声音的背后,映射出了高铁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挑战。
首先,价格问题成为了高铁失去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
虽然高铁在速度和服务上占据了优势,但其票价却一直处于一个相对较为尴尬的位置,既高于普通火车,又未能完全与飞机拉开差距。在很多人看来,如果时间不是特别的紧迫,选择价格更为亲民的绿皮火车或是提前预订价格相对合理的机票,都是更为经济的选择。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人们对于出行成本的敏感度越来越高,高铁的高票价自然成为了不少人放弃的理由。
其次,绿皮火车的改进和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高铁的客源。
随着铁路部门对绿皮火车的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绿皮火车的整体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对于长途旅行的乘客来说,火车的卧铺不仅提供了舒适的休息空间,还增添了家庭出游的温馨氛围。
此外,火车上的餐饮服务也日益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乘客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绿皮火车上的有专门的吸烟点让许多老烟民也找到了归属感,这种独特的体验是高铁所无法替代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高铁自身的优势和魅力。作为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典范,高铁在速度、安全、舒适等方面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追求高效和便捷的商务人士和旅游爱好者来说,高铁仍然是他们的首选。
所以说,无论是选择哪一种交通工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屏幕前的家人们,你们平时都会选择乘坐哪种交通工具出行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里,我是新疆鹏哥,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咱们下期不见不散。
胡说八道
不是不坐高铁 是一放票 秒没 票都在高级黄牛那里 拿什么坐
票都买不到呢,你什么意思啊
胡说八道,举报
大家都没钱了,穷,导致出行受限
经济不景气
胡说八道,举报
高铁不是全民的追求,最少一半人是先看钱,因为他们的时间不值钱。现在高铁修的快和普铁一样多,那高铁不亏本才怪呢
如果高铁车辆放开让民营进来,成本能下降一半
说的实话
高铁票价为普速硬座票价的2倍比较合理,那样人会比较多一些。
不加价是抢不到票的
高铁先把快巴搞死,快巴死后就提价。原来南宁广州169现在250。快巴要死灰复燃了。
关键问题是现在绿皮火车越来越少了
票价太高!
赚钱了拿去投资,铁路多了,盘子大了,但财务报表显示亏的越多。外行人不会明。
只是你不喜欢而已
滚,哪里越来越少了,老子从来美觉得人少,小编没事找事,拉黑这傻逼[得瑟]
说什么呢?飞机能坐几个人?要提前多少时间到机场?节假日机票价格怎么不说?遇到恶劣天气哪个又有优势?高铁不方便的就是大部分站点设在远离市区的地方。中远途还是高铁即快又方便又舒适。怕花那俩钱那就另说了。我的体会从石家庄到北京西现在高铁1小时或者1小时多一点,普通火车最快的直达火车也要2小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