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断式逆回购(Reverse Repo)是中央银行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买断式逆回购是指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出售证券,同时约定在未来某个时间以约定的价格买回这些证券的交易。通过这种方式,中央银行在短期内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逆回购操作通常是短期的,期限可以是1天、7天、14天或更长。其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通过短期借贷的方式,将资金借给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并以其持有的证券作为抵押。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 确定操作目标:
中央银行首先会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目标,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逆回购操作,以及具体的操作规模和期限。其最终需要达成的目标包括:
1.调节流动性:买断式逆回购主要用于调节市场流动性。当市场流动性过剩时,央行可以通 过逆回购吸收多余的资金;而在流动性不足时,央行可以通过逆回购向市场注入资金。
2.稳定市场利率:通过逆回购操作,央行可以影响市场利率,保持利率在合理区间,防止市场利率过高或过低。
3.实施货币政策:逆回购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可以帮助央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如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等。
二、 公告操作信息:
中央银行会通过公告的方式,向市场发布逆回购操作的相关信息,包括操作金额、利率、期限等。这些信息通常会提前公布,以便市场参与者做好准备。
三、 市场参与者提交报价:
在公告的时间窗口内,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可以向中央银行提交逆回购报价,报价中需包括愿意接受的利率和所需的资金量。
四、 中央银行评估报价:
中央银行会对收到的报价进行评估,通常会选择最低利率的报价进行配售,以确保资金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提供给市场。
五、 成交与资金划拨:
一旦确定了成交的金融机构,中央银行会与其签署逆回购协议。随后,中央银行会将约定的资金划拨给成交的金融机构,同时金融机构需将相应的证券(如国债、央行票据等)作为抵押品交给中央银行。
六、 逆回购的到期与结算:
逆回购操作通常是短期的,期限一般为1天、7天、14天或28天等。在约定的到期日,金融机构需将借入的资金连同利息一并偿还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则将抵押的证券返还给金融机构。
七、 其影响包括:
1.对利率的影响:逆回购操作的利率通常被视为市场利率的一个重要参考,中央银行通过调整逆回购的利率,可以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和利率水平,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对金融机构的影响:逆回购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短期融资的渠道,帮助它们管理流动性风险。
3.对市场的影响:逆回购操作可以通过调节市场资金供给,影响短期利率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4.对经济的影响:通过调节流动性和利率,逆回购操作能够间接影响投资、消费和整体经济活动。
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公告,宣布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启用买断式逆回购工具,这也是今年以来继临时正逆回购、国债买卖后,央行再次推出新工具。
央行本次买断式逆回购期限不超过1年,进一步丰富流动性管理工具。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在10月31日发布公告表示,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了5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期限为6个月(182天),意味着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在10月28日推出之后便迅速投入了操作。买断式逆回购的定位为流动性投放工具。人民银行当日发布的另一则公告显示,人民银行10月净买入面值总额2000亿元的债券。
其在此节点上推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有利于更好对冲四季度MLF集中到期,更有能力维护年末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由于我国货币市场的主流模式是质押式回购,交易中债券押品被冻结在资金融入方账户,无法继续在二级市场流通,出现违约等极端情形不利于保障资金融出方权益。
另外,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买断式逆回购采用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工具定位为流动性投放工具。交易过程中,虽然债券会划转到资金融出方账户,其在会计处理上并不记为债券资产。据悉,央行买断式逆回购的会计处理与市场现有买断式回购交易一致,央行资产方增记对一级交易商债权,而不是债券资产。这与7天期逆回购以及MLF相同,反映了买断式逆回购本质上仍是资金业务。同时,买断式回购存续期间债券押品的利息将返还一级交易商,避免了票息高低对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定价的影响。
随着近年来,更多海外投资者进入我国债券市场后,他们更习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买断式回购。央行推出买断式逆回购,既是自身操作工具的丰富,也可对市场发展买断式回购业务形成示范作用,缓解质押品冻结对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监管指标压力,持续提升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国际化水平。
买断式逆回购工具的发展历程与全球金融市场的演变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市场需求变化的背景下。以下是买断式逆回购工具的一些重要发展阶段:
逆回购交易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最初用于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管理。金融机构通过短期借贷来满足流动性需求。在经济危机或市场波动时期,中央银行开始使用逆回购作为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一种手段。这一阶段的逆回购主要是短期的,通常为几天到几周。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全球经济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中央银行需要更加灵活和有效的工具来管理流动性和利率,以应对经济不确定性。1980年代初,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联储)开始使用逆回购操作作为调节短期利率和市场流动性的一种工具。通过逆回购,美联储能够在短期内吸收市场上的过剩流动性,从而影响联邦基金利率。逆回购操作为美联储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管理货币供应和利率,尤其是在经济不稳定和市场波动较大的时期。随着逆回购工具在美国的成功应用,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也开始引入类似的操作。例如,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银行等都在其货币政策框架中采用了逆回购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首次引入了这一工具,用以应对流动性管理和市场稳定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的复杂化,逆回购逐渐被纳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成为调节市场流动性和利率的重要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买断式逆回购的操作机制和相关政策逐渐完善。央行开始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形势,灵活运用逆回购工具。
在这一阶段,买断式逆回购逐渐被引入,允许金融机构在较长时间内锁定资金,从而提高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同时,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也在逐渐完善,交易平台和结算系统的建立使得逆回购交易更加高效和透明。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中央银行采取了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逆回购操作的规模和频率大幅增加。买断式逆回购作为一种流动性工具,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尤其是在2011年-2015年时期,买断式逆回购的使用频率显著增加。特别是在金融市场波动较大、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央行通过逆回购操作来提供流动性,稳定市场。
另外,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买断式逆回购被用作控制市场利率和提供流动性的重要工具。通过逆回购,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调节市场中的资金供给。
2010年以后,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电子交易平台和算法交易的普及,逆回购交易的效率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各国中央银行也在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逆回购的操作策略。例如,在经济复苏阶段,逆回购的规模可能会减少,以防止过度流动性;在金融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逆回购交易的合规性和透明度受到重视,金融机构需要遵循更严格的监管要求;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央行对逆回购的政策进行了调整,灵活运用包括逆回购在内的多种工具,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流动性需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