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走到普罗大众中去,推动新金融与教育深度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会使用金融工具,让新金融“甜水”如涓涓细流,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随拿随用,应享尽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和产教融合联盟成为理所当然的必由之路。
田国立 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
金融本源和初心的回归之路,绝非金融机构单枪匹马、孤军作战所能成就。未来的组织和个人都是万物互联中的一个节点,联网才能整合资源、携手并进,断网就会孤舟难行、事倍功半。当银行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走出自身框架,想要越来越主动地发挥作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时,我们发现,一些社会痛点问题仅靠自己的智慧和方案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一些同样想解决这些难题的社会机构、高校、企业也在苦苦找寻合作伙伴。
在共同的愿景和目标之下,银行走出金融街,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结合,共同研究、共同面对鲜活的金融案例。“大学”走到普罗大众中去,推动新金融与教育深度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会使用金融工具,让新金融“甜水”如涓涓细流,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随拿随用,应享尽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和产教融合联盟成为理所当然的必由之路。
“培训给我们的触动很大,对如何借力‘政银合作’,加快县里的经济发展,大家有了很多新的思路。”江苏省丰县数据中心方主任参加完建设银行“裕农学堂”公开课后感叹道。江苏安迪泰机车制造有限公司杨董事长更是心直口快:“这次我参加了‘裕农学堂’的公开课,对企业如何面对不确定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清楚方便地了解了建设银行的金融产品。真心希望建行的培训能够走进车间,像银行开晨会一样在班前或中间的休息时间,集中播放金融产品的培训短片,让工人通过手机学习金融理财知识成为日常。”在江苏丰县,建设银行以“裕农学堂”为载体,通过远程授课、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将丰富的教育资源送到广袤乡村,开启了乡村赋能“加速度”。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全国金融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他们专业知识丰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这笔巨大资源属于全社会。新金融行动要在产业端、创新端,借助“大平台、大舞台”连通教育端、人才端,促进产学研一体,传播新金融理念,培育新金融人才,研究新金融方向,营造新金融生态。在此背景下,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应运而生。
01 “开门办大学”
对金融工作者而言,当走出金融街,来到一所所因承载着不同历史而呈现其独特研究文化的院校,开始与专家学者一起思考时;当不同年龄的银行员工回到他们曾经熟悉而又一直怀念的校园为充电学习而兴奋时;当带着困惑的创业者走进学校与专家、银行员工一起探索解决难点问题的方案时,大家共同相信,“开门办大学”的路走对了。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与外界的思想碰撞一下,也许就有了新的答案。有时候习惯和思维定式像一条无形的绳索,牢牢地把人圈在了那里,挣脱它,就是一片让人兴奋和期待的新天地。
2018年末,建设银行将全行教育培训资源予以企业级整合,成立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与国内外数十家高等院校签署产教融合协议,开展金融业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全方位战略合作。组织力就是战斗力,经过四年的建设,这一连通“四链”的“大平台、大舞台”效果开始显现出来。
02 “金智惠民”工程
“金智惠民”工程是建设银行对原本分散组织、零散进行的金融教育活动进行统筹组织和集中指导,围绕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公众关心的痛点、难点问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金融普及和实用知识培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公众金融素养,逐步在全社会引导树立现代金融意识。
“金智惠民”工程以普惠金融客群为主要目标受众,重点为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双创”人群等经营者,还有城镇工薪家庭,以及扶贫对象、涉农群体、基层帮扶干部等提供以金融知识为主的公益普惠培训。实事、实惠、实在、实用是 “金智惠民”工程的四驱,以共享之心“送教上门”,打造连接客户、服务大众、赋能社会的新生态。从2018年至2022年,“金智惠民”工程已在全国累计开展培训活动6.4万期次,惠及551万人次。
“金智惠民”工程提供开放式、精准化的金融培训内容,不仅帮助学习者提升金融理念、信用意识、经营管理能力,做到“学有所用”,也为拓展新金融业务场景生态提供了更多可能。在山东省,建设银行与女企业家商会合作,定期举办“金智惠民——民营企业家财富讲堂”,邀请专家、教授面向山东省各地市优秀女性企业家、女性社会活动家、女性经理人“充电补课”,讲解经济政策信息,开展法律、税务等知识普及,为商会会员企业量身提供六大服务计划,启动“雏凤·女商精英培扶计划”创业扶持计划。
03 “裕农学堂”
乡村人才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目标之一,乡村教育关系到国家乡村振兴大计。建设银行依托具备条件的乡村中小学、党群服务中心、乡村医疗服务站、裕农通服务点等乡村既有基础设施,通过课件共享、场所共享、管理共享的方式,将“裕农学堂”打造成为乡村地区传播金融知识的重要阵地和提供智慧、服务的生活触点,链接乡村金融服务生态。截至2022年末,建设银行已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裕农学堂”3167家。
“裕农学堂”的教学范围并不局限于金融知识,基层党建、农业生产等乡村亟需的领域也是开展活动的重点。在湖南省韶山市,建设银行联合地方党委组织部门,设立“裕农学堂—党建学堂”,开创基层党员教育与党建宣传引导的新模式,面向流动党员、村支两委代表、退伍军人等,开展党建及乡村振兴培训,服务地方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在贵州省,建设银行与贵州大学12个农村产业团队深度对接,邀请知名农业专家教授走进田间地头,现场给农民指导农作物栽培,开展“裕农学堂”专题培训201期,惠及村民2万余人。
自2019年起,建设银行连续4年开展“万名学子暑期下乡”实践活动,联合众多高校、企业,带动青年学子深入乡村“裕农学堂”等公益活动场所,亲身参与学堂授课、社会调研、留守儿童帮扶等公益实践项目,在乡野大地为高校青年搭建了解国家发展、锤炼奋斗精神的平台,象牙塔中的学子对乡村和银行金融的理解更加立体,对未来走入社会后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有了更多期待和准备。
04 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
产教融合的落脚点在于校企合作,通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校企双方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培养、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融为一体,以对接产业发展为先导,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为基础,强化实践教育,开展合作育人,加强成果转化。
围绕产教融合,建设银行与各方参与者以创新为生产力,深入开展校企间深层次合作。一是通过孵化平台、实验室、创新大赛等载体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助推创新驱动,加强成果转化;二是健全银校联合专业学科培养,优化完善各类行业认证体系,着力人才培养,开拓育才通道;三是通过共建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教研中心等平台建设,将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融汇于产学研用的舞台,让新金融“融合融智融通”。建设银行联合中国银行业协会、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共同发起推出“金融科技师”认证培训已成为金字招牌,正在批量打造复合型新金融人才。同时,联合西安交大、华南理工等高校共同举办金融科技菁英班,共同开启一流大学与一流国企联合培养菁英人才的新模式。
多区域布局合作。建设银行与合作高校建立起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和大湾区研修院,共同开展针对建设银行内部的培训和面向社会的“金智惠民”工程。围绕系统性风险、乡村振兴等重大课题与高校合作建立一系列教研机构,开展合作课题研究。
融通四海,海纳百川。2018年,建设银行发起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核心目标,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和大众生活。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已发展成为包括政府机构、境内外高校、创新型企业等单位的智力资源聚合体。联盟打破金融、教育、科技、产业间的发展壁垒,活化各方资源,促进新金融产教要素双向转化。联盟与建设银行联合主办“新金融·建未来”创新马拉松大赛等创新赛事,并为参与赛事的创新创业团队和企业提供交流、赋能、成长等全链条服务,构建综合孵化新生态。
05 “建行学习”平台
“建行学习”平台是建设银行打造的具有社会价值和影响力的数字学习平台,让不同年龄、地域、职业的国民都可以共享云端智力资源、拥有终身学习机会,着力营造 “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学习平台统筹“学、教、智、知、网”五项要素,以新模式打造现代企业学习新业态,作为集“员工学习、教学管理、智能运营、知识储备、服务社会”等职能于一体的大型数字化学习平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从国家战略解读到市场热点研析,从技能培养到人文艺术熏陶,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打破时空局限,进一步拓展了学习的场景和空间,让学习更加便捷(图1)。
图1:“建行学习”平台生态逻辑图
截至2022年末,平台访问量近10.6亿人次(图2),累计学习时长6312万小时,积累学习资源总量近10万个,其中课程近4.4万个,直播近3万场,专题班近3500个,考试近2万场——数字的背后是“开门办学”的决心和能力,是无数村民、小企业主、乡镇扶贫干部和建设银行员工走进云端的课堂,是一个个全天候泛在的学习生态。
图2:“建行学习”平台访问量数据
建设银行在面向社会开放学习平台的同时,也延伸了自己的综合服务触角。海量用户登录平台,丰富了对建设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多层次认识和体验,也有利于各行各业的志同道合者一起共建“开放边界、彼此加持、互动生长、共创价值”的命运共同体。
*本文摘自《大众金融——商业银行的进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