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迎帝都许
2.曹操的决断
曹操奉天子的想法出现在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这个主意是部下毛玠提出来的。
《三国志·毛玠传》记载:“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俯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
与袁绍一年前的表现一样,曹操对奉天子的想法也非常感兴趣,毛玠也因此得到了重用。而当时曹操的情况比袁绍要差,刚刚夺得的兖州这块地盘并不稳定,自己兖州牧的位子是私署的,而李催、郭汜把持的东汉朝廷还派来了一位正牌的兖州刺史金尚。而金尚在遭到曹操的武力驱逐之后去投奔袁术,所以后来袁术出兵兖州也就有了一个合法的借口。
这让曹操感觉到在当时的混乱局面下,仅仅依靠袁绍那并不强大的实力不足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因此他才会派出心腹王必出使长安,谋求自己在兖州的合法地位,其目的就是想在当时那种复杂的局面下减少各路诸侯征讨自己的借口。
而到了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用实际行动奉天子。曹操急于发展自己的势力,就必须借用献帝这个金字招牌来争取游离在自己与袁绍之间的中间力量支持。尽管这个金字招牌到底有多大的作用,连曹操自己心里都没底,但却是此时曹操唯一可以利用的扩大自己政治影响力的一种手段。至于袁绍所困惑的皇权的威严此时还来不及出现在曹操的考虑范围之中,因此,曹操做出了奉迎献帝的决定并付诸行动。
客观地说,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做法在迎接献帝之后的几年内,并没有取得什么政治上的优势,官渡之战开始之后,曹操所控制区域内发生的数次叛乱、很多手下致信向袁绍示好,这些例子就可以从侧面证明郭图、淳于琼的意见是正确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不但没有取得什么政治上的优势,反而分散了曹操自己的注意力。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出现的“衣带诏”事件,更加验证了“违之则拒命”这个预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