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北县级博物馆|涿州博物馆:穿越岁月长河感受燕风涿韵

河北新闻网 2024-03-17 08:40:34

穿越岁月长河 感受燕风涿韵

——涿州博物馆探访

3月1日,天朗气清。形似如意静卧城中的涿州博物馆,越发显得明媚动人。走进这座涿州市地标性建筑,记者发现,在其现代时尚的外表下,实则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涿州,因水得名,以土称沃。自春秋战国燕之涿邑,至明清时期畿南首郡,可谓物华天宝,山河竞秀。“馆内基本陈列以‘幽燕沃壤 大美涿州’为主题,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馆藏文物近3万件,全面展示涿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涿州博物馆副馆长庄鑫的引领下,记者行走在各个展厅间,感受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脉动。

涿州汉代墓群埋藏较多,汉代出土文物尤其是色彩鲜艳、造型美观的彩绘陶器,成为博物馆展陈的亮点。“陶韵绚彩”展厅内陈列的,便是一处东汉家族墓群出土的彩绘陶器。展厅内复建了其中1号墓的考古发掘现场,该墓出土的两件一级文物也成为涿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3月1日,涿州博物馆展厅内的东汉彩绘陶神灯。河北日报记者 张晓华摄

在展厅中央两个玻璃展柜内,记者看到了这两件珍贵的彩绘陶器。其中的彩绘陶神灯通高1.3米,整体分四组叠置,共七层。各层塑有形态各异的骑俑、乐俑、舞蹈俑等,还有飞鸟、玉兔、猎犬等动物。陶灯采用贴塑、模印等装饰手法,通体施以白色陶衣,并以朱墨线条描绘出人物眉目、服饰衣褶、动物鳞羽、树木枝杈等,色彩鲜明,生动传神,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及感染力。讲解员王小萌告诉记者,彩绘陶神灯作为随葬品,以其精美繁复的造型将天上与人间、远古神话与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既写实又浪漫,表现了墓主人及其家族祈求田园富庶、六畜兴旺的愿望。

3月1日,涿州博物馆展厅内的东汉彩绘陶镜台。河北日报记者 张晓华摄

另一件彩绘陶镜台,通高1.14米,由底座、镜架和镜体三部分组成。镜架和镜体均施以白色陶衣,再用黑色和朱色绘以云气纹等。“秦汉以来,镜台在人们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件陶镜台却十分奇特。”王小萌让记者仔细观察镜架上垂直排列的三个圆孔。“这是用来调节高度的,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升降,这种用镜方式在国内尚属首见。”王小萌说,它的发现,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古代用镜的方式,展现了东汉时期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汉代实行厚葬,有“事死如生”的葬俗礼制。彩绘陶器在东汉时期较为流行,专为随葬而制作的人物、动物、生活器具等,生动逼真,富于情趣,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在“陶韵绚彩”展厅内,记者还看到了同样出土于东汉家族墓群的陶犬、陶鸡、陶猪以及陶楼、陶灶、陶井、陶猪圈等彩绘陶器。这些距今近两千年的精美陶器,为研究东汉时期涿州的社会经济、艺术审美、丧葬礼仪、民俗文化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

到了隋唐时期,涿州城内手工业发达,商贸繁荣。在“涿水长歌”展厅,陈列着一枚特殊的金币。透过展柜上专门设置的放大镜,记者看到,金币为圆形,无孔,铸造精美,正反两面都铭有清晰可辨的阿拉伯文字。王小萌介绍,这枚金币重4.22克,2013年出土于涿州境内的唐代墓葬,属于公元7至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这枚闪闪发光的金币,见证了盛唐时期涿州地区的社会繁荣景象,也展现了唐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

说起涿州,人们常常会想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在“涿水长歌”展厅一角,记者看到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复原场景。刘备和张飞故里都在涿州,如今建有三义宫和张飞庙。展厅内还陈列着一块“风雨竹”图文碑,原嵌于三义宫照壁之上,碑上刻竹两丛,左为风竹,似在风中摇曳;右为雨竹,犹如暴雨浇淋,故称“风雨竹”。细观可以发现,竹叶组字成诗,读来为一首五言绝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相传此画是关羽身陷曹营时亲笔所绘,以竹之气节载忠义之精魂,表达了他“新恩虽厚,旧义难忘”的思想感情。因构思巧妙,成图自然,形态生动,“风雨竹”屡屡被后人勒石成碑,得以千古流传。

岁月长河,奔流不息。诸多历史遗迹,穿过悠悠时光,刻下斑驳印痕,见证着古城的沧桑巨变。如何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感受这燕风涿韵中的历史脉动与人文精华?庄鑫表示,除了常设展陈外,该馆还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利用地下中厅等休闲娱乐区,举办非遗市集、研学体验、书画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走进学校、社区等开展历史文化讲座,增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激发他们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的热情,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火”起来。(河北日报记者 张晓华)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