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岂能成生意,请守住志愿服务初衷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6-22 20:35:32

近日,媒体关于大凉山“支教”乱象的新闻引爆舆论。报道称,一些研学机构受商业利益驱使,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使大凉山似乎成了“公益支教的秀场”。

这种“支教秀”“公益秀”需要警惕。包括公益支教在内的志愿服务,它首先源自内心对他人的善意和服务社会的追求,是个人真心的付出、诚挚的关怀,应尽量减少自我展示、追名逐利的成分。

少数机构和个人打着“公益”“志愿”的旗号,组织志愿者进行的所谓“支教”“助农”“扶贫”等活动,将主要精力放在拍照留痕、录制视频上,其目的多是借助机构提供的志愿服务证明、公益服务时长等,为个人申请留学、评优评奖等“包装”履历。

此外,还有售卖“助农包”“公益包”,让购买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志愿服务时长等情况。这些主要目标是刷简历、谋形象的“志愿服务”,偏离志愿服务爱心奉献的价值初衷,会让公众对志愿服务留下“形式主义”的不良观感。

需要注意的是,志愿服务的本质是非营利、非商业的,应尽量少把爱心、善意与金钱、利益绑定。社会及相关部门应给予更多关注,反对那种价格高昂、时间短暂的表演式“公益支教”、作秀性“志愿服务”,严厉打击贩卖虚构志愿服务活动、虚假志愿服务时长等行为。

从事公益和志愿活动,本是人性中宝贵闪耀的表达,也是社会美好温暖的力量,希望这些力量能得到更多的珍惜与鼓励。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