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以它的真实性为观众提供了了解真实世界的窗口,也揭示了一些社会问题,引发大众的关注和讨论。
如果一个人只能看一部纪录片,那么我会推荐《出路》,由中国导演郑琼拍摄的,从2009年开机到2015年拍完,这部纪录片的时间长达6年。
《出路》这部纪录片以甘肃偏远山区的马百娟、湖北城镇的徐佳、一线城市北京的袁晗寒这三个代表性人物为主。
三个孩子阶层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不同,三个孩子的出路也有所不同。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甘肃偏远山区的马百娟,一个对学习有着深切渴望,积极乐观,梦想通过读书学习来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女孩。
她曾在本子上写下:“我长大了,要去北京上大学,上了大学以后要去打工挣钱,我要一个月挣一千块钱,买面,因为家里的面不够吃,我还要盖房子,挖水窖,因为我们这没水吃。”
这个13岁的女孩马百娟不会知道,北京一个月的工资远不止一千块钱,这一千块钱是她当时觉得最大额度的打工工资,她以为读书学习,打工挣钱,挣了钱就可以有面吃,有水喝,有房子住,这是大山女孩马百娟朴实又略带奢侈的梦想。
13岁的马百娟瘦弱矮小却已是家里重要的劳动力,因为妈妈有智力障碍,无法干重活儿,父亲60岁年纪也大了,14岁的哥哥外出在镇上打工挣钱贴补家用。13岁的马百娟成为家里重要的劳动力,做饭,背柴,打水,洗衣服,喂猪……
一家人的饭就是一小锅黏糊糊的面糊和一碟咸菜。城里的孩子过生日时有漂亮可口的蛋糕,可马百娟只能往面里滴几滴香油。
由于家离学校有几公里远,马百娟早早就要起床,冷水泡馍就是她的早餐,背着书包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是她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内心有希望,有对学习和知识热切的渴望。
学校只有6个人,五个学生和一个老师,13岁的马百娟和其他学生一样还在学习二年级的课本。
马百娟以为只要自己够努力就可以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然而她还是太单纯了。
3年后,马百娟的家里够低保的标准,加上哥哥打工挣得钱,她们一家人住进了砖房,本以为日子好起来了,马百娟也可以好好读书了。
没成想,父亲在此时却逼着马百娟退学,16岁的马百娟哪里能对抗威严的父亲。最终,哥哥带着马百娟去退学,马百娟走到校门口怎么也不愿进去,她怕听到老师挽留的声音,她怕听到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最终哥哥一个人进去给她退了学。
退学后的马百娟眼里的光没了,渴望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也没了。
这天,马百娟和辍学的两位女孩聊天,两位女孩与马百娟同龄,却已经是怀孕几个月的孕妇。马百娟被夹在两个孕妇中间,虽然三人有说有笑,但画面却是极具讽刺。
马百娟不想过早地嫁人生子,她以为和哥哥去镇上打工就能有出路,然而现实又给了她重重一击。
因为她未成年,又没有学历,就连洗碗,扫地人家都不要。
不久,在父亲的安排下,马百娟嫁给了表哥,彩礼钱6块钱。
导演组想要继续跟拍时遭到了马百娟父亲的阻止,她父亲开口和导演组要两万块钱,否则就不让拍。
无奈之下,导演组只能放弃跟拍。
纪录片《出路》拍摄的意义深远,三个阶层,不同的孩子未来的出路与选择也大不相同。
导演郑琼曾经3次高考落榜,做过工人,北漂学过外语,后来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传媒娱乐集团光线公司的创建者之一。
郑琼常说:“在纪录片的世界里,我就是一个本分的农民。”
导演郑琼的这种低姿态也是纪录片《出路》成功的最大原因。
马百娟最终的结局令人唏嘘,她最终也没走出大山,过上了父亲为她安排的生活,最终也逃脱不掉命运的安排,与和她同龄的女孩一样过早的嫁人生子。
我时常想,要是马百娟遇上张桂梅老师,那么她的人生是否会不同呢?
一直记得张桂梅说的这句话:让更多孩子飞出大山,用教育阻断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