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体
一种说法为群体是成员之间存在着互动,只有交往才能成为群体;另一种是形成“我们”“你们”的观念时,形成群体。仅仅是聚集在一起并不能叫做群体,只能说是人群。
(二)群体对个人的影响
1、他人在场:会造成社会促进或社会抑制。个体在完成某一件事时,当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效率会有一定提高,这种现象是社会促进。但有时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效率会降低,这就是社会抑制。
优势反应强化: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个体会提高动机水平,导致优势反应增强,即越是熟练的工作,完成效果越好;反之,越是陌生的工作,优势反应增强越不容易产生,而会产生抑制反应,即越是陌生的工作,抑制效果越明显。所以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有人会社会促进,有人会社会抑制。
2、社会惰化:群体在完成某一任务时,个人在群体中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任务时,所付出的努力要少。原因在于群体中完成任务时,个体的责任意识会下降;个体行为的贡献被群体贡献所覆盖,个体贡献不明显。
3、去个性化:群体性或匿名性。当一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由于对群体的认同,导致失去个体的个性感。匿名会使人无法轻易地追踪到自己,便于自己行使非常规行为。
4、从众: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倾向。原因之一在于信息性社会影响,即我们愿意接受别人的指导、观点、行为等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二是规范性社会影响,指我们愿意受到社会的赞许,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我们也会去模仿,而不是太另类。
从众的影响因素
群体因素、情境因素、个体因素。
群体一致性会影响从众行为的发生,如果群体的一致性很高,那么群体成员则比较容易形成从众行为。
群体的规模影响,15个人以内群体形成时,3-4人的群体更容易形成从众。
群体的凝聚力影响,群体的凝聚力越强,从众表现越多。
群体的成员地位,地位越高越不容易作出从众行为。
情境因素中刺激性质和时间因素会对从众产生影响,如是直接刺激还是无关刺激;群体形成早期更容易形成从众。
个体因素中,年纪小的比年纪大的更容易从众,能力自信心低的人更容易从众,对赞许要求较高更容易从众,经验不是很丰富的人更容易从众。
(三)个体如何影响群体
一致性,一个人始终如一坚持一个观念,那么众人往往会慢慢地跟你走。不从众往往会被孤立,但如果坚持,慢慢就会有人跟进。相反,如果你朝三暮四,没有人会从众于你。
自信,少数派表达自信的任何行为都能使多数派产生自我怀疑,如果你是少数派你还表现的很畏缩,那么不会有人跟随你,但如果你光明正大、自信的表达你的意见,游离的人则可能会跟随你。
虽千万人吾往矣
从多数派中分离,当有人从多数派中分离进入少数派,众人则会跟进,认为少数派开始得势,也就是见风使舵。
每个人都在羡慕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