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攻打上海时陈化成虽英勇抗敌但因轻敌和技术落后而殉国

史海撷英 2024-06-16 09:21:16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八(1842年6月16日),鸦片战争中的英军把目标对准上海,吴淞战役打响,江南提督陈化成(1776年——1842年6月16日)坚守吴淞要塞(今宝山县内),战死沙场。

陈化成为国捐躯的过程,经奏折传到了道光皇帝那。道光读罢不觉挥泪。和皇帝的褒奖赞誉比,民间对陈玉成的纪念更加令人动容,上海百姓一直视陈化成为民族英雄,并把他的画像放入城隍庙中供奉。

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首先进犯广东,遇到了林则徐的严防死守,随后一路北犯。清廷被迫和英国签订了《穿鼻草约》。但侵略者的野心没有就此收敛,反而被激活了。

随后英军再次南侵,随后又计划北上,他们制定了两个进攻方案,一个是直捣北京,另一个则是进攻上海。

那么,英国为什么会选择进攻吴淞呢?主要原因是,英国人想控制清朝的财富命脉。

传教士郭实腊曾向英政府报告了他搜集过的情报。他说上海和中国腹地各地方保持着无限的内地交通网,上海在商业上是十分重要的地点,对中国的国内外贸易都很重要。

英军也认为,只要沿着扬子江攻入中国心脏地带,控制了吴淞江和大运河,控制全中国的重要航道,就可以掌握中国工业的主要部门,而如果直接攻打北京,很可能使皇室和所有的富人都事先逃离京城。这样一来,他们掠夺不到财富,也无法胁迫清政府屈服。所以,英军在6月13日抵达吴淞口外长江江面,准备发动进攻。

那么,吴淞守将陈化成又是如何应战的呢?

其实,早在开战前,陈化成就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

英军攻陷定海后,清政府开始有所防备。陈化成奉命从松江提督署赶到了吴淞,亲自部署防御。为了增加军力,陈化成和江苏巡抚梁章钳一起请求采购湖北的精铁。

精铁到位前,陈化成也没闲着,他利用废炮铸造了两三千斤的炮位,并亲自进行了试验,吴淞地区的火炮数量猛增到250余位。此外,还有两千名援军星夜赶到上海,甚至连关隘处都堵塞了。“化成枕戈海上凡二年,与士卒同劳苦,风雨寒暑不避,总督裕谦、牛鉴皆倚为长城。当定海三总兵战殁,裕谦亦殉,化成哭之恸,谓所部曰:‘武臣死于疆场,幸也。汝曹勉之!’”这些情况都使英军都产生了恐惧心理,说不怕江南百万兵,惟惧一人陈化成。

充分的准备之下,陈化成还是战死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清军在战前轻敌。

牛鉴

吴淞口战役正式打响前,清军认为准备充分,流露出了轻敌的情绪。两江总督牛鉴的表现尤其明显,他在给朝廷中奏报说,英军大炮虽利,但我军将士的防御充分,不会受伤,如果清军用大炮开轰,,英军则没有躲闪之处。陈化成对自己的备战也很有信心,他认为自己有五十年的海战经验,还有那么多炮,可以战胜英国。

开战前两天,英军船舰在吴淞炮台的炮口下探测航道、安设浮标,炮台上的清军没有开炮阻止,还朝英军大喊和嘲笑。这让英军顺利完成了侦察和探测航道任务,让他们为进犯炮台做了充分准备。

其次,清军的技术装备太落后。

清军用的炮,炮口是定向的,不能左右上下转动,射程近威力小。英军炮弹能打到清军炮台,清军炮台上的炮火却打不到英军军舰。此前向清廷夸下海口的两江总督牛鉴也慌了神,说自己见此光景,只有顿足长叹了。

陈化成

清军装备的劣势也被英军察觉,英军认为如果清军的大炮精良,不那么笨重,清军炮手就可以把英军船只摧毁。交战三天后,英军进犯到吴淞,陈化成亲自指挥吴淞战役。但清军明显不敌英军,各地清军甚至开始溃逃。

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化成身中7弹,但他仍然坚守阵地,最后和部下共88人为国捐躯。“二十二年五月,敌来犯,泊外洋,以汽舟二,列木人两舷,绕小沙背乡西台,欲试我效力。化成知之,不发,敌舟旋去,以水牌浮书约战。牛鉴方驻宝山,虑敌锋不可当。化成曰:‘吾经历海洋四十余年,在炮弹中入死出生,难以数计。今见敌勿击,是畏敌也。奉命讨贼,有进无退。扼险可胜,公勿怖!’鉴乃以化成心如铁石,士卒用命,民情固结入告,诏特嘉之。越数日,敌舰衔尾进,化成麾旗发炮,毁敌舰三,歼毙甚众。鉴闻师得力,亲至校场督战,敌以桅炮注击,毁演武厅,鉴遽退。敌攻坏土塘,由小沙背登岸,徐州兵先奔,东台亦溃,萃攻西台,部将守备韦印福,千总钱金玉、许攀桂,外委徐大华等皆战死。尸积于前,化成犹掬子药亲发炮,俄中弹,喷血而殒。炮台既失,宝山、山海相继陷。越八日,乡民始负其尸出,殓于嘉定。事闻,宣宗震悼,特诏优恤,赐银一千两治丧,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谥忠愍,于殉难处所及原籍并建专祠。子廷芳,袭世职;廷棻,赐举人。”

陈化成是冷兵器旧时代的将军,他的爱国精神值得歌颂至今,但在晚清落后于世界大势的情况下,他的爱国之情只能是一首悲歌,而没能成为一首凯歌,这也再次验证了历史进程和个体无奈之间的矛盾关系。

1 阅读:144
评论列表
  • 2024-08-16 09:52

    老将军爱兵如子,武艺超群,当时英国人说,不畏江南百万兵,只怕吴淞陈化成。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