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中,有很多关于二十响快慢机驳壳枪连发射击的描写,《烈火金钢》《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战斗的青春》等,都占用相当多的文字给予表现。但在电影、电视剧中,则很少出现,即便如《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三进山城》《林海雪原》等驳壳枪戏份很多的老电影中,也看不到驳壳枪连发射击的戏。
但有一部电影例外,即拍摄于1995年的电影《飞虎队》。在该片中,驳壳枪不打则已,只要开火便是连发,看着特过瘾。
除了快慢机驳壳枪的连发射击看着过瘾,另一过瘾之处是该片中快慢机的型号,也特别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笔者以前曾发文讨论,插梭盒子中这个可拆梭子——就是弹匣——有10发的、20发的,还有15发的、24发的,一个比一个少见。十响驳壳枪电影中最常见;二十响的不常见,但也能举出多例,《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英雄虎胆》等老电影中偶有所见;十五响的快慢机,只在老电影《独立大队》和《云雾山中》两部老电影中出现过;二十四响快慢机,以前还从没看到过,而《飞虎队》中则几乎清一色的二十四响快慢机。
本文主题不是讨论插梭盒子弹匣的容弹量,因为以前写过,这里不赘述。今天主要讨论快慢机的打法。
电影《飞虎队》中那样的打法,好看是真的好看,但结合史实和实战中快慢机的战斗应用,则并不妥当。
其一,当年的驳壳枪子弹,像影片中那样的打法,耗不起。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多数情况下,驳壳枪子弹很宝贵,因而不到万不得已,别说连发、长点射,就是单发,也是尽量节约着用。抗战中曾任冀南广宗县县长兼县大队长的孙云英、曾任冀中新乐县五区区委书记的籍冀新,都在回忆录中提到,当年处决汉奸,或用步枪执行,或用“独撅”(发射步枪子弹)执行,就是因为舍不得用驳壳枪子弹。曾任津南县公安局长的刘晋峰,在回忆录中提到处决汉奸时,是说用砍头的方式,也主要是为了节约子弹。
解放战争中的青岛外围,活跃着一支令国民党军和还乡团闻风丧胆的县属敌后武工队,即墨县城阳武工队,该队队长李肇兰受命组建武工队之初,驳壳枪子弹只有7发。县长为其壮行时慷慨解囊,也只是又补充了5发,可见当年驳壳枪子弹的珍贵。
优秀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有一段,说的是没有当过兵打过仗的韩燕来,借用一名武工队员的驳壳枪,无端地消耗了几发子弹,弄得这名武工队员老大的不高兴。就像老电影《董存瑞》中班务会上因子弹而开展的批评一样,我觉得这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当然了,各不同根据地,同一根据地不同作战单位,同一单位不同时期,装备供应上可能会有差异。但大背景如此,又能差多少,何况铁道游击队也是同样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
退一步说,即使铁道游击队没有上级领导,缴获可以不归公,子弹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从驳壳枪的战术定位来说,也不是动辄连发的。当年驳壳枪的射击教范要求,“手枪之瞄准困难,命中难期精准。故非在最近距离及对浓密之目标,不行连续射击,故通常用单放或点放。”驳壳枪是冲锋手枪,不是微型冲锋枪,和后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枪机、枪管等主要部件是作为半自动手枪设计的,其战术定位就只有在少数极端特殊情况下,比如近距离遭遇战、室内突袭等场合才实施连发射击。
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夸张一点是允许的,应该的,但不能给观众造成错觉,不能让观众认为当年我敌后游击队,子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能让观众认为快慢机主要就是用作连发射击的。
说到这想起一部译制片《逃往雅典娜》。片中男主人公泽诺将一支毛瑟手枪加装盒式枪托后递给魔术师,并对他说,“一枪一枪地打,别象电影中那样哒哒哒、哒哒哒的。”这说得十分到位。
快慢机驳壳枪曾在旧中国大放异彩,包括使用其连发射击,也都留下许多精彩记录,但所有这些连发射击,都发生在特别关键的时刻,而不是动辄就使用的。依个人对《飞虎队》中快慢机驳壳枪的处理设想,如果多数情况下用十发弹匣,单发射击,特别情况下用二十四发弹匣,短点射射击,十分特别的情况下用长点射射击,则既可以贴近史实,又能区分轻重缓急,也不致造成审美疲劳,丝毫也不影响好看,可能效果会更好。
其二,快慢机驳壳枪的连发射击,不是影片中的那个打法。毛瑟手枪枪身长于其他手枪,其作为枪套使用的通常是一个很大的木盒子,盒子枪或匣子枪之称,就源于这个大木盒子。这个木盒子还有一个作用,即结合到枪尾作枪托抵肩。这样结合后的毛瑟手枪,就很像一支卡宾枪了,如果是M712型快慢机手枪,再装上20发或24发弹匣的话,全枪就更像一支冲锋枪了。
中国引进毛瑟手枪,多数并不是作为长官自卫武器,而是作为战斗武器使用的,因而在正规军队中也大量装备。
在国民党军的操典中,驳壳枪的射击也差不多按步枪射击的要领给予规范。
比如据枪,教范规定:“枪在上把(装于木盒之一端)时,其据枪法,无论在何种姿势,其要领均与步枪同,所要求者,身体须稳固自然,枪宜确实着肩。”
比如瞄准,教范规定:“手枪瞄准之要领与步枪同,无论上把与否,射手须将枪向上下及左右瞄准,以瞄准线指向瞄准点,使准门之上部水平,而适中之,准星位于照门之中央。”
比如击发,教范规定:“手枪之击发与步枪同,其要领则在沉着静气,眼心指之一致,其动作以食指中节先扣第一段,迨导瞄准线于瞄准点时,则停止呼吸,徐徐扣引第二段,以行击发。”
从上引教范可见,驳壳枪正规的使用方法,是要结合木质枪盒作为枪托抵肩射击使用的,连发射击时,尤其必须如此。
这队正在进行驳壳枪瞄准训练的手枪兵,手中的驳壳枪都装了木质盒托。
老的优秀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在描写打入匪窟的杨子荣被座山雕用演习进行试探时,将计就计使用大肚匣子向假冒我军的土匪射击,有这样的描写:“他把大肚匣子上上了把,点射两发,把快慢机一拨,嘟……一梭子,子弹雨点似的落在几个黑影周围,翻起几点雪尘。”
文中“上上了把”,就是将木质枪盒结合到驳壳枪握把上,做枪托使用。这便是毛瑟手枪连发射击时正确的使用方法。
《飞虎队》改编自小说《铁道游击队》,而铁道游击队作为敌后便衣武装,为便于隐藏,枪手们多数并不携带那硕大的木头盒子,没有木头盒子作枪托抵肩,连发时可咋办呢?
受后坐力的作用,手枪射击时,枪管会有一个向上的跳动,而且这跳动的力很大,没有枪托抵肩,单手是很难控制得住的。半自动射击时,每射击一次重新瞄准一次,这跳动也没什么大的影响,但若实施连发射击就不行了。打连发时,如果按《飞虎队》中那样的打法,那么除第一发外,其余的子弹都将越来越高地打到天上,这也正是外国人不愿使用毛瑟手枪,特别是不愿用其进行连发射击的主要原因。
不过我们中国人有办法。中国人使用毛瑟手枪单手无依托进行连发射击时,是将枪身翻转90度,水平放置,这样连发射击的枪弹,就会借着枪管沿枪身轴线的上跳,很自然地成一个扇面横扫出去。
前些年有人发文,否定了这一说法,笔者也曾一度怀疑,动摇。但经反复研考,最终认为,这个否定应该再一次否定才行,快慢机无依托的单手持枪连发射击,将枪身平放的说法没错。
在这点上,仍然是文革前十七年的老电影比较忠实于史实,也与当年的战术动作相一致。比如《南岛风云》中由仲星火饰演的张强这一角色,在掩护事务长抢粮这场戏中,就曾使用二十响与敌对战。该片对毛瑟手枪使用上的处理是,在远距离上,是将木制的盒套配接于枪把上,卧姿,抵肩,左手握住弹匣,行短点射;当敌人逼近时,则一边向后撤,一边于运动中单手持枪并将枪身放平向敌横扫。导演处理得妥贴,演员表演得精练,每看到此,对老影人的敬业精神便生起一种由衷的敬佩。
上图即老电影《南岛风云》剧照。本人截图能力不逮,有兴趣的可搜索电影观看。
因为长期这样的射击,以至于用惯了毛瑟手枪的枪手们,在进行半自动射击时,也往往采取同样的持枪法,将枪身翻转90度。老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由老艺术家陈述饰演的岗村,在化装偷袭那场戏中,就是如此持枪。
好了,已经三千多字,到此为止吧。下回专门罗列几例快慢机连发射击的精典战例与朋友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