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生产者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目的是获得其他使用价值的商品?——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从经济学家的角度去探讨,古典经济学派中主张生产决定需求的学者认为,一方面,社会对财富的生产受到生产要素和资本数量的限制,体现为有限的生产;而需求是人对物质财富的欲望,体现为无限的需求。因此,有限的生产永远不能满足无限的需求,生产决定需求的实现程度。另一方面,人类对财富使用价值的需求通过财富(商品)交换实现,获得其他生产者生产的财富的前提是让渡自己生产的财富。
古典经济学派主张生产决定需求的观点因此,需求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自己的生产能力。古典经济学中让·巴蒂斯特·萨伊、大卫·李嘉图等学者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论证了生产决定需求的观点。
让·巴蒂斯特·萨伊,法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古典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萨伊在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中,提出了生产决定需求的观点。首先,萨伊将商品交换简单的理解为以货币为媒介的物物交换,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只起到缓解流通困难、缩短流通时间的作用。
因此,买卖几乎同时产生,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总是保持平衡,生产即是需求。其次,亚当·斯密将需求表述为“各个人食欲,都受胃的狭小容量的支配,而对于住宅、衣服、家具及应用物品的欲求,似乎却无止境”。即人类对财富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
萨伊继承了斯密的观点,认为人类的需求只受生产的限制,而当生产满足人类当前对财富的需求后,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并对生产提出新的要求。社会产品的总供给越大,就越容易实现交换。一种商品的生产超过需求不是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而是其他商品生产不足。
因此,生产永远无法满足需求,生产决定了需求的实现程度。萨伊对生产和需求之间关系的表述,被马克思总结为“商品流通必然造成买卖平衡,……卖者会把自己的买者带到市场上来”。这就是对生产决定需求的观点影响深远的“萨伊定律”——“生产为产品创造需求”。
大卫·李嘉图,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马克思认为,李嘉图在论述生产和需求的决定关系时只不过完全继承了“庸俗的萨伊的(其实是属于詹姆斯·穆勒的)观点”。
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李嘉图在萨伊定律的基础上表述了自己对生产决定需求的理解。首先,李嘉图认为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其它满足自己需求的商品,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以这样的目的进行商品生产,生产即创造了它的销路(需求)。
其次,李嘉图继承了萨伊关于需求有限和生产无限的观点,并认为绝不存在过度生产或者生产过剩的可能,人类只能不断发展生产以尽可能接近人类对财富的无限需求,却不可能超越或达到这种需求。
最后,李嘉图在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资本家的收入除了用于个人消费就是用于再生产消费,否定了收入以货币形式形成贮藏的可能。
因此,社会总收入与社会总供给相等,与社会总消费和总储蓄之和相等,而总储蓄又全部转化为投资,即整个社会的总供给最终都会被总需求吸纳,进一步佐证了总供给与总需求始终保持一致、生产必然与需求相等的观点。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主张生产决定需求的古典经济学派观点中,存在许多值得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借鉴意义。首先,这种观点立足劳动价值论,界定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其中,使用价值体现了财富的自然属性即满足人的某种需求,交换价值决定了物物交换之间使用价值量的比例关系。他们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来源,承认财富来源于劳动创造,并且阐明了财富的分配以劳动量计算,即获得财富使用价值的前提是让渡与生产财富耗费的劳动量相等的劳动量。
其次,主张生产决定需求的古典经济学派将需求定义为人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财富的生产和需求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他们在生产和需求关系的阐述中表达了生产决定需求的观点,并认为需求随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运动变化,体现了需求对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
这种观点是值得借鉴的。但是,某些主张生产决定需求的古典经济学派学术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进步性。
古典经济学派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也没有看到这个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即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存在的生产和需求的矛盾。
首先,萨伊关于生产创造需求的观点混淆了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之间的区别。在物物交换时期,商品生产者获得一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方式是让渡包含相同价值的商品使用价值,即买即卖。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目的是获得其他使用价值的商品,对一种商品使用价值量的需求决定了另一种商品使用价值量的生产,生产和需求必然相等。但是,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中,货币作为商品价值的完成形式同商品世界的一切使用价值相对立,物物交换转化为货币和商品的交换,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在商品和货币的交换过程中转化为对立。
《资本论》中认为,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中断了物物交换中买卖的同一性。
然而,萨伊只看到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没有看到对立,混淆了物物交换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之间的区别。因此,这种观点是值得批判的。其次,萨伊关于生产创造需求的观点混淆了一般劳动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区别。
货币中断了物物交换时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同一性,只是生产超过需求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只要生产以使用价值为目的,这种过剩就只是偶然的局部的过剩。
但是,《资本论》中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创造价值增殖,“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只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
价值增殖为目的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生产必然导致使用价值生产扩大,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要求商品使用价值必须转化为货币实现价值。
一方面,特殊等价物向一般等价物的转化是《资本论》阐述的“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另一方面,不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使用价值生产必然同社会需求脱节。因此,萨伊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困难因素使生产超过需求,这一点是值得批判的。
再次,斯密和李嘉图将需求界定为人类的无限欲望,混淆了需求和需要之间的区别。马克思认为,需求和需的区别,即“以货币为基础的有效的需求和以我的需要、我的激情、我的愿望等等为基础的无效需求之间的差别”。
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需要受支付能力的限制表现为有需求,而在古典经济学派所谓的无限欲望中,不仅超出支付能力的欲望都是无效的,而且超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生产也是无效的。
斯密和李嘉图对需求的界定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需求的限制,因而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剩,这一点是值得批判的。最后,李嘉图用储蓄和投资的统一解释生产和需求的平衡,否定了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投资来源于储蓄,但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储蓄并不一定全部转化为投资。
资本主义为实现价值增殖而不断扩大再生产,而决定资本家追加投资的前提是扩大再生产的利润量能够抵消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是,投资回报率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而下降,阻碍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导致资本过剩。
结语总的来说,储蓄来源于对消费的节约,投资的需求来源于增加收益的欲望,二者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因此,李嘉图将储蓄和投资混为一谈,忽视了二者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一致性,这一点是值得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