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食品安全的检测力度也在加大,这也直接让食品安全得到了最大化的保障。
但是利益面前总有人会铤而走险,违反规章约束,甚至不惜触犯法律法规达到盈利目的的人,还是存在你我身边!
315前夕新京报带来一手揭秘信息,记者通过应聘员工的身份,暗访大连某海产品加工厂,几天下来,该加工厂的食品安全内幕一览无余!315前夕记者接到爆料,辽宁大连一家海产品加工企业违规使用化学添加剂!
通过网上资料显示,该企业称全年生产加工海参黄金鲍等海洋珍品达1000余万斤。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海参鲍鱼的价格大家都略知一二,1000多万斤,什么概念?至少这个销售额度已经让人震惊!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记者准备只身一人,深入该企业一探究竟!
2月底,记者顺利应聘为该企业的操作工,在应聘时,招聘人员甚至都没有对健康证做过多的纠结。(食品企业员工是必须有健康证才可上岗)
由此可见,该海产品加工厂的人手还是比较紧缺,这也间接说明这家企业的生产量足够大。
不过记者在入职后的前五天时间里,工厂并未安排直接参与生产流程。
这样的异常似乎已经说明这家工厂对于新员工还是有一定的防范之心。
在未进入车间正式工作之前,记者参观了解到该工厂的主要生产的品种和工厂大概的设置结构。
工厂主要是生产海参和黄金鲍,该有的工序都有,并不能看出什么特别之处。
但这或许只是一个外表!
记者正式担任操作工以后,开始接触到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比如这个黄金鲍并非是鲍鱼,而是一种涡螺,这大概也属于挂羊头卖狗肉的一种吧。
而据老工人透露,这种涡螺在我们国内并不多见,主要产于大西洋海域。
很显然这个涡螺的成本肯定是要低于黄金鲍的成本,取而代之肯定与利益相挂钩!
操作工的身份让记者开始深入体验制作黄金鲍的流程。
在工作现场有大量的鲍片浸泡在药水池里,而且散发着一股类似于洗衣服的味道。
大概率可以猜测到这是用了"科技与狠活"。
而操作现场也让记者发现了更多的小秘密,有老工人一边熟练的在对鲍片搅拌,一边嘴里喊着呲药。
记者试图询问老工人这是用的啥药?
工人回答,我也不知道,就是一些药水,具体的他也没能说出个一二三。
记者在工作现场发现大量放在药水中解冻的黄金鲍。
这些原本黄褐色的黄金鲍在经过"药水"浸泡之后便变成了金黄色,而"药水"就逐渐变成了红色。
毫无疑问,这里面的猫腻显而易见,"药水"绝对是用了"狠活"。
通过老工人"科普",在制作出成品的黄金鲍之前,需要放在药水中先浸泡2天,充分吸收后才能继续加工。
那这个药水到底是个啥药呢?
还别说,一般工人还接触不到这么机密的场地。
据普通的操作工介绍,这种药水会有专人负责配比,在未安装监控的制冰间进行调配。
果然见不得光的"药水"肯定是大有文章的存在,暗访的记者对此也是深信不疑。
记者在制冰间附近发现"配药"的原料,装在编织袋内,没有标注产品名称和成分。
而记者试图询问该"配药"工人时,工人显得也很警惕,只是说不清楚具体叫啥,应该是防腐和去腥的作用。
而记者问道这样的鲍鱼能吃吗,这个工人也给出了直接回答:反正我是不吃,要吃也去市场买新鲜的。
那这个鲍鱼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狠活"呢?
记者拿到样本让专责机构进行了检测。
经过记者冒险深入,终于拿到"配药"的原材料,经过专业技术分析,得出结局:这是一种叫硼砂的化学添加剂。
硼砂有何作用?
它可以起到一个防腐保鲜的作用,另一个,它可以改变蛋白质的结构,然后增加蛋白质的这种吃水能力。通俗所讲,就是泡发之后,它可以更重,吸更多的水,所以该工厂用这个硼砂的动机,也是经济利益所驱动的。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明令禁止硼砂添加到食品当中。
而通过成品对比,虽然该工厂生产的黄金鲍配料中标注了螺肉,但并未提及硼砂。
这显然是用了工业硼砂化学成分,已然违反了食品生产的相关规定,其心可诛!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海产品加工厂每天有一百多名工人加班加点生产,然后将产品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最终到了消费者的餐桌上。
而在一些电商平台上也有此产品的信息,其中多家店铺显示这款黄金鲍销量超过10万件。
而且不仅仅是黄金鲍,记者在这家工厂还发现了问题海参。
给海参上色也是这家工厂的"拿手绝活",记者出于安全考虑,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
但是从工人口中也得知,海参黑乎乎的表面都是用了"料"染的,本来是褐绿色的海参通过上色变成了黑色,这样的卖相才能好。
触目惊心呀,这种加了"狠活"的鲍鱼海参可能没人吃的出来有没有问题,只有记者曝光出来,才让它原形毕露。
在此也感谢这位敬业的记者能够"深入虎穴"揭发真相,着实做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食品安全不是小事,长期食用禁用的添加剂对身体的伤害也许一时半会看不出来,但是一旦出了问题,到时候或许都不知道是吃了哪个问题食品引起的。这可能也是让那些不法黑心商人有恃无恐的原因之一。所以揪出他们,曝光他们,人人都有这个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