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为什么被有的人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

晨方侃历史 2022-06-11 00:26:20

朱元璋从朱标出生之日起,就已经把朱标看成自己的接班人,培养朱标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至于其他的后备人选,想都没有想过。

话说历史上的太子多了去了,但真要是做比较谁的权力最大?朱标说是第二,还真没有人能说是第一的。

至于原因,其实就在朱元璋的身上。

朱元璋从朱标出生之日起,就已经把朱标看成自己的接班人,培养朱标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至于其他的后备人选,想都没有想过。

只是天不随人愿啊,朱标死在了朱元璋的前边,让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一番辛苦算是付之东流了。

话说到这里,估计很多人不理解,历史上其他的朝代,哪个皇帝不会培养接班人呢?这话说得有点过了。

好了,不反驳,就拿事实来讲道理。

1355年的时候,朱标就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的家里。当时的朱元璋正带着部队攻打集庆,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当朱元璋接到儿子有了,开心的不得了,当即就在当地的一座山上找了一块石头留言:

“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朱元璋的兴奋坏了,其实原因也简单,朱标不仅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更重要的还是马皇后所生。

按照过去的说法,朱标就是嫡长子,嫡长子的身份在过去人的观念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而且马皇后在朱元璋的心里,可以说是分量最重的一个人。

老话说得好,这叫爱屋及乌吗?

至于其他儿子再出生,朱元璋可就没有朱标出生时候的兴奋劲了。比如朱棣,在七周岁的时候,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七年的时间,朱元璋愣是没有时间给朱棣起名字,这里边的意思很明确吗?

到了1360年的时候,朱标就已经五岁了,朱元璋为了培养朱标,直接找了最好的老师——宋濂,这可是有着文臣之首的人,至于其他儿子可没这待遇。

这还不算,宋濂在这里教着,朱元璋还时不时地过去检视朱标的学业。

到了朱标九岁的时候,朱元璋自立为吴王,直接就将朱标立成了世子,随后就让朱标去临濠扫墓。

要说朱标九岁之前,还看不出朱元璋的心思,那么这一年朱元璋的心思可以说是表露无遗了,世子的地位不用说了,已经明确了接班人的地位,而代表朱元璋祭祀扫墓的意义就非比寻常了。

过去说荣归故里,所以去要祭祀祖墓,朱标能去,就是对朱标身份的再次肯定。

而且这次扫墓,朱元璋还给朱标下达了任务:

“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

这话简单的说,就是让朱标视察民情,体会朱元璋这位老父亲创业的不易,就差明明白白的告诉朱标,我朱元璋马上要做皇帝了,而你朱标就是铁定的太子,但事先要好好锻炼一番,做好准备。

第二年,朱元璋就称帝了,朱标马上就被立为了太子,都没有一丝犹豫的。

当然了,朱元璋也不是就搞明面这一套,而是实实在在地给朱标打造班底,提升朱标的实力。

要说过去王朝皇帝就是天上的太阳,但在明朝初年,天上绝对是俩太阳,一大一小,朱元璋深怕朱标这个小太阳的能力不够。

我们来看看朱元璋给朱标的配置:

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佥大都督府事吴桢、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

以上全部都是朱标的太子党,朱元璋自己一套班底一网打尽全部搬给朱标了,也可以说朱元璋自己就是最大的太子党(这话真没夸张)。

历史上就没有皇帝敢这么干的,军政大臣领衔东宫职务,可以说太子的东宫其实就是另一个朝堂。

不过话说回来,关于这一点,朱元璋看得透透的,这样的配置可以减少太子东宫的臣僚独立出朝堂自行一体,避免以后出现东宫和朝堂大臣形成一个相互抗衡的局面。

而且这样做,还可以让朱标早早地接触到政务,毕竟这些朝中大臣的经验可都是实打实的,有他们的言传身教,朱标的见识可就非比寻常啊!

在这种氛围中,朱标的政治常识和统治经验能差得了吗?而且这里边还有朱元璋时不时地传授。

这么一做,朱标的经验有了,和大臣之间的熟络也就有了,如果哪一天朝堂有变,朱标接手也会顺利无比。

要知道,唐宋时期,开国皇帝和第二位皇帝的接班就不是很顺畅的,朱元璋防备的就是这个不顺畅,早早地给朱标做了打算。

所以朱标别看年轻,但执政经验却是一点都不差。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让朱标参与到朝政当中,当朱元璋不在朝堂,朱标就要监国的。

而且,根据史料的记载,明朝的一些政策出台的时候,爷俩是有讨论的,这种讨论不是说就是按照朱元璋的策略,你对你全对的,朱标也有自己的想法,提出相反的意见。

当然了,这种时候,往往朱标的意见会被丢到一边,不予采纳。为此双方也吵吵过,朱元璋也会像农家里的父亲一样,抽出鞋拔子之类的东西教训朱标这个总是不服气的儿子。

这种事情很多,但没有看见朱元璋和朱标之间,因为这些事情翻脸的,第二天见面,顶多鼻子哼哼一下,该干嘛干嘛。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太子这个位置很不好做,做好了不成,做差了也不成,不好不差刚刚好的地步很不好做,为此丧命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了。

但朱标的位置反而是越做越稳当,我们之前说了,朱元璋给朱标亲手打造的班底,让朝堂变成了太子党的天下。

这其实还不算啥,朱标监国十几年,官员的任命都是他操作的,所以提拔上来的官吏,也算是朱标的门生,所以你要说大明所有的官员都站在朱标这一边都不过分。

所以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培养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

网络上不是一直流传着一个梗吗?说朱标要是造了朱元璋的反,当时最高兴的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朱元璋自己,他会直接把宫门打开,然后坐在龙椅上高高兴兴的等着朱标过来接班。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梗,但同样也可以说明,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培养,都培养到什么份上了。

老话说得好,人这辈子也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显然朱标就是这里的孩子。

最后再说一句,如果朱标在的话,燕王朱棣也不会叛乱的。

以朱标的手段和能力,都不用朱标发话,周边的几个兄弟就能把燕王的叛乱给掐灭在摇篮里。

朱标和弟弟们之间的感情还是相当深厚的,好几个弟弟犯了错,就是朱标救下来的。

0 阅读:0

晨方侃历史

简介:分享与点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