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世界的本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到底哪个是对的?

路昭观看科技 2024-10-30 01:49:14

哲学的长河中,学者们习惯于将哲学派别粗略划分为两个阵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大阵营的论辩焦点是,在宇宙万物中,“存在”的首要性质究竟是物质的客观存在,还是人类的思维意识?

这一辩论的根源在于对物质与意识的片面理解。然而,即便是片面的理解,也至少比对它们一无所知要更为进步。与此论题相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我何以能成为有能动性的存在?我的思考与外界(例如镜子的倒影)是否一致?我为何能感受到疼痛?花草树木有感知能力吗?物质和精神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神灵和鬼怪究竟是什么?真理的定义又是什么?本质的内涵是什么?为何我的身体会成长壮大?死亡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思考过,甚至连家中的猫猫狗狗也可能有所思。这些问题早在我上学前就困扰着我。

当老师宣称只有人类才拥有思想时,我并不认同,因为我观察到小鸡听到锅盖声会跑来觅食,小狗远处认出我会欢快地迎上前,老母猪在饥饿或发情时会破坏猪栏门,野猫能用爪子打开橱柜偷取食物,这些动物的行为无一不在证明它们拥有思想和意识。在中国,普遍不信仰宗教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容易接受唯物主义,而对唯心主义的理解则往往不够深入。汉字中“意”生于“心”,唯心主义准确来说应该是唯意识主义,意识是神经细胞中传递的光子信息,是电波,是一股有序的能量。

我要告诉大家,如果对唯心主义一知半解,那么一个人所坚持的唯物主义就是错误的。同样,那些对20世纪自然科学一无所知的唯心主义者也同样无知。物自体与反射出来的光子存在本质差异。一片绿叶通过吸收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反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结合我们的视觉神经,形成所谓的“绿色”。而“绿色”这个名字不过是人类的约定俗成,红绿色盲就无法区分红色和绿色。在没有阳光的夜晚,叶子在我们眼中呈黑色,但实际上这种“空无”状态不能简单地称之为黑色。

微观世界的观察则揭示了另一番景象:为了获取信息,量子会改变微观粒子自身的运动状态。这种信息获取方式与我们的感官被动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同,我们的感官并未发射任何探测用的量子能量,而是直接接收已经存在的信息。

薛定谔这位量子物理学大师曾指出:物理学的新发现已经推进到主观与客观的神秘边界,告诉我们这个边界并非一成不变。它使我们理解,对一个物体的观察永远无法不被自己的观察行为所影响,同时提醒我们,改进观察方法和思考实验结果后,主客观间的界限早已不再分明。

唯物主义的误区在于默认物质能量本质和信息是可以分离的,忽略了信息的来源范畴和不完备性。离开接收信息的人,我们便无法理解物的概念来源,盲目自信地将物视为完全可知的。因为我们对物的认知是通过意识接受信息而产生的,无论是小孩识别动物海报还是我们观看电脑制作的虚拟信息,人类的交流本质上都是信息,不一定是“实体”存在。

而唯心主义的误区在于将意识信息视为存在的唯一标准,默认精神意识是万能的、和谐的,同样忽略了信息的来源范畴和不完备性。暗物质、以太、时空,在麦克斯韦之前,我们对电磁波又知道多少?事实上,我们对存在的本质知之甚少。如果离开人的意识,“物”仍然存在,我称之为“非意在体”。更何况,现代哲学已经上升到真理是否存在的讨论层面。

这两大阵营在各自的默认前提下推理都是合理的,理论本身并无不和谐之处。造成双方沟通困难的,是感知信息和所用字词意义的差异,尤其是那些抽象、含混不清的哲学概念。

如果将感知信息的范畴和能量存在的对应关系明确区分,唯物者和唯心者的沟通将更为有效。现在是时候结束分歧,达成共识了。

物质与意识是同时存在且相互依存的,整个宇宙不存在绝对独立的对象,每个对象都会与其他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物质与意识的真正关系是能量与信息的关系。当某个系统能量发生变化时,必然与外界系统发生过能量交换,这种作用或交换关系就是信息。可以说万物皆有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被人类完全感知。物是能量的表现,意是信息的体现。物质始终在变化,意识也始终随着信息的改变而改变。有物质变化就有信息产生,物质决定意识,但重要的是人接受了信息,信息决定了人的意识。我们能交流的是物质的信息,而非“真物”(物自体或本体),因此,意识信息决定物质存在也是正确的。对于个人而言,没有亲眼所见的月亮,便不存在。

那么,何为“存在”?正是因为定义上的分歧,才导致唯物与唯心难以达成和谐,争论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存在性。我们首先要理解,“存在”本身是一种物质运动作用关系的时空信息。

“存在”一词本身应该被细分为三部分:已知的在(意在),未来可知的在(潜在),以及永远无法知晓的在(隐在)。意在可言说,潜在难以言说,隐在则无法言说。准确地说,我们所认为的存在应该被称为意在,也可以说是往事。而实际上,过去的事物已经不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平时所说的事物总是带有何时何地的信息,有了事件才能认知物,有了物才有发生的事件。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是片面的个人主义观点,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也使得哲学分类过程中拆分了哲学家们的某些共识。法国大师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并非唯心主义,因为接受信息是意识存在的前提。他在《沉思录》中提出的物质与思想二元论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其中包含对物质中水的认知以及对真理的思考。

如今,人类已经了解到量子水平上的信息变化,意识可以通过物理信号输入使人体产生动作,我们也可以探测到大脑中意识流的某些变化。如果你现在还偏向于物质决定意识,那么将来你会发现,意识也能改造物质,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可以组合创造新物体,基因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生活中,人类已经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不论是创造物质还是改造物质,都在不断地发生。但广义上讲,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造物同样属于自然的产物。

唯物与唯心看似对立,实际上是统一的,它们共同表示:物意同原,物意天在,物意互动。物质与意识是同时存在且相互作用的,两者的关系就是能量与信息的关系。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对自己的意识将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新的认知。

海森堡这位量子物理学大师曾说:“现在无论谁,如果没有当代物理学的相当知识,他就不能理解哲学。”如果你不愿落后于时代,就应该立刻去学习物理。

霍布斯则认为:“悠闲是哲学之母。”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未来,人类的活动内容将会是什么?我们可能会追求智慧、科学或艺术。哲学是一门贵族学科,据悉法国的普通中学学生升入高中后,哲学成为必修课程,与法语、数学和物理等主课同等重要。学生学习哲学的目的是认知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学会从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习惯。

霍金这位神思者曾表示:“哲学已死!”我则利用《利理论》来重新激活哲学或者开创一门全新的利理学。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许多专业人才将被机器取代,人类不仅需要与他人竞争,还需要与机器竞争,人的社会属性正在不断分化。未来利理学在中国的兴起,值得我们期待。

0 阅读:3

路昭观看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