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男孩要杀死爸爸,原因警示所有父母:这样养孩子,是在养仇人

蒋三观 2023-12-26 10:09:29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则视频,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视频内容是一位父亲的哭诉,他拿着一个黄色的ipad套,上面用黑色签字笔写着“杀死小树爸爸”。

小树爸爸是他本人,而写下这几个字的,是他9岁的孩子。

一瞬间,他的内心充满了伤心疑惑焦虑震惊,到底是何事导致孩子如此憎恨自己?

后来,在和孩子的沟通中,他找到了答案——

干涉得太多。

写作业磨蹭、吃饭慢、睡得晚,每天都说上孩子好几次,甚至连走路姿势、穿哪双鞋子他都要逼迫孩子。

正是这一件件的小事情,积累成了现在的“仇杀”。

也许会有父母感到疑惑,这些不都是普通的教育吗?

其实不然,这种种行为,都是在压缩孩子的精神世界、打压孩子的成长空间,把ta们往绝路上逼。

就像许多极端案件背后,也藏着日积月累的矛盾: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

哈尔滨14岁少女弑母案;

四川23岁少年弑父案;

我们不由得思考:你为孩子掏心掏肺,为什么却把孩子养成了仇人?

热播剧《亲爱的小孩》曾引发网友讨论。

与其他人关注点不同,我最心疼的,反而是那个第三者朱珠。

朱珠出生于富贵家庭,性格温顺。从小成绩优异,一毕业就入职了母亲的公司。

这样的她本该恣意生长,却“知三当三”,毁了自己的人生。

这是因为她背后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从不允许她梳妆打扮,只要求孩子“听话懂事”。

朱珠从小就活在母亲为她亲手编织的牢笼里,苦不堪言:

已经成年了的她,柜子里藏了一条花裙子,却从来不敢穿;

涂了一次口红,立马被妈妈勒令擦掉,每天只能素面朝天;

明明不想随便嫁人,却不得不顺从妈妈的安排,经常去相亲;

想喂养流浪狗,也只是在公园默默地放下狗粮就走,还自嘲一句:“把它们养起来多可怜啊,在这儿自由自在的,多好。”

她仿佛是母亲手中的提线木偶,对于生活、前途,甚至婚姻,都不敢有一点自己的主张。

所以,当肖路出现时,她的心轻而易举地就被带跑了。

从小被当成乖乖女的她,即使只是翻越马路中间的栏杆、吃一顿路边摊,都让朱珠感受到“逾越雷池”的快乐。

其实,越被束缚的孩子,越容易走上极端,父母越不让她做的事情,她就越想尝试。

当母亲知道了她和肖路的事情,来指责她时,她却偏要和母亲对着干,认定肖路不放手。

后来,朱珠以自取其辱的方式大闹周岁宴,毁了肖路的婚姻,也把自己的人生毁了。

方一诺约她见面时,她依然不知悔改,认为自己只是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并没有错。

这样的价值观,何其扭曲。

朱母对朱珠设立的条条框框,反而激发了朱珠的叛逆,使她偏执地走向一条不归路。

一个精心栽培的乖乖女,从此变成了人人诟病的小三。

蔡康永曾经说过:“爸爸妈妈对于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想要他变成的人。

英国伦敦大学做过一项研究,儿童长期受父母控制,会造成终生的伤害,长大后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无论在哪个阶段,幸福指数都更低。

对此我深以为然,那位写下15000字长文控诉自己亲生父母的王猛,就是最好的例子。

王猛有着让无数家庭羡慕的履历:高考状元、北大毕业、美国排名前五十的大学研究生。

但就是这样看着光鲜亮丽的他,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他在长文中写道:“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从小到大,王猛穿的衣服几乎都由父母包办;生活的社交圈子也必须是父母认识的人。

后来王猛考上北大,本以为可以远离父母,父母却安排了一位北京的亲戚”照顾“他。

最后“逼”得王猛出国留学,父母的关爱依然如影随形,又找了位老朋友“照顾”他。

在这种全方位的控制下,王猛患上了严重的社交障碍,无法与人正常相处,不管是工作抑或感情都是屡屡受挫。

据心理医生诊断,王猛还患上了创伤性应急障碍。

在精神和现实的双重压力下,他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整整14年没有回过家。

曾有记者问王猛:“可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

王猛回答得很干脆:“那是他们自作自受。“

心理学家曾经评价控制欲强的父母:“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把控制当成教育,是父母最大的悲哀。

过度的束缚,不仅没有办法为孩子的人生保驾护航,反而会成为孩子美好人生的“拦路虎”。

节目《奇葩说》曾有一期辩题: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

辩手傅首尔说:

“我曾经花2000给儿子买了一双鞋,可是儿子却说丑,并质问我为什么没有铠甲勇士的图案,那才是世界上最帅的鞋。可是最帅的鞋只要35元。”

你看,我们觉得好,不代表孩子觉得好。

当然,我们也不是要求家长,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

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你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我们尊重你的选择。

不做掌控孩子人生的父母,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你知道,那些属于自己而不是属于父母的孩子,能有多出色吗?

在节目《少年说》中,有一对母子的交谈感动了许多人。

男孩含泪说道:

“妈妈,你曾为了我的学费而四处借钱,好像只有我在家的一天,才是你伙食最好的一天。

妈妈,求求你对自己好一点,多吃点好的补补身子,多买几身好看的衣服!我已经长大了,能够管好自己。

我更不会羡慕那些有钱的同学,因为我知道,我有一个特别爱我的妈妈!”

身旁的老师和同学,还没来得及为男孩的懂事而感动,就听到妈妈说:

“妈妈请你永远记住一句话,你是一只快乐的小鸟,你不属于我,你属于你自己,你属于蓝天。好吗?”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虽然家境贫寒,但男孩没有放弃自己,依然积极向上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体谅妈妈的不易,将来也必定会成长为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

这一切,都是源于孩子妈妈那份纯粹的爱。

不用爱去胁迫、控制孩子,只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走自己想走的路,尊重了孩子的独立人格。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一段话:

“有些时候我们在孩子身上那么多控制感,实际上是放弃自己的一个表现,觉得自己这辈子没什么机会了,但是实际上每一个个体,都承载的是他自己的生命。

如果你真的尊重自己的孩子,就应该让他以自己的方式绽放。哪怕你是他的父母,你都没有权利去规定,另外一朵花怎么开放,另外一棵树怎么生长。

因为你自己也是一朵花,也是一棵树。”

是啊,我们虽然顶着“为人父母”的名号,但我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更应该在父母的角色之外找回自己,获得快乐。

在孩子未来漫长的生命中,我们也只是一个过客,何必苦苦缠绕其中。

那就从今天开始,把孩子的人生还给ta自己吧。

让他们去犯错、让他们去自我感悟,我们只管在后面静静跟随。

成全孩子,也成全我们自己。

0 阅读:0

蒋三观

简介:一个热爱生活,喜欢码字的温暖睿智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