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技术进步反而让人活得更累?

啸瞰风云谈商事 2024-09-16 02:56:19

人体内有一种神奇的物质,名叫褪黑素,这种物质有助于我们睡眠。

褪黑素的分泌与光照水平密切相关,据说在过去,祖先在太阳落山后容易犯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光照强度降低了,体内的褪黑素开始分泌,让古人早早入睡,他们一般会在半夜醒来。

这是人类经过数百万年演化所形成的习惯,原始人在睡觉时最容易受到野兽的偷袭,所以半夜醒来就成了某种预警机制,方便人类在晚间巡逻,确保安全无虞后再回去睡觉。

古人睡得早醒得也早,一般早晨四五点就会起床,即便繁忙如皇帝,第二天五点多就起床了。雍正与乾隆均以勤政著称,他们每天基本都是五点钟起床,七点钟开始工作,就这样日复一日。

但随着一项新发明的出现,这种有规律的生活被彻底打破,这项发明就是煤气灯。

在煤气灯诞生以前,人类的作息时间基本与日出日落的时间相一致,原因很简单,古时候夜间缺乏充足的照明,太阳落山后褪黑素分泌使人犯困。凌晨太阳升起,褪黑素分泌减少,我们便醒了过来。

可自从有了煤气灯,人类在夜晚也能获得亮度不逊于阳光的照明,褪黑素分泌被抑制,人类从此成了夜猫子,工作时间也就相应变长了。

到了电灯时代,夜间照明的强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得益于电网的普及,连照明的成本也降低了,从此人类再也离不开电灯,彻底告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时代。

电灯的出现固然造福于人类,可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却是工作时间变长。如果没有电灯,类似996这种令人厌恶的工作机制大概率不会出现。

类似的现象还存在于诸多技术领域,回顾历史,许多新技术在改善生活的同时,也延长了我们的劳动时间,甚至让工作比以往更加繁重。

还有个典型的例子是流水线,流水线被誉为现代文明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生产的门槛。过去手艺人得花长时间训练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普通人通过简单的培训仅需几个小时就能搞定。

因为流水线的出现,汽车从奢侈品变成了一件大众商品,上世纪初福特的T型车就完成了这一伟大的跨越,T型车之前,手工装配一辆汽车得花几天时间,而T型车通过流水线直接把时间缩短至98分钟。

而大规模量产的代价,是工人不得不重复简单机械的劳动,手艺人的职业自豪感荡然无存,人和机器一样都是零部件,用废了就扔,且随时可能被取代。

在工业革命爆发的19世纪,生产技术的突飞猛进通常伴随着痛苦的呻吟。当时的工人每天至少得工作14小时,更有甚者甚至达18小时,19世纪的英国工厂,被诗人威廉·布莱克称为“黑暗的撒旦磨坊”,里面的工人忍受着长时间枯燥乏味的劳动,超长时间的工作时间极易引发疲劳,导致工伤事故频发。

进入21世纪,打工人虽然告别了工厂流水线,却陷入了新型的“流水线”。

互联网原本是为了方便人们沟通,可互联网普及之后,人们的工作时长也大大增加了。大厂996已成家常便饭,周末在外旅游仍得回老板或客户的邮件。曾有一个在电商公司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老板要求他们只要客户来微信哪怕半夜也必须秒回,否则会受处罚。

新技术发明的初衷,明明是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为何最终的结果却适得其反呢?

这就得了解一个基本的经济学现象:边际原理。

所谓边际,就是由新增带来的新增,比如很多人时常听到的边际成本,指的是新增一单位产出所产生的成本,边际收益指的是新增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收益;边际效用指的是新增一单位消费带来的效用。

边际概念的引入,有助于我们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经济现象,假设你是一位生产者,你该如何决定你的投入和产出呢?边际原理告诉你,你得在边际产出=边际成本的时候停止生产,如果边际产出大于边际成本,你还能生产更多,如果边际产出小于边际成本,你就亏了,唯有两者相等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考虑一下你每月拿的工资,假设你的月薪是一万元,你觉得这份工资是由什么决定的?是你每月的“平均产出”吗?抛开市场因素不谈,它是由你的“边际产出”决定的。

你投入工作一小时,给老板创造了10块钱的收益,但老板不会按照10块钱计算你的时薪,他会怎么算呢?让你再工作几个小时,然后根据你工作状态下滑前的最后一个小时创造的收益进行计算,如果那时候的收益仍旧是10块钱,他就按10块钱时薪计算,如果只有5块钱,他就按5块钱时薪计算。

为什么老板一定要这么算呢?这是一种经济理性,任何人都希望把资源用到极致,这里的资源可以指真金白银,也可以指劳动力,甚至连时间也是一种生产资源。

简而言之,你若想充分发挥某件事的价值,你就得物尽其用,直到最后一单位的投入与收益相等,你才会罢手。这也是为何我们的工资实际上体现了“边际产出”,而非“平均产出”的原因。

当然,以上分析是一种理想状态,旨在帮助大家理解。在现实中,决定工资高低的因素还有很多,但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内。

理解了边际原理我们就能明白,为何新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会加重我们的工作负担。

再强调一遍,边际原理的实质是物尽其用,目的是实现效益最大化。你的老板不会根据你的初识工作量计算你的工资,只会在你的工作量达到饱和时计算工资。

为了进一步方便理解,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制图设计师。

设计师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之一,在业界一直有“设计师不如狗”这样的说法。从小设计公司到大型设计院,午夜一两点下班,一周上七天班是常态,对设计师而言,连996都是一种奢侈。

为什么设计师的工作强度如此之高?我们还是抛开市场因素,从边际的维度进行考察。

学过制图的朋友,应该都知道CAD,它是上世纪80年代问世的一款制图软件,在CAD出现之前,绘图人员是如何办公的呢?看看下面这张图就知道了。

过去的绘图员得面对一张巨大的图纸,所有的线条与标注都得通过手工完成,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绘图员得更换各种姿势,一会儿坐着,一会站着,一会儿蹲着,一会儿躺着,手头的工具包括铅笔、橡皮、T型尺、圆规等等,仅设计一个建筑项目就需要很大的场地与数百名制图师。

CAD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计算机让制图变得更加精确和便利,绘图师再也不用站着或趴着画图了,出图的时间也大大加快了。

但CAD非但没有让设计师的工作变轻松,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因为前者提高了制图师的边际产出。

假设在CAD之前,制图师一天只能画一张图纸。有了CAD之后,制图师两小时就能画一张图纸,这就意味着,使用计算机软件以后,设计师画图更快更准,连疲劳的时间也比手工操作有所延迟,因为在手工画图的时期,设计师画图比现在麻烦得多,更需要频繁的休息。

工作效率的改进,必然使投入产出比发生变化,边际投入与边际产出的边界会向外扩张,工作时间就必然会延长。软件既然提高了绘图师的工作效率,相应的安排就会让他们继续画图,直到出现疲劳状态下滑为止。

这听起来有些残酷,按照上述逻辑,人类每改善一项生产技术都会增加我们的工作量,原先旨在提供便利的生产工具,最终会走到它的反面,从电灯、电话、汽车,到如今的手机与互联网,它们都成了加重现代人工作负担的“罪魁祸首”。

当然,并更不是所有打工人都会坐视这种情况发展下去,现代史上的产业革命,往往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英美国家从19世纪中叶开始就频频爆发大罢工,其中不乏流血冲突,1868年,美国国会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八小时工作制的联邦法律,其后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斗争,八小时工作制才最终固定下来。

从经济学角度,八小时工作制不符合我们今天所说的边际原理,在资本家看来,它甚至是对劳动力的浪费。好在我们这个世界不光有经济学,人活着也不光是为了工作赚钱,人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想明白了这一点。

0 阅读:11

啸瞰风云谈商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