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花钱”知识最全合集,不了解“花钱”的还不赶快来看?

华宁看文化 2024-02-16 05:42:23

本文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花钱源于汉代,花钱在早期使用的时候主要是中国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这种钱币由于不是流通钱,因此它的材质大都比较粗糙,中国民间把这种钱俗称为“花钱”。“花钱”虽然具有钱币的形态,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钱币中的“非正用品”。中国民间花钱的种类繁多,诸如开炉钱、镇库钱、厌胜钱、吉语钱、寿钱、纪念钱、祝福钱、玩赏钱、戏作钱、婚丧嫁娶钱等等,不一而足。

历朝历代都有铸造花钱的传统,其中不乏一些精品花钱,这些花钱铸造数量非常少,工艺也非常精美,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拥有的,它们大多数被皇宫贵族所垄断,用来把玩欣赏或者是节庆日的礼品、赏赐等等。从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花钱收藏的普及,人们对花钱开始重新认识。

花钱以其较高的艺术价值,丰富吉祥的内涵,以及和古钱千丝万缕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民俗文物中的一个独特的版块。花钱中的字文图案千姿百态,各具姿容,称它为古代“铜版画”并不过分。花钱中丰富的内容,是各代民俗民风的缩影;吉祥的内涵,通过它更是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花钱是集书法、雕刻、绘画、冶铸、诗词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的独特艺术品。

就其品种而言,花钱中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宗教、艺术、民俗等各个方面。在它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历史信息。本书所收花钱,最早的为汉代,最晚的是清末民初。

有的钱币学家认为,凡是正式铸币之外的钱币,皆可称之为“花钱”。花钱的种类繁多,诸如开炉钱、镇库钱、雕母钱、宫钱、赏赐钱、祝寿钱、吉语钱、佩饰钱、凭信钱、行乐钱、上梁钱、庙宇钱等等,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民间习俗息息相关,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特征。

厌胜钱也叫做压胜钱。也叫押胜钱、压胜钱,并非流通币。它起源于西汉,至清末民初仍有铸造。此钱多为铜质,也有金、银、铁、铅等材质。其外形呈圆形方孔和圆形无孔,钱的正面多为吉祥文字,也有绘有各种图案的。吉祥钱是厌胜钱的俗称。是民间祈福避邪用品。

镇库钱,为了镇灾驱邪,祈求吉祥富贵、永镇财富,朝廷在铸币时,多在库房中设神堂。以铸出的首批钱币,如汉“五铢”、唐“开元通宝”等,送入神堂,敬献神灵。仪式是钱币正面朝神案,每一神案上放一盆,用包有红绸的木盘垫上,盛上香炉,放在神前,把通红的炭火放在炉中烧旺,皇上进来后,也要上香行祭拜礼。钱币按神位一二三四摆放,回宫后这些钱就不能再用了,封起来称“镇库钱”。

开炉钱,指历代钱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制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发行数量相当少,江南民间称之为“试铸钱”。其后,历代均有铸造,有些开炉钱身兼几种用途,所以后世钱币工作者很难断定。比如“康熙通宝”背龙凤大型花钱,也有人认为是“镇库钱”。开炉钱体型大,铸工精,但传世量极少,价值高。

雕母钱,手工雕刻的母钱,亦称“祖钱”。六朝以后均有铸造。是钱局工匠按照朝廷规定的钱币样式,用精铜手工雕刻而成,其文字精美,又叫“精雕母钱”。数量极少,质地很好,未经流通。但并非所有的“母钱”都是“雕母钱”。用雕母钱翻铸出的钱叫“母钱”,一般称“翻砂母”,母钱再翻铸出的钱才是流通钱。流通钱经过一定流通磨损,就成了“小平钱”或者叫“小钱”。

宫钱,是皇宫的节日用钱,宫钱与民间花钱的最大区别在于,宫钱的使用源于皇宫,服务于皇宫。宫钱的使用出于皇宫,肯定是皇帝的主意。宫钱的铸制,是当朝工部所属宝源局或宝泉局的精良工匠组织生产,工匠也是御用性质。所铸宫钱均不出于北京内廷,若出京发放各地,则属“钦命”。所以宫钱使用只局限于皇宫、皇苑之内,做皇帝赏赐之用,民间不得使用。

赏赐钱,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奖赏,以示恩宠。唐代的开元通宝、宋代的重宝、通宝、元宝等多种钱币,都曾作为赏赐钱发放给臣僚,如“唐赏”钱、“政和通宝”等。宋代还出现过皇帝当朝赏赐钱文,如“崇宁通宝”当朝“勒令”准折十枚小平钱用,即颁旨将“崇宁通宝”每枚折钱十枚。此类钱币铸造精美,有铜、金、银三品。

祝寿钱,为庆祝寿诞而铸造的吉语钱。钱文通常有龟鹤齐寿、龟龄鹤寿、福德长寿、福寿延长等,背面多为神仙、灵龟、仙鹤、瑞云等图案。

佩饰钱,古人佩饰的一种。钱币钱文多为一些吉祥语,民间有“八卦钱”、“太平钱”、“福寿钱”、“罗汉钱”等。这种钱币流传下来极少,现已成为钱币收藏中的珍品。

凭信钱,朝廷或地方官府为传递命令或者为表明事情真伪而铸造的钱币。如南宋“招纳信宝”铜质,系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刘光世为招纳降兵,铸以作信物,此钱极为珍贵。

行乐钱,指有花纹图案,供把玩欣赏的钱币。如汉代的“棋钱”,又称“十八子钱”,此钱正面平背,上有各种字,字的组合为“唯吾知足”,或是“长乐未央”、“君宜侯王”、“宜官秩保”、“宜子孙”等吉祥语,钱背是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另外,历代的花钱背面的图案几乎囊括了古代所有的祥瑞图案。这种“棋钱”当时不做流通使用,而供人们娱乐把玩。

上梁钱,民间造屋上梁时,用以厌胜的钱币。《通俗编·居处》引《稗史类编》:“唐高宗时,殿宇初成,有司奏请,恐有邪魅,宜备物厌之。上曰:‘朕自有驱除。’因命以钱遍悬梁上。谓左右曰:‘此铜虬(古代传说中的虬龙,黄铜铸成,头尾似龙,身有鳞纹)也,能啖鬼魅。’于是遂传此法于天下。海内至今上梁时,必用金钱。”后世称上梁钱。

庙宇钱,旧时民间修建庙宇时,为镇邪祛恶,祈求吉祥而铸造的钱币。如魏献子执政时(前564—前546)铸有大型“大钱”。此钱按习俗埋于地基下,作为镇物。这种大钱现存极少,很有收藏价值。后世庙宇钱传世较多,如“太平通宝”背“上梁”、“金钱义记富贵全”、“福德长寿”、“加官进禄”、“太平天下”等铜质钱。庙宇钱一般文字图案制作精美,铜质优良,钱体厚重,形制大小无定制,存世量不多,属珍稀品类,收藏价值高。

尽管花钱并不具备实体形态的价值,但由于它们长期被作为具有价值象征意义的实物,被赋予了具有象征意义的财富价值,民间历来把花钱作为贵重物品珍藏,这也正是花钱收藏价值所在。花钱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今天可以触摸到的宝贵历史遗产。

1 阅读:281

华宁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