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分享一个不常见但又确实容易出问题的话题——早产儿的辅食添加。
工作关系我们也接触到不少早产儿宝宝。整体来说早产儿的家长在添加辅食的时候和过敏体质宝宝的家长差不多,内心深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特殊的,需要更加精细的照顾,孩子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家长就如临大敌,这种心态影响下就容易让开始添加辅食的时间和进度落后。
早产儿添加辅食的关键在于开始添加辅食的时机如何选择。
目前大多数家长都是参考矫正月龄,或者在矫正月龄达到6个月之后尽量推迟添加辅食的时机,直到自己凭经验判定孩子可以添加辅食再开始。
矫正月龄一般是基于孕周计算或基于预产期计算,不考虑孩子的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这样的判断只有宝宝月龄这一个维度,缺少了孩子的生长发育指标,无法判断孩子的大运动发育、精细动作等能否满足添加辅食过程中孩子抓捏食物、熟悉和练习使用餐具等准备,不考虑体重、身高等发育指标也不容易判断孩子是否适合进行食物的转换。特别是早产儿出生后出现追赶生长,每个早产儿追赶生长的速度都不同,因此简单的用矫正月龄来判断添加辅食的时机并不准确。
1954年,Bauer首次正式描述了“追赶”生长,他指出,从肾病综合征中恢复的儿童增长速度高于预期的增长率。Prader等在从几种临床疾病中恢复的儿童中观察到类似的生长模式,这种“追赶生长”的模式被定义为因疾病或饥饿而加速生长。而后这一概念被扩展到包括出生时表现为低体重并表现出更快的产后生长的儿童,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子宫内营养不足后恢复的“追赶生长”。
随着医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早产儿出生后的护理和营养干预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即使孩子早产,出生后基本上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从我们的工作实践中接触到的早产儿来说,矫正月龄达到6个月的时候生长发育基本上能满足开始添加辅食的标准。
但每个宝宝早产的影响因素不同,家庭喂养环境不同,出生后生长发育和营养供给状况每个家庭都不一样,我们还是要提醒家长,不能简单的凭借矫正月龄这一个指标来判断孩子添加辅食的时机。
我国在2020年发布的《婴幼儿辅食添加营养指南》中提到
辅食添加时间纯母乳喂养到6月龄,且在孩子健康时添加辅食。
2022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也提到
婴儿满6月龄后继续母乳喂养到两岁或以上从满6月龄起逐步引入各种食物,辅食添加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健康
我们在实践中建议早产儿家长除了参考矫正月龄这个指标外,还要关注几个孩子可以开始添加辅食的信号:
体重增长:宝宝的体重达到出生时的两倍或至少6.5千克
头部控制能力:宝宝能够控制自己的头部左右扭转
大运动发育:能独坐或扶坐、靠坐
体重的变化能从一个角度体现出孩子的生长速度和营养状况,体重增加缓慢的宝宝可能面临着一些健康的风险,也意味着添加辅食,让宝宝接受新食物的风险可能有所增加,需要家长得到一些更专业的支持,以及更加个性化,满足孩子个体营养需求的辅食添加方案。
头部控制能力则从侧面说明宝宝在进食时能更好地协调吞咽动作,减少窒息风险。
大运动发育满足孩子能独坐或扶坐、靠坐,则直接影响到孩子进食时的姿态,能否坐直,能否坐稳,能否自如地控制双臂去抓取食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到
提倡回应式喂养,鼓励但不强迫进食鼓励并协助婴幼儿自主进食,培养进餐兴趣
宝宝自主进食的基础就是大运动发育和手部精细动作发育,无论是用手去接触食物,抓捏食物,感受不同食物的质地、温度,还是尝试用手指抓取、捏取食物送进嘴里感受不同食物的味道、口感,对于宝宝控制双臂、手部和手指,手眼脑协调能力都提出了要求。
而培养孩子的进餐兴趣则需要宝宝参与到吃饭过程中。目前一些家长单纯地追求宝宝吃辅食的量,而忽视宝宝进食过程中对食物的学习,对餐具的学习,对各种食物的处理技巧的学习,以及最重要的从吞咽-咀嚼的过渡学习,家长不给宝宝提供餐具,而是采用哄喂、逗喂的方式,让宝宝多吃,快吃。这些都为日后孩子出现挑食、偏食等吃饭问题埋下隐患。
因此从让宝宝培养进餐兴趣,打好自主进食基础这个角度说,早产儿家长不仅要考虑矫正月龄,更要关注孩子的体重增长、大运动发育、精细动作发育等方面,让宝宝做好准备再开始添加辅食。
而一些家长过于谨慎,宝宝的矫正月龄是6月龄,追赶生长已经达到了足月儿的正常水平,大运动发育和精细动作等各项指标都比较好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按照正常宝宝添加辅食的标准来添加各类食物,而不必因为孩子“早产”因素迟迟不敢开始。
总之,改善早产儿出院后的生长轨迹是早产儿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家长要密切监测宝宝的营养状况防止生长不足或生长过快。早产儿追赶生长的最佳时期是生后第1年,添加辅食的时机选择、食材的添加顺序以及科学、合理的辅食添加方案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