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的进攻,为什么是一场毫无胜算,又不得不打的最后反击?

学究小编看世界 2023-10-25 14:28:05
引言

最近几天,哈马斯在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起大规模行动,利用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战术,打了以色列一个措手不及,以色列国防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戳破。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历过五次中东战争,连阿拉伯联军都无法真正地撼动以色列,游击队性质的哈马斯就更没有任何胜算了。

那么,巴勒斯坦人为何明知毫无胜算,却又不得不打这场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悲壮进攻呢?我想可以用《史记》上的一句话来概括:“等死,死国可乎?”

大国的角斗场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巴以冲突,就会归结到民族和宗教矛盾上,实际上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拿两千年前的论据来论证今天发生的事情,根本就讲不通。

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系出同源,在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统治巴勒斯坦时期。

遗留在这里的犹太人就与其他民族和平相处,被称为“正统犹太人”,也叫哈瑞迪犹太人。

他们坚持旧约的教义,认为只有弥赛亚才能重建以色列国,现在的以色列国是非法的,他们持同情巴勒斯坦人的立场。

由此可见,所谓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是先射箭再画靶子,而之所以巴勒斯坦问题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是近代以来各大国在这里勾心斗角的结果。

首先是英国取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以后,为了制衡阿拉伯人,开始吸收来自欧洲的犹太移民,与此对应,犹太复国主义也开始兴起。

二战结束后,苏美两国为了拆散大英帝国,共同在联合国推动以色列建国,英国因为国力衰退,不得不选择妥协,以巴分治方案获得通过。

按照这个方案,巴勒斯坦分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两个区域,约占整个巴勒斯坦面积的45%,而以色列分得其余的55%的土地,且大多是沿海的富庶地带。

因此阿拉伯世界并不接受,就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军向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以色列全民皆兵,在美国的支援下终于站稳了脚跟,随后苏美冷战升级,苏联转而支持阿拉伯国家,与美国和以色列斗法。

从1956年起,连续爆发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大规模中东战争,以色列凭借较强的工业基础和西方的军事援助。

顶住了阿拉伯联军的进攻,还反过来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的部分领土。

这打掉了阿拉伯国家的心气,随着埃及与以色列建交,巴勒斯坦陷入被抛弃的尴尬境地。

巴勒斯坦错过了建国的时机,不仅被以色列蚕食和渗透,其内部也是一盘散沙,有法塔赫、哈马斯、杰哈德三大势力,其中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1964年,以法塔赫为主体,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1993年,巴解组织与以色列在奥斯陆举行谈判,确立了“土地换和平”原则,此后巴以冲突告一段落。

那么,巴勒斯坦为什么重新燃起战火,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哈马斯为什么会成为主角呢?

哈马斯向死而生

如果说在《奥斯陆协议》之前,巴以双方还可以各打五十大板的话,那么在这以后,责任就在以色列一方了。

以色列国内的鹰派挟中东战争之余威,企图吞并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不断阻挠和平进程,还在1995年刺杀了总理拉宾。

此后右翼的利库德集团上台,继续保持对加沙等地的占领状态。

特别是2000年以色列总理沙龙强行进入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引发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而以色列军队则使用飞机、坦克对巴勒斯坦人聚居区狂轰滥炸,并在占领区修建定居点和隔离墙,逐步压缩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

哈马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壮大的,哈马斯全称为伊斯兰抵抗运动,主要在加沙地带活动。

政治立场比法塔赫激进得多,随着以色列步步紧逼,哈马斯越来越得到加沙民众的支持。

2004年,阿拉法特去世,巴解组织群龙无首,已经无法担负起领导重任,继任者阿巴斯向以色列全面妥协,换来以军陆续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撤军。

但是巴勒斯坦人放弃抵抗,以色列就会大发善心吗?显然不会。

以色列针对不同的特点,对约旦河西岸实行分割包围,将其领土变成了星星点点的孤立单元。

而对加沙地带实行严密封锁,在北面和东面修建高大的隔离墙,强行关闭西面唯一的港口,而埃及为防止难民涌入,也被迫在南面修建隔离墙。

目前,加沙剩余面积365平方公里,拥挤着250万以上的人口,他们居住在简陋的贫民窟里,几乎没有耕地。

以色列只允许在离海岸3公里的范围内捕鱼,必须要靠联合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援助才能维持生存。

其中粮食、药品等物资主要从埃及输入,电力则由以色列提供,但供电时间和功率无法得到保障。

目前 ,加沙人口的失业率已超过50%,另据联合国统计,该地区有65%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95%的人口缺乏清洁的水源。

一些人为讨生计,经过严格检查后,才能通过边境检查站,在以色列从事清污、搬运等低端服务业。

一墙之隔完全是两个世界,加沙地带堪称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集中营。

正所谓哪里有镇压,哪里就有反抗,哈马斯反而获得了超高的支持率,在巴勒斯坦议会选举中胜利,因而与法塔赫产生了矛盾。

2007年,加沙地带的法塔赫组织与哈马斯发生火拼,哈马斯最终取得了对加沙地带的完全控制,这也为今天的绝地反击埋下了伏笔。

抓住时机绝地反击

几十年来,以色列打遍中东无敌手,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锐气,零敲碎打的治安战也使以军的战术水平下降。

其实在2006年的黎以冲突中,以军就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在黎巴嫩真主党的打击下,20辆梅卡瓦主战坦克被击毁,113名士兵阵亡,最后在联合国调停下宣布停火。

尽管黎巴嫩真主党也损失惨重,但战果表明,灵活的游击战、运动战可以对武装到牙齿的以军造成有效杀伤,哈马斯一向与黎巴嫩真主党关系密切,开始主动学习对付以军的经验。

而中东格局的变化也为哈马斯引入新的外援,美国悍然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看起来是赢了。

可是扶持起来的新政府软弱无能,加上伊拉克多数人口属于什叶派,这给了伊朗崛起的机会。

伊朗通过各种手段,渗透到伊拉克北部,打通了与叙利亚的联系,而叙利亚又是黎巴嫩真主党的金主,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什叶派之弧。

2020年,美军使用无人机刺杀了伊朗革命卫队的灵魂人物苏莱曼尼,幻想以此吓退伊朗。

但伊朗迎难而上,继续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力,通过秘密渠道向哈马斯提供了大量无人机、火箭弹等武器,积蓄力量,准备对美国在中东的钉子以色列展开报复。

其它的有利因素还在不断叠加,俄乌冲突陷入僵局后,每天都要消耗大量弹药,美国从全球各地的军火库中“清空库存”支持乌克兰。

其中就包括以色列的弹药储存,至少有30万枚155mm炮弹被运往乌克兰,这无疑会削弱以色列的战备能力。

最后就是以色列内部的问题了,近年来以色列的经济出现衰退迹象,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首先,以色列军费开支庞大,是一笔不小的财政负担,于是以色列以军改为名,削减合同兵规模,用工资很低的义务兵充数,觉得用来应付目前的安全形势就足够了。

其次,内塔尼亚胡上台以后,强力推动司法改革,造成左右两派的严重对立。

数十万民众冲上街头,反对司法改革方案,前总理奥尔默特甚至警告,以色列有发生内战的风险。

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哈马斯果断发起了“阿克萨洪水”行动,他们的保密工作非常扎实。

据称只有5名高层领导知晓行动的详细计划,很多人在行动开始前才收到具体任务,时间选在犹太节日赎罪日的凌晨时分,以军士兵还在蒙头大睡。

哈马斯先用无人机携带炸弹端掉以军的机枪岗哨,然后在数千枚火箭弹的掩护下,使用滑翔伞、摩托车等工具渗透进以军军营,取得了辉煌战果。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周边阿拉伯国家不会加入战局的情况下,以色列一旦反攻,哈马斯获得最后胜利的希望渺茫。

他们明知如此,为什么还会义无反顾地冲向以军呢?因为背后是他们的家人和土地。

面对以色列的封锁和屠杀,一样都是死,不如奋力一搏,纵然不能打败以色列,也能够撬动国际局势,为子孙后代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结语

巴以冲突是一个现实政治问题,民族和宗教矛盾只是表象,本质上是以色列政府无视巴勒斯坦人生存权的结果。

0 阅读:0

学究小编看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