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数的大一统王朝中,抛开二世而亡的秦、隋不谈,元朝这一少数民族政权可谓是十足地短命,它就如同席卷世界的蒙古铁骑一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也难怪武当山祖师爷张三丰能做到生于南宋,逝于明初,一生横跨三个朝代,除了因为他本人长寿外,另一方面则是元朝历史太过短暂,甚至不足百年。
元帝国版图
而致使元朝寿命如此短暂的一大原因,则是由于元朝中后期混乱不堪的政局,尤其是在元顺帝时期,朝廷党争到达巅峰,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一度演变至武力冲突,更是加剧了元朝走向灭亡。
元顺帝时期的党争因何而起?其过程是如何发展的?党争又是如何影响元朝统治的?这一切还得从元顺帝的父辈说起。
一、一切的根源蒙古在成吉思汗与其诸子的率领下,崛起于斡难河畔,随后蒙古铁骑犹如一股黑色飓风,席卷亚欧大陆,建立起横跨东西的蒙古帝国。
在东亚,成吉思汗长子拖雷一系率军南下,逐鹿中原,并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出现种种汉化特征,蒙元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同样推行着程度不一的汉化改革。
蒙古军队
但蒙元统治者的傲慢以及对武力的绝对依赖,令他们始终将汉化改革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游牧民族的精神内核始终没有改变,这对于维持在中原的统治极为不利,也是元朝短命的原因之一,而这一因素较为直观地体现在其毫无章法的继承制度上。
按照蒙古传统,大汗应该由“库里台大会”选出,即前任大汗去世后,草原贵族和皇族一同召开会议,在皇族中选择优秀者继承大汗之位,这种方法也称为“亲中选贤”,此法在统治初期,皇族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在皇族规模扩大后,则会出现争端。
蒙哥
其次,蒙古人还传承了所谓的“少子守灶”制度,即幼子在继承财产时地位高于其余诸子,获得更多的军队和领土,比如成吉思汗的嫡幼子拖雷和大汗蒙哥的幼弟阿里不哥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一度成为蒙古最强大的势力。
进驻中原后,受汉文化的影响,蒙古人又逐渐推行嫡长子继承制。
问题在于,这些继承制在蒙元短暂的统治时间里是共同存在的,这无疑导致蒙元在最高权力更迭期间出现诸多争端,令国家每隔十数年都要经历一次混乱。
最为经典的案例则是蒙古攻打南宋期间,大汗蒙哥在钓鱼城被流矢击中身亡,蒙哥的死令蒙古迅速陷入混乱,具有汗位宣称权的众人纷纷放下手头工作,赶回草原争夺汗位,间接为南宋延续了数十年国祚。
元成宗铁穆耳
类似的情况,在元顺帝的爷爷,也就是元武宗海山登基前再次上演。
1307年,元成宗铁穆耳在没有留下儿子的情况下,突然在大都离世,这导致元朝皇位悬空,一时间各地具有皇位宣称权的藩王宗亲蠢蠢欲动,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一触即发。
值此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久居大都的元成宗之侄寿山在诸多朝廷重臣的拥护下,发动大都政变,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向大都城内的异己发难,那日大都的每一处角落都流淌着血色的悲鸣,所有对皇权的觊觎都烟消云散。
但是本应顺势登临大宝的寿山选择激流勇退,因为蒙元帝国的最高权力向来属于武力最强大的那个人,而在成宗死后,常年驻守漠北,麾下良将精兵数十万之众的海山,也就是寿山的亲哥哥,自然拳头最硬。
元武宗海山
所以在哥哥海山率部回到大都后,寿山识趣地将权力让出,海山成功摘桃登基,庙号武宗。
为了对弟弟的行为表示感激,元武宗与寿山立下了“兄弟叔侄世世相承”的诺言,大致意思就是,武宗逝世寿山登基,寿山逝世再将皇位传回给武宗的儿子,如此反复。
公元1311年正月初八,年仅三十一岁的元武宗海山驾崩,结束了他短暂的统治,按照约定,他将皇位传给了弟弟寿山,即后来的元仁宗。
不过元仁宗登基没多久就开始耍赖,此时他大权在握,自然希望皇权在自己这一脉传承,况且朝堂内外鲜有人愿意冒着被杀头的风险站出来反对,种种因素激发了他内心对权力世袭的渴望,迫切地试图将此事变为现实。
元英宗硕德八剌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仁宗在登基之初,便大张旗鼓地清洗武宗旧臣,将这些可能拥护武宗长子的势力通通铲除,随后仁宗将和世㻋的皇太子册封仪式一拖再拖,紧接着又在1315年11月将其封为周王,就藩千里之外的云南。
直至此时,仁宗的用意已路人皆知,朝堂内外虽有议论之声,但畏于仁宗势大,几乎没有人敢出言反对。
次年12月,仁宗册封其长子为皇太子,正式打破了“兄弟叔侄世世相承”的约定,1320年仁宗逝世,元英宗硕德八剌登基。
由于硕德八剌得位不正,同时又没有父亲寿山和伯父海山,昔日那样强大到令反对者噤若寒蝉的实力,所以他的登基也致使元帝国在接下来十余年里,陷入围绕皇位争夺的混乱局面。
蒙古大帐
二、元顺帝坎坷的登基之路从公元1320年硕德八剌即位开始,一直到1332年元顺帝登基前夕,短短12年时间里,元朝先后换了6位皇帝,其中在位时间最短的仅仅只有53天。
在如此频繁更换皇帝的背后,实际上是各个利益集团的斗争与妥协,在此期间,甚至一度出现两大阵营分别以上都和大都为中心分庭抗礼的场面,可谓是王道没落山河动荡。
而在元顺帝登基前,围绕顺帝之立,蒙元内部同样开始一顿折腾,闹得天翻地覆鸡飞狗跳。
元仁宗寿山逝世后,昔日蛰伏的武宗旧臣如释重负,重新活跃于蒙元朝廷,而在一众武宗旧臣中,当属燕帖木儿升迁最快,实力一度膨胀至能够废立皇帝的程度。
元明宗和世㻋
1328年,或许是念及昔日武宗给予的恩惠,或许是为了挑选更合适的傀儡皇帝,燕帖木儿先后将武宗的两个儿子迎回大都,其中一个便是昔日被“流放”云南的武宗长子。
想当年仁宗费尽心机,力排众议只为将自己亲子推上皇位,可到头来寿山一系却在蒙元内乱中早夭的早夭,废黜的废黜,反观哥哥海山一系,却在多年后重登大宝,世事无常令人感慨。
不过燕帖木儿虽然命人将和世㻋迎回大都,但这其实只是一个幌子,燕帖木儿真正中意的皇位归属对象,实际上是和世㻋的弟弟图帖木儿。
由于和世㻋庙号为明宗,图帖木儿庙号文宗,所以兄弟二人对于皇位的争夺,也被称为“明文之争”。
蒙古贵族
在图帖木儿的嘱托下(文宗临终前吐露真相),燕帖木儿在和世㻋返回大都途中安排了一场意外,登基仅184天的元明宗暴死于归途,文宗也因此得以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公元1332年,28岁的图帖木儿在当上皇帝的第四个年头病逝,元朝再次陷入皇位旁落的危机中。
说来也巧,元朝的大多数皇帝都有英年早逝的趋势,海山如此,寿山如此,他们的子孙更是如此,或许这也是导致元朝政局动荡的原因之一。
文宗逝世,觊觎皇位的有心之人围绕皇位又展开了一番暗中角力,独揽大权的燕帖木儿自然是希望扶持一位容易掌控的皇帝。
曹操
此处不得不提一嘴,彼时的燕帖木儿权力之大,已经到了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步,按照中原王朝的说法,大概就是“赐九锡,假黄钺,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开府仪同三司,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水平,比之昔日的王莽、曹操等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燕帖木儿之所以始终屈居宰相之位,不愿篡权夺位改朝换代的原因,是因为成吉思汗当初统一蒙古诸部落时,按着其他部落首领的脑袋立下誓言,汗位只能由黄金家族也就是孛儿只斤一家传承,倘若坏了这条规矩,等待燕帖木儿的将是群起而攻之。
至于皇位的归属,燕帖木儿决定还是按文宗的遗嘱来,从明宗的儿子中挑选,先是选中明宗7岁的次子懿璘质班,只可惜这位小皇帝福薄,登基仅53天便早早夭折,令燕帖木儿不得不立明宗长子妥欢帖木儿为新君。
蒙古宴会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妥欢帖木儿回到上都前,为了试探这个12岁的小皇帝,燕帖木儿曾亲自前去探望,这是二人的第一次见面。
对当时的场景,史书记载如下:“帝幼且之,一无所答”,燕帖木儿“疑其意不可测且恐追理明宗暴崩之故”。
于是燕帖木儿又改变主意,打算再次废黜皇帝,另择新君。
接下来,历史就朝着莫名其妙的地方发展了,由于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燕帖木儿居然开始摆烂,连曹公都懒得当了,整日沉迷酒色,最后居然因为“酒色过度,体羸,溺血而死”。
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昔日权倾朝野的燕帖木儿,居然堕落成一介酒色之徒,围绕皇位更迭产生的混乱,随着燕帖木儿的逝世告一段落,可新的斗争随之而来,再次将蒙元朝廷拖入漩涡之中。
元顺帝
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党争燕帖木儿虽死,但其党羽依旧遍布朝堂内外,燕帖木儿之子唐其势更是继承父亲的衣钵,统帅父亲留下的势力,成为威胁顺帝统治的存在。
为了安抚唐其势及其党羽,顺帝任命唐其势为中书左丞相,并将唐其势的妹妹立为皇后。
表面上,顺帝是向唐其势示好,希望大舅哥能保他坐稳王位,但与此同时,顺帝又将拥立自己有功的伯颜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元朝时右尊左卑,伯颜地位在唐其势之上,顺帝借此制衡唐其势。
向来专横跋扈的唐其势为此心怀怨恨,直言“天下本我家天下也,伯颜何人而位居吾上”,于是唐其势密谋除掉伯颜与顺帝,欲效仿其父另立新君。
伯颜
未曾想此事遭到泄露,竟被伯颜所知,伯颜自然不愿坐以待毙,他立刻进宫向顺帝禀报此事。
唐其势见事情败露,不愿失去先机,所以匆忙组织人手杀入宫中,早有警戒的伯颜等人则率领禁军迎击,最终唐其势仓皇落败,其党羽以及当朝皇后在内的族人皆遭到清算,处死的处死,流放的流放。
此次武装政变后,因护驾有功,伯颜一党得到顺帝赏赐,实力大增的同时也成为危害朝堂的毒瘤。
伯颜专权后,他的野心迅速膨胀,所作所为比之燕帖木儿、唐其势等人更加过分,不仅“擅爵人,赦死罪,任邪佞,杀无辜”,还十分狂妄地将“诸卫精兵收为己用,府库钱帛听其出纳。”
除此之外,他还强迫顺帝为其设立一个名为“大丞相”的职位,以体现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
脱脱画像
奸相同样可以是能相,但像伯颜这般大奸大恶同时又不干实事的宰相,无疑是天下共敌,就连任用他的元顺帝,都对其心怀不满,准备着手将其除掉,而此时另一个人的出现,帮助顺帝达成目的,此人便是伯颜养子——脱脱。
虽然身为伯颜养子,但脱脱同样对伯颜的专权自恣怀有怨怼,一番思想斗争下,他决定秘密联系顺帝,效仿吕布背刺养父伯颜。
公元1340年初,恰逢顺帝与伯颜外出狩猎,脱脱开展计划,借着伯颜离京的空窗期,让顺帝找借口返回都城,将伯颜一个人晾在外面狩猎。
随后顺帝与脱脱将朝中大臣召集一堂,并向他们宣布要处理伯颜,罢黜其宰相职位,并劝诫众人与对方划清界线。
伯颜
正所谓“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诸大臣见伯颜即将遭到清算,立刻表明立场,支持顺帝与脱脱的决定。
就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伯颜被驱离京城,随后病逝在贬谪途中。
当然对于以混乱著称的元朝中后期来说,1340年发生的这次政治斗争,并不代表党争的结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四、民怨四起党争依旧在往后的数十年里,元朝又经历了哈麻兄弟废立阴谋、帝党与太子党斗争等众多内乱,甚至直到明军北上,将蒙元赶回漠北时,蒙元朝廷依旧深陷权力斗争的无尽深渊中。
红巾军起义示意图
在元顺帝统治的三十六年里,蒙元朝廷内部规模较大的斗争不下六次,小规模冲突更是不计其数,而每一次斗争的结果,并非一个行政能力更强、作风更清廉的政治团体得势,他们掀起党争,大多是为了争权夺势,进一步掌控国家机器为自己谋取利益。
这样的争斗并不会将国家带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只会令政治更加黑暗和腐败,令黎民百姓受到波及。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早在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等人便以白莲教的名义,以红巾为号高举义旗,创立红巾军,可谓是打响推翻元朝统治的第一枪。
之后仅仅过了数年时间,全国各地不满于蒙元统治的汉人纷纷揭竿而起,“加盟”红巾军,义军发展至数十万之众。
红巾军
眼看起义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可这时的蒙元朝廷在做什么呢?
太子联合皇后在对付元顺帝,希望元顺帝能交出皇权,禅位为太上皇,元顺帝则号令各地将领进京勤王,把自己的儿子逼出京城。
一般来说,当外界出现更强大的敌人时,内部的矛盾都会暂时转移,一致对外,直至打败敌人或己方被彻底消灭。
可元朝却恰恰相反,面对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蒙元朝廷不仅没有停下党争的步伐,反而愈演愈烈,犹如深陷沼泽的人还在不停地挣扎,越陷越深。
不仅如此,蒙元朝廷的党争还出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那便是监察体系参与到党争之中。一般来说,监察体系是半游离于朝堂之外,毕竟肩负着监察百官,纠正刑狱等重要责任,应该更加公正客观,不应有所偏向。
曾经强盛的蒙古铁骑
可在元朝党争中,派系间为了赢得胜利,就连“扯头发”这样毫无技术含量的动作都做得出来,各党收买监察机构,将监察御史们拉入党争行列,一度出现弹劾奏章漫天飞的“盛况”。
蒙元朝廷的内耗,令吏治更加腐败,百姓则深受其害,十室九空的场面出现在大江南北,这更加招致底层民众的不满,直接激化了本就难以化解的民族矛盾,令越来越多走投无路的流民加入起义军的行列,最终加速了元朝的衰亡。
结语:只有国家这条船是从顶部漏水的。元顺帝时期愈演愈烈的党争,乃至元朝的短命,归根结底在于其政治架构的不合理,比如前文提到的混乱无序的继承制度,再比如半吊子的汉化改革,以及带有民族歧视色彩的四等人制,无一不是蒙元统治者为自己挖的坑。
当然,蒙元统治者们也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应有的代价,昔日强盛的帝国,犹如流星般划过天际,却只是昙花一现,留下一地狼藉。
参考文献:
[1]《元顺帝时期的党争及其危害》 J 赵永春,兰婷 四平师院历史系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4(02)
[2]《元末宰相脱脱失势原因剖析》 J 田腾飞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新西部. 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