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人地位有多高,六十岁以上享七品官地位,殴打老人要被处死

钧儒说古代 2023-09-20 21:50:02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敬老”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从夏朝开始,我国就已经有具体的养老制度了,而这些制度在几千年的时间内,又经过了多次发展,最终形成了完善可行的封建时代养老体系,令中国的敬老传统得以延续至今。

在部落社会时代,由于老人们掌握着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因此在集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为了部落的良性发展,人们开始对老人进行特别优待。

到了夏代随着禅让制度的废止,宗族概念得以深入人心,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敬老也成为了夏代礼制的一部分。

到了商代,“孝”字第一次出现在了金文(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中,其和“老”字同源,唯一的区别是用“子”代替了“匕”。

不难看出,孝字在这时的意义也就是子女应该履行服侍老人的义务。

▲金文中的孝字

到了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确立,孝道成为了周王室立国的根本之一。

为此他们继承并发扬了夏商两代的敬老礼仪,并且对其作出了一些细节化的规定。

比如在周礼中就规定了不同年龄的老人所拥有的特权:

五十岁的老人应该由乡里照顾,六十岁就可以到诸侯的国都接受照顾了,而年过七十的老人则可以到朝廷设立的“学校”中接受关照。

如果年过九十,那么不但可以打破礼制规定,无时无刻食用美食,就连天子想向他们请教问题,也必须亲自登门才行。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人对于老人养老问题的重视。

▲古代老人形象

但由于周代生产力较为落后,而且各诸侯国的经济条件参差不齐,因此这些规定的落实情况并不是很好,国家也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思想史进入大发展阶段,诸子百家的学说层出不穷,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各大学说虽然在政治观点上矛盾较多,但无一例外都十分重视养老问题。

就连老子都写出了“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由此可见在他的心中,重视孝道也是完美社会的特征之一。

▲孔子画像

而孔子则更是将孝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仁”联系到了一起,再加上其对于宗法制的推崇,这让孝成为了儒生们最重视的品质之一。

后来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封建政府的政治纲领,这也让孝道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行。

在战国末年由于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各大诸侯国都没有余力经营养老事务,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国家的养老制度才开始重新发挥作用。

相较于周代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保证了中央政府的执行力,这令秦朝有能力更好地实行养老制度。

相较于周代,秦代在每个乡都设置了一名“三老”,被选为三老的老人可以负责当地的教化工作,这也体现出了秦朝统治者对于老人的尊重。

而且从秦代开始,对于不孝之人的处罚第一次被列入律令之中。

▲写有秦代律令的竹简

汉代在推翻秦朝的统治之后,吸取了秦人法令过严的弊病,主张以孝治国.

从汉惠帝开始,汉代皇帝的谥号前便加上了一个“孝”字来体现统治者对于孝道的重视。

在汉武帝时期,随着儒学成为汉朝的政治纲领,统治者对于孝道的推行更加重视,他们在秦朝的三老制度上进行了改良,在郡县两级也都分别设置了三老,还加设了“五更”这个职位让老人拥有更高的威望和权力。

从汉文帝时期开始,汉朝统治者就会在节日时给老人们分发礼品,其中包括了食物和布料,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后来汉廷还会赐予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一根“王杖”,拥有王杖的老人便可以享有诸多特权。

▲三老图

首先拥有王杖之人不用缴纳田租,如果其要做生意也不需要交税,其家人也可以减少税赋数额,以便更好地照顾这些老人。

除此之外,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当于六百石的官员(七品官),可以随时进出官府,还可以在朝廷的驿道上行走,如果他们犯了错,也会被从轻发落,而那些伤害了这些老人的人,往往则会被处以极刑。

此外汉代的人才选拔机制也体现出了统治者对于敬老和孝道的重视。

汉代的人才选拔方式为“举孝廉”,即由各地官员名士举荐当地有出色德行之人入仕,这让人们无不以孝为先,我国的敬老文化也在汉代取得了空前发展。

在汉代灭亡之后,我国进入了长时间的乱世,虽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政权交替频繁,但大多数朝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养老工作。

其中梁武帝萧衍更是在京城中建立了孤独园,专门用来收容赡养那些衣食无着的老人。

这也是我国第一个社会养老机构,在我国养老制度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

▲《孝经》书影

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后,杨坚在宰相苏威的建议下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口号,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孝经》教育,还将不孝的做法都记录在了法令中。

由于隋朝只存在了很短一段时间,因此其养老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唐朝统治者在统一全国之后,继承了杨坚的部分理念,帮助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走上了正轨。

首先唐代同样十分重视《孝经》的推广,在科举考试中《孝经》也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其次唐朝非常重视老人的生活保障,他们修建了“悲田养病坊”这一收留孤寡老人的机构,其最早只在长安和洛阳建立,后来被逐步普及到全国其他大城市。

▲古人伺候老人

对于那些有后人赡养的老人,唐朝政府也做出了一定的优待,他们不但会赐予这些老人更多的田地,还允许他们的部分儿女免服徭役,以便留在家中服侍老人,这有效解决了部分家庭赡养老人的成本问题。

最后唐代和之前的朝代一样,也针对种种不孝的行为设置了十分严格的律令,殴打父母等行为都会被判处死刑,这也有效改善了社会风气。

宋代推行的养老制度和唐代类似,其赡养老人的公共机构被叫作“安济院”。

唯一的区别在于宋代在实行养老政策的同时,还禁止年轻人在父母等长辈在世的情况下进行分家。

这一做法令老人的赡养工作被分摊给了更多的家属,减少了他们赡养压力,而且在大家族中老人拥有更高的威望,这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古画中的安济院

由此可见在唐宋时期,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发展到了相对完善的程度,但依然存在部分美中不足的地方。

诸如悲田养病坊等养老设施尚未得到广泛普及,而且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等等,而这些问题在明清时期都得到了解决。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社会底层,其对于老人生活的困苦情况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朱元璋登基之后,其对于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也是分外用心。

在唐宋养老制度的基础上,朱元璋主要做出了两点革新:

首先是将之前的节日赐物改为按照月份给老人发放物资。

这让老人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其次朱元璋对负责养老工作的官员进行了严格监管。

如果在他的辖区内有老人生活窘迫,还没有到政府开设的养老机构——养济院中生活,那么这位官员不但要接受杖刑,其之后的仕途也会大受影响。

▲朱元璋剧照

到了清代,清朝统治者基本全盘接受了明朝的养老保障制度,并做出了一些小的调整。

清朝奉行的是本籍主义政策,老人们会被送到家乡原籍的养济院生活,这虽然在实行上稍显麻烦,但是却可以有助于清政府对相关官员进行监督审核,这对于养老制度和养老机构的正常运转是至关重要的。

此前历朝虽然都对于养老事宜非常重视,但随着国家的发展,历朝统治者往往因为经济成本问题放弃养老保障工作。

而清政府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允许民间资本开设养老机构,在其具有一定规模后,还会提供部分经济支持。

这种做法让清朝的养老院数量达到了封建历史的顶峰,也有更多老人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庇护所。

▲孝心教育宣传画

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古人对于养老工作的重视和用心程度显然是首屈一指的,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也愈发完善,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举之一。

这些制度的诞生同时也为孝道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也令孝成为了中华传统美德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其依然是中华儿女最看重的品质之一,为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我国古代养老文化的传承与变迂及其现代价值研究》,马阳著,2015年6月发表。

0 阅读:8

钧儒说古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