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山西24岁女孩安乐死:好友为她签字被诅咒,后来患上脑癌

北有南栀 2024-10-09 10:41:32

在纪慈恩的19岁青春年华里,她的生活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而天翻地覆。

她的挚友默默不幸患上了晚期肝癌,病痛的折磨让她几近绝望。

在默默无数次的哀求下,纪慈恩在沉重的心情中,为她签下了那份决定命运的“安乐死”协议。

当默默离世的消息传开,纪慈恩却成为了众矢之的,被指责为亲手结束了好友生命的“凶手”。

那些无情的谩骂和诅咒如同狂风暴雨般向她袭来,她的生活轨迹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间流转至2019年,命运似乎并未对纪慈恩手下留情,她也被诊断出患有脑癌。

在回顾自己的前半生,纪慈恩似乎一直在生死边缘徘徊。

她曾为挚友、为女儿、为父亲、甚至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付出过,而现在她终于要为自己的生命而战。

她的故事充满了挑战与磨难,但也同样充满了爱与牺牲。

在她的生命中,每一个决定都充满了重量,每一次选择都关乎生死。

她经历了什么?她是否能够战胜病魔,重获新生?

两个小女孩的纯真友谊

在1987年的山西太原,一个温馨的小家庭迎来了新生命——纪慈恩。

她的母亲是一位温柔的护士,父亲则是严谨的科研工程师。

在这个充满爱的环境中,纪慈恩快乐地成长。

在她四岁那年,一位名叫默默的邻家女孩走进了她的世界。

默默比纪慈恩大五岁,她的童年被家庭的纷争和冷漠所笼罩,像一个被遗弃的皮球,在父母的争执中无助地弹跳。

最终,她的母亲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将她遗弃在福利院的门口,默默成了一个被世界遗忘的孩子。

一年后,默默的外婆将她带回了老家,成为了她生命中唯一的依靠。

这段被遗弃的经历,如同一道深深的伤痕,刻在了默默的心中,使她变得内向、敏感,甚至有些孤僻。

她对纪慈恩却展现出了无比的温柔和关怀,仿佛纪慈恩是她在这个冷漠世界中唯一的温暖。

她常常对纪慈恩说:“你就像我的亲妹妹,除了外婆,你是我的全部。”

两个女孩形影不离,共同度过了无数快乐的时光。

直到2004年,默默终于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心理学专业。

纪慈恩则在2006年考入了山西大学,主修汉语言文学。

尽管两人的大学生活将她们带到了不同的城市,但她们的友谊却如同陈年老酒,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醇厚。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

默默的外婆去世后,她选择离开这片充满回忆的土地。

远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成为一名交换生。

在异国他乡,默默的思念之情如同潮水般汹涌,她在给纪慈恩的邮件中写道:

“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幸好有你,否则我感觉自己又一次被世界抛弃了。”

纪慈恩则用一连串的拥抱符号回应她,鼓励她在荷兰的郁金香花海中忘记所有的不快。

但是,命运的残酷并没有因此而停歇。

在大学即将毕业,本应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默默却遭遇了无情的病魔。

她的生命之花尚未完全绽放,就被病魔无情地摧残,她的梦想和未来在这一刻变得遥不可及。

纪慈恩在等待默默的归来,却等来了令人心碎的消息。

她的朋友,她的亲人,她生命中的光,就这样被命运无情地夺走了。

默默不幸罹患绝症

2006年11月的一个寒冷清晨,纪慈恩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是她多年未见的好友默默。

电话中,默默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她告诉纪慈恩,自己在荷兰的一次体检中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肝癌。

医生告诉她,她的生命只剩下短短的半年时间。

在这个消息的打击下,默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绝望。

她决定回国,寻找她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纪慈恩。

纪慈恩的家,成为了默默回国后的第一个避风港。

在那个温馨的客厅里,默默泪眼婆娑地向纪慈恩倾诉了自己的病情。

她的声音中充满了无助和哀求:“在荷兰体检时,我被诊断出患了肝癌,医生判定只剩下半年的生命了……你是我唯一的‘亲人’,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舍得的牵挂,我最后的心愿是你陪我去荷兰度过最后的日子……”

纪慈恩听着好友的话,心中如同被重锤击中,她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涌了出来。

她看着眼前这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姐姐,如今却被病痛折磨得如此憔悴,她的心如刀割。

纪慈恩知道,她不能拒绝默默这个将死之人的请求,她必须陪伴她,给予她最后的慰藉。

纪慈恩的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感到非常震惊。

他们知道纪慈恩和默默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

如今默默遭受如此不幸,他们决定支持女儿去荷兰陪伴她度过最后的时光。

在临行前,默默含泪向纪慈恩和她的家人表达了深深的感激:

“也许这是永别,可有你们我不孤单了。”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医院里,纪慈恩陪伴着默默。

默默虽然身体虚弱,但她仍然希望能够带着纪慈恩一起欣赏荷兰的美丽风光。

纪慈恩的心中只有默默,她不断地催促默默尽快接受治疗,希望能够有奇迹发生。

然而,默默却向纪慈恩透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她告诉纪慈恩,自己已经被病痛折磨得生不如死,回国前她已经办理好了安乐死的手续,并得到了荷兰法庭的认可。

荷兰在2002年承认了安乐死的合法性,只要申请者符合条件,就能获得批准。

执行安乐死的医院要求必须有人签字,这个人可以和患者没有血缘关系,但必须与患者关系亲密,足以代表患者的意愿。

默默从小就被父母抛弃,她的生死在他们眼中已经无关紧要。

她的外婆也已经去世,纪慈恩成为了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和依恋。

因此,她坚持让纪慈恩来到荷兰,希望能够得到她的支持和陪伴,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

替好友签下安乐死协议

纪慈恩的世界,在那一刻被彻底颠覆了。

她的好友默默,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生命,如今却被晚期癌症的剧痛所折磨,生命的光芒在痛苦中逐渐黯淡。

当默默提出那个几乎无法想象的请求时,纪慈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惊。

在她的信念里,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任何形式的放弃都是不可接受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理解默默所承受的痛苦。

在那些漫长而痛苦的日子里,纪慈恩目睹了默默因为无法忍受的疼痛而采取的极端行为。

每一次看到默默用头撞墙,或是咬伤自己,纪慈恩的心都如同被撕裂。

她紧紧抱着默默,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减轻她的痛苦,但那只是杯水车薪。

医生的话语更是让她感到绝望,药物已经无法缓解默默的疼痛,癌细胞的扩散让一切治疗都显得苍白无力。

默默在清醒的时刻,总是重复着她的请求,希望纪慈恩能够理解并支持她的决定。

她的眼中充满了泪水,声音微弱却坚定,她请求纪慈恩为她做出最后的决定。

面对这样的哀求,纪慈恩的心开始动摇,她开始思考安乐死的意义,开始了解默默所面临的困境。

她发现社区中的人们普遍支持默默的选择,他们认为尊重患者的意愿是最重要的。

这让她感到困惑,她的内心在挣扎,她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每当默默再次因为疼痛而失去理智,纪慈恩的心就更加痛苦。

她开始意识到,默默所承受的痛苦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直到那一天,纪慈恩目睹了默默生命中最悲惨的一幕。

在剧烈的疼痛中,默默竟然咬断了自己的牙齿,胳膊上留下了深深的血痕。

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纪慈恩,她意识到如果默默继续活着,她将遭受更多的痛苦。

在那一刻纪慈恩做出了决定,她要尊重默默的选择,让她以尊严的方式结束生命。

2007年1月的某一天,纪慈恩独自一人签署了那份协议。

原本应该是她和默默的男朋友共同签署的,但那天他没有出现。

在执行的那一天,纪慈恩站在窗外,默默躺在病床上向她挥手,做出了“胜利”的手势。

纪慈恩的泪水模糊了视线,她看着好友的生命在24岁那年画上了句号。

纪慈恩带着默默的骨灰回到了中国,她带着好友回到了她的故乡。

然而,她没有预料到的是,等待着她的将是更加沉重的打击。

她的生活从此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之中,她不仅要面对失去好友的痛苦,还要面对那些无法预料的挑战。

但无论未来如何,纪慈恩知道,她已经尽力去理解和尊重默默的选择,这是她能够给予好友最后的爱和尊重。

好友离世很难与自己和解

在一片悲痛的哀悼声中,默默离世的消息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她初中、高中、大学同学们平静的生活。

他们自发组织了一场追悼会,想要为这位命运多舛的女孩送上最后的敬意。

就在这场本应充满哀思的仪式上,一个不和谐的声音突然响起。

指责纪慈恩是默默的杀手,是她的死亡的罪魁祸首。

这突如其来的指控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深深刺入了纪慈恩脆弱的心灵。

她惊慌失措,四处寻找默默的男友,希望他能站出来为她辩解。

但那个男人,就像他们共同面对的那份协议一样,选择了沉默,又一次消失在了人海之中。

纪慈恩感到自己就像是一只受伤的小鸟,站在悬崖边,无助地颤抖。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沈扬的女孩挺身而出。

她像一道温暖的阳光,将纪慈恩从这场风暴中带回了家。

沈扬是默默生前的大学同学,一位即将执业的心理医生。

她敏锐地察觉到纪慈恩的心理状态,可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纪慈恩从此陷入了沉默,她将自己封闭在卧室的黑暗中,拒绝与外界的一切交流。

家人的安慰和关怀对她来说似乎都失去了意义,她不再说话不再出门,甚至不再进食。

沈扬在得知纪慈恩的情况后,心急如焚。

她与纪慈恩的父母一起,将她送到了医院。

经过心理医生的诊断,纪慈恩被确诊为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在随后的一年里,尽管接受了各种治疗,纪慈恩的状况并没有丝毫好转。

直到有一天,沈扬在与纪慈恩的母亲通话时,得知了一个关键的细节。

纪慈恩小时候对默默的孤儿院生活充满了好奇,但默默从未透露过任何信息。

这个细节让沈扬看到了一线希望,她相信孤儿院可能是纪慈恩心灵的最后避风港。

沈扬终于说服了纪慈恩,带她来到了北京的一家孤儿院。

虽然前三次的访问并没有带来任何改变,但第四次一个名叫真真的五岁女孩,用她纯真的笑容和渴望交流的眼神,触动了纪慈恩的心。

真真是一个患有多种疾病的小女孩,她的孤独和脆弱让纪慈恩看到了默默的倒影,她开始在真真身上寻找那份久违的安全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纪慈恩开始频繁地访问孤儿院。

虽然她依旧沉默,但她的笑容和目光中逐渐流露出了生机。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逐渐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温柔,她终于开始回应孩子们的话语。

沈扬知道,这是纪慈恩康复的关键。

她必须帮助纪慈恩面对并克服心中的恐惧,这是她走向康复的必经之路。

治疗过程中,纪慈恩经历了无数次的痛苦回忆。

她的头常常不由自主地撞向坚硬的物体,每一次的撞击都是她内心深处痛苦的释放。

沈扬明白,她不能阻止纪慈恩的这种行为,她只能采取措施保护她,避免她受到严重的伤害。

经过两年艰苦的治疗,纪慈恩终于在精神鉴定中心拿到了康复的鉴定书。

康复后的纪慈恩没有选择离开北京,她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并成为了北京郊区一所儿童福利院的志愿者。

她还勇敢地走进养老院,开展死亡教育课程和讲座,直面生命的终结。

2014年初,她送走了她在孤儿院认下的“女儿”真真,经历了又一次生离死别的痛苦。

独自一人来到荷兰,躺在默默曾经住过的病床上,纪慈恩闭上眼睛泪水汹涌。

但她告诉自己,这些年的风雨兼程血泪交织,已经让她无所畏惧涅槃重生。

罹患脑癌向死而生

在19岁那年,纪慈恩的生命被“死亡”的阴影笼罩。

七年后,她与这个永恒的对手达成了和解。

自2014年起,她勇敢地踏上了探索“死亡”的旅程,成为了一位积极推动“死亡教育”的倡导者。

她以无比的爱心,为超过150位临终者送去了关怀,陪伴他们走过了生命中最为艰难的最后时光。

她的爱,超越了常人的想象。

在福利院,她领养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孩真真。

尽管她比真真只大12岁,而且在收养之初就知道真真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但她仍然决定给予这个小生命一个家。

她带着真真前往新加坡,寻求手术的希望。

尽管最终真真在温暖的阳光下离世,但她留给了母亲最后的话语,充满了爱与不舍:

“妈妈,如果你以后成为别人的妈妈,可不可以不要忘记我。”

她的善举不止于此,她还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拯救了一位患有骨髓瘤的患者。

目睹了偏远地区妇女因缺乏产检意识而导致的新生儿缺陷和弃婴现象,她发起了农村产检扶助计划。

为她们提供免费的产检服务,以减少新生儿的缺陷和弃婴的发生。

她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凝结成文字,出版了《遗愿清单》一书。

书中记录了十二位临终者的人生故事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面对死亡,如何勇敢地生活。

在央视的《青年中国说》节目中,她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

她提到纪慈恩并非她的本名,但这个名字已经与她的生命紧密相连。

从改名的那一刻起,她就决心要感恩生活的每一刻。

经历了150余名临终者的痛苦和死亡,包括她的闺蜜、养女和父亲。

2019年,纪慈恩自己也不幸患上了脑瘤。

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也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

七年前,她在帮助一名山区精神病儿童就医时遭遇车祸,脑部受到重伤,医生曾警告她未来可能会有肿瘤的风险。

2021年10月,医生预测了纪慈恩的生命终点,但她依然坚强地活着。

她继续画画、做饭、喝茶、读书,同时等待着又一次决定生死的手术。

在2022年2月27日,手术的前一天,她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语:

“和陌生人说说自己的苦,自己的疼,自己要多么努力。那些很爱自己的人是不是都是害怕被辜负……”

纪慈恩这个名字是她自己赋予自己的,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两个名字。

一个名字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而另一个名字则是对这些期望的回应,也是对自己内心的证明。

纪慈恩,这个名字让她铭记生命中所收获和付出的慈悲与恩情。

手术后,纪慈恩时而清醒,时而昏迷。

到了2022年3月20日,她的遗嘱律师发布了一篇长文,公布了她的最新状况。

文中提到纪慈恩的清醒时间正在逐渐增加,她已经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康复的道路仍然漫长。

每次醒来,她总是带着微笑说:“我又多活了一天,我一定会战胜病魔的……”

0 阅读:0

北有南栀

简介:讲述不一样的世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