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四川是军阀混战最多的省份,各路川军首领相互争斗,最终刘湘打败了熊克武、杨森、刘文辉等人,成为四川军阀的盟主。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湘率领川军出川抗日,由于川军之前一直在内斗,所以被外省的军阀嘲笑,说川军只会窝里斗,而且装备差,士兵们打仗的时候有两杆枪,一杆步枪和一杆大烟枪。在刚离开四川的时候,川军就受到其他武装派系的排挤,刘湘又突然在武汉病逝,潘文华、王陵基、唐式遵等人,就继承了刘湘的部队,和日军在战场上战斗,打出了川军的血性。
刘兆藜早年加入到刘湘的部队,在四川经历了一系列的内战,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已经成长为川军的师长。刘湘在武汉去世后,刘兆藜就跟随唐式遵参加抗日,而刘兆藜也是一员虎将,为了争夺川军抗日第一名将的头衔,他和另一个师长郭勋祺较量着,二人都在战场上有出色表现。
后来刘兆藜被上级排挤,被迫离开前线,回到四川当保安司令,一直等到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高层又想启用刘兆藜,但他没有选择为蒋介石陪葬,而是和邓锡侯、刘文辉等人一起率部起义。
1902年,刘兆藜出生于四川南充,由于家里穷的原因,他在私塾读了两年后,就一直在家帮父母干农活,之后又去地主家里当长工。
刘湘
等刘兆藜成年后,他觉得留在家乡没有出息,当时刘湘的部队驻守在重庆,于是刘兆藜就离开老家,跑去参加了刘湘的部队。刘兆藜虽然文华不高,但身上有一股虎劲,打仗的时候很英勇,加上对刘湘又很忠心,所以刘湘发达后,刘兆藜的官也越升越高,被送往四川军官传习所学习。
1935年2月,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当时刘兆藜已经是第二十一军第一师第三旅的旅长,他接到刘湘的命令,率兵从贵州土城返回四川叙永,在那里抵抗红军前进。刘兆藜的部队和红军在火烧岩激战,他利用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击败红军,红军发动几次进攻都没有成功,而且损失也很大,于是红军改变战术。
红军先派出一部分士兵,从正面佯装进攻,另外再派出一部分士兵,从两侧登山偷袭刘兆藜的侧翼,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损失了两百多人,刘兆藜只好率部撤往石寨。
不久刘湘让刘兆藜率兵去往川南,还暗示他和红军作战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注意,只要红军不逗留四川,就不要和红军硬拼,因此刘兆藜的旅一直和红军保持了三十公里的距离,当红军撤离叙永的时候,刘兆藜也没有率兵追击。他的小动作很快被蒋介石知道,蒋介石一气之下给了他撤职处分,但在刘湘的保护下,刘兆藜很快官复原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湘担任第七战区总司令,率领川军出川抗日,刘兆藜担任第二十一军一四六师师长,第二十一军军长是唐式遵。11月,日军第十八师团在谷寿夫的指挥下,对太湖地区发动猛攻,唐式遵率领第二十一军前去抵抗,第二十一军除了刘兆藜的第一四六师,还有郭勋祺的一四四师。
唐式遵
虽然第二十一军是刘湘的王牌部队,但比起蒋介石的中央军,装备还是差远了,部队急需重火力武器,于是就盯上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一个中央军炮兵团。郭勋祺发现这个炮兵团长也是四川人,而且和他手下的一个旅参谋长是同乡,郭勋祺就带着旅参谋长去见炮兵团长,希望他的炮兵团可以留下来。
刘兆藜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也想打炮兵团的主意,正好他手下的一个军官和炮兵团长是结拜兄弟,在郭勋祺和刘兆藜的纠缠下,炮兵团长答应只留下一个炮兵营。因此刘兆藜和郭勋祺开始争抢这个炮兵营,最后还是在军长唐式遵的分配下,一个人带走一个炮兵连。
郭勋祺的第一四四师驻守在太湖附近的夹浦,和日军第十八师团发生激战,郭勋祺号称刘湘麾下最能打的师长,面对日军的进攻他很有耐心,在日军没有靠近阵地前,只许士兵们用轻机枪和步枪还击。等日军离阵地只有上千米的时候,郭勋祺下令重机枪开火,打乱了日军的进攻,接着又让炮兵连开炮,打退了日军的进攻。
郭勋祺
就在郭勋祺打退日军进攻后,刘兆藜这边表现的更加出色,他的第一四六师坚守在京杭大道,而这里到处都是开阔地,给日军的坦克提供了优势,可以快速推进。刘兆藜的部队和日军先发生了两次小规模战斗,都被日军给打败了,日军认为第一四六师没有什么战斗力,就开始追击溃兵。
当日军追到一处狭隘地段的时候,觉得周围没有可以打埋伏的地点,于是就放松了警惕继续前进。结果日军部队刚走到一半就受到炮击,周围活动空间太小,日军坦克根本不能转身成为活靶子,这一仗日军损失三辆坦克和九辆装甲车,四门火炮和上百枪支被缴获,另外还有六个俘虏兵。
11月28日,上级让刘兆藜的第一四六师,向虹星桥方向抄袭,截断了敌军退路。七战区副司令长官陈诚认为:这次战役,一四六师反攻日军,刘兆藜调动兵力和运用战术都很灵活,作战应当以此为例。
在出川抗日前,郭勋祺是刘湘麾下最能打的师长,但这一仗后,刘兆藜的风头盖过郭勋祺,还被称为最能打日本人的师长,这让郭勋祺内心很不好受。
1938年1月,刘湘在武汉突然病逝,此后刘兆藜在部队也卷入派系斗争,因为受到排挤,就辞去了师长职务回到四川。回到四川后,刘兆藜担任四川省政府保安处中将处长,管理着四川的十几个保安团。
1947年,解放战争爆发后,刘兆藜辞去职务,把手里的保安团都交给了王元晖。
刘文辉
1949年10月,解放战争末期,在四川快要解放前,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阎锡山,委派刘兆藜任“川西北反共救国军”中将总指挥,李元宗任副总指挥。12月7日,在同乡贾来薰的劝说下,刘兆藜选择率部起义。12月22日,刘兆藜与邓锡侯、刘文辉、潘文华等人,在成都、彭县一带起义,刘兆藜的部队在三江口被解放军改编,他本人到重庆西南军政委员会起义将领学习班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刘兆藜定居在北碚蔡家场,还担任北碚区政协委员。
1962年,刘兆藜在重庆去世。
声明: 历史公共信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