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授衔迷案:粟裕许世友都没吃亏,真吃亏那人中年夭折令人悲叹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4-09-05 02:01:55

如题,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很多人为粟裕大将未能跻身元帅而扼腕不已。

这是粟裕大将出神入化的军事能力和辉煌壮阔的战功所致,军史爱好者们热议他、尊崇他,民间评论甚至认为一将是无冕之帅,并由此延伸出三野将领群军衔吃亏的话题。

比如说,若粟裕是帅,那么华东系统将领有可能会多几员开国大将。

这个话题并不是三言两语能说通,笔者试作一番比较。

一、三野上将以上数量吃亏吗?

十大元帅层面,除了朱德、贺龙、叶剑英三位不是各大野战军系统的,一野彭总,二野刘帅,三野陈帅,四野林罗二帅,华北聂帅。四野两位,其他各一位,三野不吃亏。

十大将层面,徐海东不在任何一个野战军,一野许光达,二野陈赓、王树声,三野粟裕、张云逸,四野黄克诚、谭政、萧劲光,华北罗瑞卿。三野也不吃亏。

中将和少将总计人数近千人,没有比较的必要,粟裕也影响不到他们什么。我们看看议论最热闹的57名上将。

我们按照各大野战军和总部机关的大致分野,粗略列了一下:

总部4人:李克农、李涛、傅钟、乌兰夫(不太好界定,暂时放在这里)

华北9人:萧克、杨成武、王平、周士第、朱良才、王新亭、杨得志、李志民、赵尔陆

一野6人:张宗逊、王震、彭绍辉、甘泗淇、贺炳炎、阎红彦

二野9人:李达、宋任穷、郭天民、陈再道、王宏坤、苏振华、陈锡联、谢富治、杨勇

三野10人:许世友、张爱萍、傅秋涛、韦国清、陈士榘、钟期光、宋时轮、唐亮、叶飞、王建安

四野16人:邓华、韩先楚、吕正操、萧华、赖传珠、洪学智、周纯全、杨至成、陈奇涵、刘亚楼、刘震、陈伯钧、黄永胜、李天佑、周桓、李聚奎

起义3人:董其武、陈明仁、陶峙岳

为什么说粗略列一下呢,有一些上将经历比较复杂,很难完全界定他的来源,比如赖传珠本来应在华东,解放战争初期才去东北。同样的情况还有从晋冀鲁豫去东北的李聚奎,从晋冀鲁豫去华北的杨得志,从华北去刘邓大军的郭天民。

要再往红军时期论,就完全理不清了。

所以我们只是大致这么一列,只以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他们所在的单位为主。各位方家若看出不合适之处敬请指教,共获真知为盼。

四野根红苗正,战功辉煌,兵力雄厚,元帅、大将、上将三个位面都领先,大概世人都说不出什么。

三野在每个位面都不逊于其他野战军,尤其是以战功论高低的上将层面,三野比一野、二野、华北都多。

不过也有懂行的会说,华野最辉煌时期有16个纵队,其他几个野战军纵队数量都没有华野多,一野7个,二野9个,华北9个,兵力都不一样,论比例来说,是不是三野吃亏了?

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野纵队多,组建了4个兵团,每个兵团4个纵队(军)。一野自家有2个兵团,二野3个兵团,华北3个兵团,平均每兵团3个军。副兵团级以上才有资格授上将,这么算来,三野也不算吃亏。三野四大兵团司令员全部授上将,相比四野程子华错失军衔,三野还算不错的。

数量好比,都是客观的,上将以上的含金量就不太好比较了,这也是坊间议论三野吃亏争议最大的领域。

二、粟裕有没有影响谁

坊间议论最多的,就是粟裕如果评上元帅,那三野的各位兵团司令员就有可能参与大将的角逐。典型的如谭震林、许世友、陈士榘、张鼎丞等等。

这几位要么是上将,要么没有军衔,是不是受粟裕影响呢?

开国大将最初范围为15-22人,除了后来确定的10人以外,还有11人:李先念、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

老华东系统的进入的最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并称为“南方三杰”的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这三位都是根据地建设、农村和经济工作、土改工作等方面的高人,而且都当过粟裕的上级。

谭震林实际履行的是华中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政委职能,淮海战役是五人总前委之一,军事领域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只不过军事指挥方面略逊火候,论资历和功劳完全够格大将。

但因为毛主席力辞大元帅,周总理、刘少奇、政委力辞元帅。当时李先念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谭震林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张鼎丞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他们都尊重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意见,不再参加评衔。

许世友的话题热度最高,他的经历充满传奇。他是华野最早的纵队司令员、最早的兵团司令员之一,1947年8月就出任山东兵团司令员,和陈士榘一东一西,内外并举,能力素为世人认可。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打,许世友因意外的病情未能参与,未免稍显减分。1949年2月三野整编,建立四大兵团,陈、叶、王、宋各任其一,许世友遗憾失之交臂,这是缺席淮海战役的直接后果。

不过许司令情商极高,深受伟人信任,抗美援朝末期,已经无大仗可打的情况下,仍受命出国,担任三兵团司令员,感受了一把与世界第一强国交战的战场体验,镀金的意图极为明显。许回国不久即出任副总参谋长,1955年任南京军区首任司令员。

但要据此竞争大将,似乎有些说服力不足。包括刘亚楼、邓华、杨得志等人,也是一样的情况。

十位大将各自都有不可替代的功劳或资历或地位,粟大将自不必说,徐大将关键时刻为中央作出的贡献直接封神,无人可比;黄克诚大将几次越级直谏,挺进东北元功至伟,无论新四军时期还是东北时期都是独当一面的综合大将;陈赓大将经历传奇、战功辉煌、极富魅力、长期担任战略集团主官,八路军初代6个旅陈赓可以说独占鳌头;张云逸辛亥革命时的代表最无可撼动,谭政政工领域宗师级人物;萧劲光、许光达、王树声、罗瑞卿等,要么是中央之心膂,要么是方面军的代表。

许世友等7人,和前面10位存在实打实无法逾越的级差。

而且明显看得出,后面7位,各大野战军都有,有照顾代表性的考虑。勉强打破级差多评一个,后面就要跟一串。毕竟,大将和上将的差距,远比许世友与王建安、宋时轮、叶飞等人的差距大得多。许世友如果能进大将,那王宋叶陈诸位怎么安排?并不合适。

1955年大授衔虽有很多客观标准,但20多年革命战争史,各大方面军、各大野战军、各大根据地,系统复杂,人员复杂,经历复杂,不管哪条标准都很难把所有开国将领的情况全面覆盖和精准分级。

很多标准之外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无法客观量度的,只好根据大众认知、组织判断乃至感情因素做出取舍。

许世友没能进大将行列,大概就是多种综合因素衡量的综合结果。

不过,要说完全没有吃亏的,也不客观。细观三野诸将,不如意者也有二三子。

三、三野真正吃亏的是谁

坊间议论老华野,喜欢拿粟裕威望无法镇慑诸老将说事。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笔者也曾多次讨论过,其根本原因是华东部队来源比较复杂,而不是将领们个人品德的问题。

陈毅粟裕要花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平衡各种来源的将领,协合内部关系,统一军事思想。有时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共识,不得不迁就一些人,委屈一些人。

三野四大兵团司令,陈士榘、叶飞、宋时轮、王建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问题。四位兵团司令,三位都是老山东系统的,陈士榘是1946年底才来山东,但论老根子与山东诸将并不远,老红一、115师系统出来的。

是不是巧合?不是。是不是迁就照顾?极有可能。

与之形成对比,老新四军系统、粟裕一手拉扯起来的将领,就吃了一些亏。比如新四军王牌“叶陶王”组合。

这三位领会粟裕大兵团作战军事思想领会的最深,执行粟裕意图也最为准确,也都是独当一面的猛将,叶飞尤其突出。

经过解放战争之初几次大战的考验,叶、王、陶三位的真实功力发挥的淋漓尽致,逐渐显示出差距,相对来说,王稍微逊色一些,陶与叶只在伯仲间,非要说差距,大概也就是洪七公和裘千仞,拼不到千招以后难分胜负。

但是后来的境界,叶飞远远甩开了陶勇。陶勇没有担任任何一个兵团的副职,三野整编后也只是军长,与兵团副职无缘。而叶飞不仅当上兵团司令员,在级别评定上还超过了三野政治部主任唐亮和副主任钟期光,他是正兵团级,唐钟二位都是副兵团级。

论战绩、论指挥能力,陶勇至少应当够得上副兵团级岗位,与其他野战军同级的将领相比,至少是王近山这个级别的,担任兵团副司令员。后来抗美援朝,虽然当了九兵团副司令员,有点姗姗来迟,直接影响了1955年的评级。

之所以排位这么低,背后无人站台,以及粟裕刻意谦让,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影响。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陶勇将军不光军衔不太理想,命运也是令人悲叹,正逢大展鸿图之际,却中年夭亡,堪叹造化弄人。

但不管怎么分析,这和粟裕没有授帅并无多大关系,是另一个层面的历史因素。

0 阅读:54

有历史深度普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