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张培祥: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病逝,葬礼在八宝山举行

愚鉴过去 2024-02-11 02:02:53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来源/愚鉴作者/愚鉴

2003年9月2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葬礼。

这场葬礼由北京大学申办,北大的党委书记和央视主持人撒贝宁亲自到现场致悼词。

而参与葬礼的除了逝者的家人外,还有北大的众多师生,现场一片痛哭之声。

但是,与许多人想象中的不同,这位逝者其实并非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烈士,也不是什么声名远扬的教授学者,只是北大的一名学生。

她名为张培祥,在24岁时就不幸去世。那么,张培祥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呢?为何会英年早逝呢?又为何有这么多人纪念她呢?

张培祥的出身十分不幸,她出生于湖南醴陵的一个偏远山村,父母都是贫苦农民,没有受过什么教育。

这个起点本来已经很低了,然而命运似乎还嫌对张培祥不够残酷,又给她安排了诸多磨难。

张培祥的父亲身体不好,经常要吃药,难以承担重体力活。她的母亲又是个小儿麻痹症患者,一只手残废。

同时她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需要照顾,可以说这一家是“老弱病残”占全了,堪称悲惨,张培祥也从小就要下地干活。

尽管如此,在进入小学后,张培祥还是逐步显露出了自己的天赋,她的成绩极为优异,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

然而由于过于贫困,她在10岁那年还是差点辍学。幸好她的姑姑和姑父注意到了她,支持她上完了小学。

但她的姑姑姑父其实也不算有钱人,1991年,张培祥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但她却无力承担中学的学费了,差点被一所不正规的技校招走。

幸亏醴陵一中的校长罗定中提出承担张培祥的一切费用,张培祥才得以顺利进入中学读书。

1997年,张培祥多年来的努力有了回报。她在当年高考中考出了全市第一,全省第五的成绩,一举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学院。

得知这一消息后张培祥老家全村都轰动了,没想到村里竟然出了个北大学生,这真的是“山沟里飞出个金凤凰了”。

村里人也知道张培祥家里困难,他们敲锣打鼓地为张培祥举办了庆典,还给她凑足了路费和学费,并购买了各类日用品。

张培祥出发那天,村里人集体到车站去为她送行。毕竟村里还从来没出过北大学生呢,张培祥足以让全村人都感到骄傲。

而张培祥也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望,在进入北大后,张培祥依然刻苦学习。在高手如云的北大里,张培祥的成绩常年名列前茅。

张培祥的天赋也引起了她老师曲三强的注意,曲三强虽说是法学院的老师,但他对文学也很感兴趣,这一点和张培祥颇有相似之处。

曲三强在业余时间也很喜欢创作,经常自己写写诗歌和小说,当时法学院里还举行过小说竞赛。

曲三强发现学生们写的作品往往过于严肃,唯独张培祥的作品清新脱俗,轻松欢快,又富有内涵,便注意到了张培祥。

在曲三强的鼓励下,张培祥的文学水平突飞猛进,她发表的作品让文学院的教授们都赞叹不已。

在张培祥和文学院教授们交流时,就有人感叹道:“没想到法学院里还有这么一位文学天才,可惜啊,怎么就没来咱们这里呢?”

那么张培祥既然对文学感兴趣,为什么当初又选了法学专业呢?这还是跟她的家境有关,也是和她的中学校长罗定中讨论出的结果。

当时张培祥想尽快出来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而许多人都认为法学专业比较容易就业,薪资也较高,因此张培祥才选了法学。

不过在实际的学习中,张培祥对文学的爱好其实并没有耽误她在本专业的学习。

据法学院的老师们回忆,当时张培祥的成绩常年名列前茅,基本保持在年级前十。

此时“红学”兴起,张培祥又对《红楼梦》产生了兴趣,决心对红楼梦作出自己的解读。

她给自己取了个“飞花”的笔名,在网络论坛上创作,发表了著名的《大话红楼》。

此书当时火遍了各大高校论坛,引起了普遍讨论,在那个网络还并不发达的时代实属罕见。

甚至有媒体为此专门采访了张培祥,张培祥对于此书走红也表示意外,她说自己写这本书只是为了练习,没想到能引起这么多人关注。

此后张培祥继续在红学领域创作,又发表了《飞花读红笔记》、《大话红楼》、《红楼十日谈》等著作,同样广受欢迎。

张培祥也不只是在网络上创作,她同时还向许多杂志投稿过。她写下了纪实文学作品《卖米》,文章中的情节就是根据她本人的亲身经历创作的。

这篇文章获得了获得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甚至有许多网友称:“这文章应该入选教科书!”

此时的张培祥看起来有着远大前程,美好的前途正在向她招手。可惜的是,病痛也在此时盯上了她。

张培祥学习时的突出特点就是“拼命”,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如此。她为了考出一个好成绩,可以说是不顾身体,不顾代价地拼命学习。

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她可以不眠不休。如果一个问题搞不明白,她哪怕熬夜也要将其钻研透彻。这样的学习态度自然使得张培祥成绩突出,但也极大损害了她的身体。

到了大学时,张培祥既要搞文学创作,又要保持在本专业的优异成绩,同样耗费了巨大的精力。

2001年时,张培祥就经常感到身体不适。但她当时忙于毕业事宜,顾不上看病,再加上本身生活条件也不好,过度的劳累严重透支了她的精力。

由于成绩优异,张培祥早就获得了保研的资格,在毕业后继续攻读法学院硕士学位。

但由于想尽可能给家里减轻压力,她同时还承担了湖南卫视的工作,时不时要到电视台做节目。

为了更好地做节目,她还多次向同样毕业于北大法律系的学长撒贝宁求教。而撒贝宁也早就听说过这位才女的名声,给她传授了不少经验。

可惜张培祥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她既要忙学业,又要干工作,两方面都不能落下。

再加上电视台的工作本身就不规律,有时要深夜录制节目,到2003年时张培祥还是不幸倒下了。

在录制湖南卫视的《新青年》节目时,张培祥竟然直接晕了过去,此后就连续发烧,怎么也好不起来。

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原来她已经是白血病晚期了!

此时张培祥依然家境困难,父母没有钱给她做手术,只能向社会求助。包括北大师生在内的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手,给她凑了一大笔钱,可惜还是太晚了。

张培祥已经强撑了太久,这一次实在是撑不住了。到了8月27日,张培祥不幸去世,年仅24岁。

临终前,她依然记挂着自己的父母和弟弟,以及那些未能实现的文学理想。

张培祥去世后,北大师生十分悲痛,大家集体向学校申请,希望学校可以为她在八宝山办一场葬礼,以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少女。

北大随后向八宝山方面提出申请,此时张培祥的作品已经广为流传,就连八宝山的工作人员都读过她的著作。

在得知张培祥的身世后,大家也是感慨不已,最后这份申请顺利通过。

于是接下来就有了开头的一幕,大批北大师生赶到八宝山参与葬礼,许多喜爱张培祥文章的读者也赶到现场,有人甚至是不远万里赶过来的,只为送这位才女最后一程。

参与葬礼的各界人士挤满了殿堂,全场都是痛哭之声。

张培祥的一生实在令人感叹惋惜,如果不是出身贫寒,承担了太大的压力,或许她的身体也不会垮得那么快。

如果上天能给她更多的时间,或许她还能做出更大的成就。

可惜天妒英才,这位才女还是早早离开了我们,但她留下的故事,将被永远铭记。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文章由“愚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载、搬运,侵权必究!



0 阅读:23

愚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