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周年之装备制造业征程

杨梅说商业 2024-08-14 15:45:44

  作为国之重器,装备制造业被誉为工业的心脏和国民经济的生命线,是国家综合实力强大最有力的证明。近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较大,全球供需地位相对平衡,但龙头企业普遍出海程度不高。中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突破大于发达国家市场,基建类装备出海进展快于制造类装备。各行业出海程度高低与产品国产化率的高低有较强相关性,但也存在部分行业即便国产化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在海外市场的份额比重仍相对较低。

  高端装备制造业又称先进装备制造业,是指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具有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一带一路”的东端是繁荣的亚太经济圈,而西端则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国和中亚地区则正处于中间的经济凹陷带。“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渴望搭乘中国经济快车的意愿强烈,技术需求旺盛。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日渐趋于成熟,已经拥有一批具有较高竞争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与此同时,国内一些重点领域内的中国制造技术已经从原来的完全依靠从国外引进转变为主动向国外输出,中国制造的技术溢出效应开始显现。2024年,共建“一带一路”进入新的十年。十年来,中国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截至目前,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全球区域对比:中国在代表性装备制造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2022年全球装备制造业代表性品类总产值近11万亿元,其中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的占比分别为37%、20%、20%、9%。

  跨行业对比:在全球产值中的高占比主要来自传统行业,高精尖装备占比不足国内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完善的产业配套为地产基建装备、金属制品、船舶制造、能源装备等行业提供产业发展条件。但是技术复杂度更高的行业,如半导体设备、大飞机产业、卫星互联网等,中国起步较晚,技术差距较大,在全球产值规模中占比不高。

  中国大部分行业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供给大于需求的行业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依赖供应链优势和制造成本优势的行业,例如工具以及集装箱行业,其制造工艺并不复杂,但钢材用量较大,中国的金属加工业体量具有优势,现阶段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供应链尚不够成熟。第二类为依靠市场需求的行业,例如电力设备和挖掘机行业,虎大的地产基建投资为其提供发展机会,这类行业在国内发展成熟之后,凭借性价比优势进行出口。第三类为政策补贴和市场扩容聚动降本从而实现领先的行业,例如光伏、锂电等行业。同时,由于技术短板,机床工业机器人、大飞机等行业供给占比低于需求占比。

  具体来看,以重点行业为例包括:

  一、盾构机领域

  盾构机作为一种采用盾构法的隧道掘进机,主要用于铁路、公路、地铁和水利水电、矿山等隧道工程掘进,有着“地下蛟龙”的美誉。在国际上,广义盾构机也可用于岩石地层,只是区别于敞开式,即:非盾构法隧道掘进机。在我国,习惯将用于软土地层的隧道掘进机称为盾构机,而将用于岩石地层的隧道掘进机称为TBM。2024年7月,中交天和为莱索托王国高地引水隧道工程研制的两台直径5380毫米双护盾TBM--“大禹雪盾号”和“大禹长锋号”、为菲律宾凯萨卡输水隧洞工程研制的一台直径3860毫米双护盾TBM“启航号”陆续发运出海,自主研制的高端工程装备加快“走出去”步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世界互联互通提供高端工程装备。

  近10年来,中交天和研制自主不同类型盾构机超过750台,隧道掘进总长度超过2000千米。截止目前,已有数十台盾构机走出国门,远销日本、新加坡、孟加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莱索托王国等国家和地区。以中交天和盾构机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在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同时,也让许多国家和地区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先进技术、高端装备、卓越管理和高品质服务,还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中交天和盾构机日益成为擦亮“中国品牌”、畅销海外的“新国货”,持续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世界互联互通提供优质的高端工程装备研制与全产业链服务。

   二、在光伏领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增光伏装机需求呈增长态势,是有潜力的新兴光伏市场。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数据,2011-2016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增装机全球占比在6%-9%之间震荡,2018-2020年快速提升至20%左右,受抢装结束影响,2021年合计光伏新增装机量达26.04GW.全球占比下降至14.3%。

  中东欧地区受能源危机和地缘政治催化,光伏需求增长迅速。主要地区如波兰2021年底即实现此前2030年累计装机7.8GW的目标,波兰可再生能源研究 所(LEO)预计,至2030年年均新增装2.3GW.与2020年新增装机水平相当;意大利国家能源和气候综合计财(PNIEC)预计,该国至2030年年均新增装机3.3GW,较2021年增长250%。

  东南亚、南亚地区短期受抢装影响需求波动,具备长期装机空间。在抢装的推动下,越南2020年新增装机12.7GW成为东南亚当年需求的主要拉动力量;印度(未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电力部门预计该国至2030年年均新增装机32GW.较2021年增长160%。

  西亚及北非地区光资源丰富,清洁能源转型意愿强烈,是未来3年重要增长市场。根据全球能源监测(GEM)的数据,截至2023年1月,西亚及北非国家地面电站光伏装机约9GW.储备项目规模超过93GW,未来增量市场值得期待。

  中亚地区尚处能源转型早期,逐步探索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与中国互联互通设想。主要地区如哈萨克斯坦预计至2035年建成10GW新能源(包括光伏)项目;乌兹别克斯坦预计至2030年年均新增装机0.3GW,较2021年增长233%。

  南美洲、大洋洲受制于经济条件,当前光伏规模尚小,5-10年内亦是储备市场。主要地区如智利预计至2030年年均新增装机0.5GW,与2019年新增装机水平相当;巴西(未参与“一带一路”侣议)发布(2050年国家能源计划》,提出长达10年的能源扩张计划。

  三、在电力设备领域 ,全球电网投资稳健增长。根据BNEF的统计,2022年全球电网投资总额达2738亿美元,2023年有望突破30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0%。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电力设备需求充沛。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截至2020年,仍有56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无电人口比例超过10%,当地电力 可获得性的提高带来充津的电力设备需求空间。此外,能源转型也带来了投资机遇,例如南非预计于2026年前增加8000千米电缆用于新能源电力输送,菲律宾、泰国、卡塔尔等国家也将智能化与自动化作为未来电网升级的方向。

   从技术实力来看,中国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完整的特高压交直流、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累计主导发起编制国际标准超过100项。国家电网积极推进技术标准软联通,已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应用中国标准525项。根据中电联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主要电力企业境外累计投资总额达1026.6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20-2022年新冠疫情下中国变压器及电感器出口金额逆势增长,CAGR约14%,出口规模处于领先地位。

  四、在工程机械领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需求约占全球需求的20%,其中中国占比就高达30%左右,中国需求增速超过全球市场。其中阿联首、俄罗斯和新加坡占比较高,分别的为65%、80%和96%。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中国制造”核心产业正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撬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不断深化,东南亚、非洲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明显提速,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头部工程机械企业加速出海,海外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其中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三一重工、柳工、山河智能等为代表的我国工程机械产业龙头踊跃出海,融入、扎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建设中。

  具体来看,当前,三一重工业务覆盖121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其装备参与了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帕德玛大桥、亚吉铁路、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蒙内铁路等重大项目,让过去的天堑变为现在的通途。

  徐工机械亦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项目建设。在非洲肯尼亚斯瓦克水坝,超过一半以上的施工机械来自徐工机械,超过90%的员工来自肯尼亚当地。该大坝建成后,储水量达6.88亿立方米,在旱季也能保证当地130多万居民的生活和灌溉用水,实现供水、灌溉、发电于一体。作为最早一批进入非洲市场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目前,徐工机械的销售及服务网点几乎覆盖全部非洲国家。

  中联重科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产品出口、海外并购等方式深耕当地市场。截至目前,中联重科的产品和服务已覆盖8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扎根本土的跨越。 2020年国内挖掘机需求为30万台,占全球市场的44%,国内庞大的市场带来工艺积累机会,促进国产厂家技术选代升级。

  目前挖掘机泵阀、油缸、发动机的国产化率分别约为30%、70%、15%,头部液压厂商生产的液压件除了供应本土市场之外,也实现了对外出口。 挖掘机整机国产化率由2006年的7.5%提升至2022年的80%以上,国产化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已经具备进军海外市场的条件。 2020年中国工程机械在印度(未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占比低于主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比仅约13%。主要由于东南亚对中国基建项目接受程度相对更高,2013年以来,中国和东南亚已合作投资超过22个大型基建项目,而中国对印度的基建订单仅为对东南亚的15%。

  2022年,我国工程机械出口额达44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创下历史新高。通过“研产供销服”全价值链“出海”,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在海外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领域的布局进一步完善,为中国制造企业不断拓宽国际市场、树立国际品牌形象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年中国工程机械龙头公司的海外业务占比在40~60%左右,工程机械出口中的50%左右来自于一带一路国家,其中出口到一带一路国家的挖掘机占比超过70%。目前徐工机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在全球的市占率分别为5.8%、5.2%和2.7%,累计占比13.7%,预计未来有提升的空间。 。

  而在“一带一路”发达国家:中国工程机城在海外发达国家出口占比均不高,对于“一带一路”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根据Off-highway的统计,目前中国工程机械在北美洲、德国和英国(均未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市占率较低,只有5%~10%。主要原因包括欧美更加注重品质面非性价比,其次中国在海外的营销渠道尚不完善。同样,除了地处东南亚的新加坡,中国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韩国、意大利等地的市场份额也相对较低。

  四、在核电领域方面,“一带一路”国家建设需求广泛,机遇突出。根据世界核协会的数据,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统计不包含俄罗斯和韩国)2023年在运行反应堆51座,装机规模2600万千瓦,在海外、全球市场占比仅8%、7%。按照目前在建和已计划的情况,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有望新建29座核电站,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占海外市场的30%。若加上拟议核电站,则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潜在新增核电站数达到100座,装机规模达到1.1亿千瓦,占海外市场的比重达40%。

  我们假设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单千瓦核电站建设对应的建设成本为2000美元,则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建+计划”核电站的市场空间可达到600亿美元(未来5-8年預计可获取),“在建+计划+拟议”的市场空间可达到2150亿美元(潜在的总市场空间)。其中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乌克兰、南非潜在市场占比为16%、13%、10%、9%,是主要市场。

   目前,全球具有核电出口能力的国家包括俄、中、美、法、日、韩六国。核电出口参与者仅俄、中、法、韩四国(日本和美国由于国内核电建设需求不足,使核电公司发展受阻,基本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据估计2022年俄罗斯在全球核电出口市场占比为68%,中国占比为4%。若把业主国限定到共 建“一带一路”国家,则目前参与者仅俄、中、韩三国,其中俄罗斯占比达到约76%,中国占比为7%。

  六、在高铁领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铁运营整体规模较小。根据UIC(国际快路联盟)的数据,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商铁运营里程4034千米,在建里程3748千米,而中国国内运营里程超4万千米,在建里程超1.3万千米。未来有修建高铁规划的国家有22个,中短期规划里程11755千米,远期规划里程9159千米,总规划里程约2.1万千米,略长于中国国内规划里程的1.8万千米。但高铁项目建设已受多种因索干扰,远期规划的落地确定性有待观察。

   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实力薄弱,现阶段高铁需求不强。商铁建设有资金投入、人口密度、电力供应、经济发展水平门槛,很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实力落后,难以承担高铁建设开支,投资收益率亦无法保证。有高铁规划的国家,其建设进度也会受到全球宏观经济和自身财政情况变动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目前,全球共有七种高铁技术,分别为法国TGV、德国ICE、日本新干线、中国高速铁路、韩国KTX、意大利ETR、西班牙AVE。中国中车出口项目以100千米/小时与160千米/小时级动车组、城轨、机车、地铁、货车为主,高速动车组出口较少,雅万高铁是中国350千米/小时级高铁车辆出口第一单,除此之外还有出口奥地利的200千米/小时级动车组。根据UIC统计的各国在运营车厢数,阿尔斯通、西门子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8%、11%,它们拥有更广泛的市场和客户,韩国现代依靠在本土市场的优势地位,市占率达34%,日本日立则在意大利有一定市场,市占率约为11%。

  总体来看,国外企业技术积淀时间长,业务在全球布局相对广泛。高铁领域,阿尔斯通、西门子、川崎、虎巴迪四家公司均有较长历史,出口应用案例众多。根据UNIFE(欧洲铁路行业协会)的数据,在除中国以外的轨交市场,西门子、阿尔斯通、虎巴迪分别有10%左右的市场份额,面中国中车仅有3%,在高铁列车领域,市场份额更向国际巨头集中。

  中国高铁国产化率在90%以上,技术和成本优势突出。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高铁建设成本为1.29亿元人民币/千米,相比其他高铁系统成本优势明显,同时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贷款支持优势集中。通过技术引进与消化,中国高铁动车在牵引制动、网络控制、转向架等方面已经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大幅降低了制造及运营成本。

  当今的发达国家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制造业大国,工业化历史无非是一个制造业不断分工演化并衍生出越来越多其他产业的过程,只是在这个分工体系里,有的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向某种领域深化,包括标准、技术等知识领域深化,有的则继续在制造业里面“深耕”。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农业传统的国家,实现工业化起步较晚,呈现出的显著特征就是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制造业也承载着大多数国民的生计和命运。现在常说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怎样强?就得有高端装备制造业带动。随着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迭代,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制造成为引领创新的强大动力,不断打开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空间已成大势所趋。装备制造业在智能化转型,正成为推动“一带一路”高端装备走出去的重要机遇和挑战!

0 阅读:0

杨梅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