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有多乱?史上最血腥的叛乱是如何结束的?大唐又如何了?

曼梅聊娱乐 2024-10-14 22:14:48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的诗句仿佛一记重锤,敲碎了大唐盛世的幻梦,将一个帝国拉入了血与火的深渊。

谁又能想到,那个曾经歌舞升平、万国来朝的盛唐,会在一夜之间沦为人间炼狱?

长安盛世下的杀机隐现

开元盛世是个让人向往的时代,彼时的长安城是世界的中心,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唐玄宗开创了一个黄金时代,然而,盛世的表象下,却掩盖着帝国走向衰亡的种子。

“老大帝国”的通病,在唐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李隆基晚年,志得意满,沉迷享乐,宠幸杨贵妃,不理政事,将国家大事交给了奸臣杨国忠和李林甫。

这两个“内鬼”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将朝堂变成了他们的“一言堂”,忠臣不得重用而奸佞之辈却平步青云,统治阶级的变化给盛唐埋下了祸患。

然而,更大的危机——安禄山,尚潜藏在帝国的边陲,这个野心勃勃的胡人节度使表面上对唐玄宗毕恭毕敬,甚至不惜在朝堂之上行“跪舔”之举,以博取信任,暗地里却疯狂扩张兵力,将本该守护帝国边境的军队变成了他实现野心的工具。

战火肆虐,不见长安

755年,安禄山范阳起兵,叛军如同决堤的洪水,迅速攻占了东都洛阳,兵锋直指长安,刚刚才从盛世美梦中惊醒的唐玄宗慌忙逃离长安,踏上了逃亡的路。

行至马嵬坡时唐玄宗再也压不住士兵的怒火,众人将国家动荡归咎于杨贵妃和杨国忠,最终,杨国忠被乱刀砍死,杨贵妃也被迫自尽,香消玉殒。

没了皇帝的坐镇,长安城在战火的灼烧下很快就败了,这座繁华都城瞬间变得一片混乱,叛军在城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流离失所,哭喊声、惨叫声响彻云霄,曾经的盛世景象,荡然无存。

战火让两百多万户的人口锐减到不足两千户,亭台楼阁都蒙上了一层阴影,曾经的繁华与荣耀,都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战争的创伤深深地刻在了大唐帝国的肌体上。

大唐悲歌:在废墟中重生,一个帝国的涅槃与挣扎

马嵬坡的悲剧,并没有换来帝国的喘息,安禄山攻陷长安后,大唐王朝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一个人站出来了——唐肃宗李亨。

他深知想要挽救大唐,必须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于是便让郭子仪全权负责平定叛乱,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没有辜负唐肃宗的期望,他迅速调兵遣将,联合李光弼等人对叛军展开了猛烈的反攻。

唐军连连获胜,而与此同时叛军内部却出了问题,安禄山死于自己儿子安庆绪之手,安庆绪坐上了高位,在军事上却没有任何才能,面对唐军的猛攻叛军连连败退,大势已去。

大唐残梦:挣扎而不得解脱

自那之后又过了八年安史之乱才彻底被平定,可是战争虽然结束了,大唐也失去了很多,经济倒退人口锐减成为了难以解决的困难,而为了平叛,唐朝不得不赋予节度使更大的权力,这也为日后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安史之乱后,唐朝虽然勉强维持了统一,但昔日的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地方势力不断膨胀,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日益衰弱,唐朝逐渐走向衰落。

安史之乱就像一场重病,彻底摧毁了大唐的根基,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如同迟暮的巨人,步履蹒跚地走向衰落。

战争之后唐朝的中央政府实力大减,各地势力趁机壮大,藩镇割据几乎成为了常态,他们趁着势大不再听命于中央政府,而唐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向他们妥协,无法管制,只能放任不管。

这种做法虽然暂时稳住了局面,但长远来看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唐朝后期,帝王昏庸宦官专权,中央政府更加腐败不堪,藩镇势力更加猖獗,他们互相攻伐,争夺地盘,将整个国家拖入了无休止的战乱之中。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唐朝其实也尝试过自救,唐宪宗和唐武宗等皇帝都曾努力改革,想重振朝廷,削弱地方藩镇的权力。

他们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增强中央权力,抑制地方割据,清理官场,促进经济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唐朝的国力也有所回升,然而,唐朝的统治基础已经被安史之乱严重破坏,这些改革,不过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衰落的趋势。

终结

907年,曾经当过黄巢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废掉了唐哀帝,自立为帝,建立后梁,自此在历史长河里横亘289年的唐朝终于画上了句号,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信息来源:如何正确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

信息来源:安史之乱的“背后” 发布时间:2023

0 阅读:99

曼梅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