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般印象不同,军事指挥实际上是个重体力劳动附加重脑力劳动。一切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强行性别平等,实质上都是在拿别人的损失来妆点自己的脸面,属于是慷他人之慨。这种岗位本身就不适合女性担任,即使你强行摆一个女性上去也只能作为花瓶,不可能成为主流。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种时候搞政治正确,是取死之道。
很多人觉得现代化战争对军人的体力要求降低了,这仅仅是对一线作战人员而言是正确的,按按钮当然比抡起斧子砍人轻松多了,但是对于指挥员而言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现代战争指挥已经成了一种极为摧残人的残酷工作。
你以为的军事指挥:
实际上的军事指挥:
军事指挥是一种极为透支生命的工作,真的干过你就知道这个活儿不是人干的,属于是“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的工作。
战争指挥分三个层面:战略、战役、战斗。
战略层面主要是文官在负责,武官参与也是干的文官工作,这个跟军事指挥其实关系不大,比如像艾森豪威尔担任二战欧洲战场盟军总指挥期间,他主要从事的是外交协调工作,从战略层面协调各盟国的统一行动,很少直接插手一线军事指挥。这种层面的军事指挥员,与其说是“指挥官”,不如说是“懂军事的外交官”,从上升渠道来看当然主要还是来自于高级指挥员,一般从事过战役指挥的高级指挥员本来就极其罕见,所以一般战略层面除非是空降的花瓶,也很少有女性。
战役层面军事指挥是最累也最摧残人的,一会儿我们讲战役指挥的残酷性。这个工作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林彪,林彪本人身体比较差也受过重伤,在指挥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后整个身体其实已经垮了,抗美援朝期间实际上本人已经再难以担任指挥员工作。
战斗层面军事指挥别看离一线近,负伤、阵亡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但是体力要求反而要小很多。一线战斗持续时间相对要短很多,需要照顾到的情报分析工作也要少很多,短时间内就能得到修整、轮替,极少有持续工作超过一个月的情况。
我们在部队里的工作,主要就分为行政、军事两个部分,政治工作包含在广义的行政工作中,所谓的“军令”、“政令”两个系统。
行政系统,有一句顺口溜大家都耳熟能详,叫“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军令系统是反的,是“下面千条线、上面一根针”。
军事指挥最忌讳的事情是令出多门,不管你司令部里面有多少个部门,下发的命令绝对只有一份,指挥机构不可能一个部门给你下一个命令,而是统一经过指挥机构的汇总以后,剔除掉里面相互矛盾的部分,再下发给下级执行。
想象一下,军令系统要是像政令系统那样运作,结果是什么?
后勤部门当然希望部队后勤供应越顺畅越好,那部队就应该尽量待在靠后的位置,待在交通线附近,待在平原,我才好给你供应;
政治部门当然希望部队“漂亮”,好宣传、好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军事部门当然希望部队首先完成作战目标,你只管往上冲、打,至于吃不吃得上饭、有没有地方睡觉、政治上有没有优势,跟我有啥关系?
要是各发各的命令,结果就是下面的部队不知所措,一个叫往东一个叫往西,你让部队怎么办?学孙猴子拔毛搞分身术呢,还是请崂山道士撒豆成兵?
因此,命令在下达之前,一定是几个部门商量着来,互相妥协的结果,既要照顾到政治上的需求,又要考虑实际的后勤能力,还得要在有限的条件下争取最大的战果。这就必然是“下面千条线、上面一根针”。下级部队和指挥机构的下级部门各有各的需求,他自己是没办法解决的,只有报上来让指挥员协调处理,不然给你发那么多工资是干嘛的?
在部队里工作过你就知道,不打仗(演习)的时候,机关参谋是大爷;打仗(演习)的时候,连长才是大爷。
不打仗,就是主要走政令系统,令出多门是常态,各个部门有各个部门的要求,你连长都得要做到。当然政令系统也不可能太乱了,基本的统一还是要有,不过总体趋势是每个部门要求都挺高的,你当连长就得一条一条全部落实;
打起仗来,主要就走的是军令系统了,谁敢令出多门,那是要上军事法庭的。连长才不管你那么多,有什么困难,逐级反映。我没吃的了,你后勤部门就得麻溜儿给我送来;我连队里的兵无聊了,你政治部门麻溜儿送点电影过来看看;我拿下这个山头没问题,死光都保证完成任务,但是我要多少枪多少炮,你得给我配齐。
那么,这么多矛盾最终汇总到谁那儿呢?
战役指挥员。
军迷圈子特别喜欢拿豆包不当干粮,动不动“一个师长一个军长算个屁”,这是军事故事看多了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军师一级指挥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人的想象,这个级别专业部门分类就已经很细了,通常来说有如下专业部门:
作战、训练、军纪、通信、情报、机要、技术器材、人力资源、宣传、内卫、财务、军需供应、营房、卫生。
通常,合同师以下还有如下专业兵种:
步兵、炮兵(伴随炮兵、重炮兵、战术导弹兵)、装甲兵、陆军航空兵、通信兵、工程兵、防化兵、防空兵、电子对抗兵、后勤兵、汽车兵、医疗兵。
这就已经是一锅粥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专业部门之间、专业兵种之间,需求、任务往往都是矛盾的,把他们完整的从一个地方弄到另一个地方不散掉、不出乱子,就已经很费劲了,不经过长期专业训练是做不到的。打起仗来还有对抗背景,有敌情,需要更多的协调和指挥,难度不是你想的那么轻松的。
在指挥作战中,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是没有尽头的,不可能有一个确定的下班时间,只要敌人没有下班你就别想下班,即使敌人下班了,你为什么不去偷营呢?
这就要了亲命了。
专业部门之内,还可以安排轮替休息,真正在军师级指挥员层次是不可能的,最终决断权在你这里,这个级别一切事情都是你负责,即使是安排副职轮替,真有什么重大决定还得你来。
也就是说,不管你在干什么,不管是夜里几点,不管你怎么想,只要你还在指挥岗位,随时随地都要准备上班。
我自己在指挥所内部经历过很多次这种情况,连续7昼夜带实战背景的实兵演习,一切都按照正规作战标准来,真的是一种欲死欲仙的体验。只要你还在战位上,有事情你就得上,夜里两三点睡得正香突然叫起来立刻就要满负荷工作两三个小时,然后去睡觉,哪里睡得着…
这种活儿干久了,不得神经衰弱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最严重的时候是吃褪黑素已经完全不管用,必须要处方安眠药,人也变得多疑、易怒,至少要几个月才缓得过来。
然而不经历这一步,你又怎么走向“高级”指挥岗位呢?外行指挥内行吗?指挥经验又不是靠背理论就能学会的。
所以,这个岗位天然排斥女性,甚至排斥绝大多数男性,只要体力耐力都很惊人,智力也跟得上,才搞得定。军队里绝大多数岗位的劳动强度都在下降,只有这个岗位不降反升,随着专业兵种和专业部门分工越来越细,劳动强度只有越来越大的,系统更大更复杂了,扯皮的事情也更多了,不确定性更大了。
而且这个岗位,等你有最起码的资格上岗,往往已经过了体力耐力智力的巅峰,接近50岁了。
这就是美军女性战役指挥岗位人员相对更多、我军比较少的原因所在。除了“政治正确”的情况,还有美军近年来都是打治安战,治安战的强度要低得多,往往不要求“全系统、全要素、全时段”工作。
比如在治安战中,利用实力上的绝对优势,你可以建立一个“绿区”,把容易遭到攻击的部门、人员放在绿区里,任务分队出去扫荡就行了,反正穿拖鞋打仗的游击队又没有重炮。
大兵团大纵深作战你这么搞试试?还绿区呢,打的就是你绿区。
治安战相对容易进入一种“稳定状态”,这个状态下战役指挥员劳动强度不算大,女性也能胜任,体力耐力要求没那么高,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协调能力,女性也行。
真到了大兵团联合作战环境下,这个岗位,不排除确实有个别女性也能扛得住,不过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这就是个强度对抗的工作。
太长不看版:
战争又不分男子组女子组,是男女混合双打,你让奥运会项目都不分男子组女子组混在一起比赛,你看最后谁得金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