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中国农耕史第一部:夏商周朝井田制的兴起与衰落

千易乡村 2024-10-03 17:04:32

题记:国庆节假期在家读历史书,对中国农耕史的发展想深入了解,于是查了很多资料,梳理出中国农耕历史发展变迁,以期对我国的三农工作开展有所启迪。

一,井田制的兴起:集体耕作庶民种田贵族管理

在华夏悠悠历史长河中,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无疑是农耕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兴起,宛如一道划破长夜的曙光,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全新的格局与希望。

井田制兴起于商周时期,其出现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青铜工具使用尚不普遍,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简单的木石工具,大规模的集体协作劳动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天子拥有最高的土地所有权,通过分封将土地赐予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井田制的推行有助于维护这种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保证各级贵族的经济利益。

在社会组织方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公社仍有较大影响,集体劳动和平均分配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续。

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为了对土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分配,井田制这种规整的土地划分方式应运而生,能够保证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满足统治阶层和社会的粮食需求。

二,井田制的发展:土地国有,不允许买卖和转让土地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

井田制的基本形式是将土地划分成规整的方块。一般来说,把一块大面积的土地划分成九块,呈“井”字形。周围的八块田由庶民耕种,收成归庶民所有;中间的一块为公田,由庶民共同耕种,收成归贵族所有。

在井田制下,土地所有权归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各级贵族对受封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买卖和转让。

这种土地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紧密结合。庶民在贵族的监督下集体耕种,劳动成果大部分被贵族占有。井田制下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较为简单和粗放,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

井田制对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保证了贵族的经济收入和统治地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组织了农业生产。

三,井田制的瓦解:私田大量开垦承认土地私有合法按亩征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如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逐渐瓦解。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

1,经济发展方面,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这使得人们有能力开垦更多的土地,私田的数量不断增加。私田的产出归劳动者自己所有,激发了人们开垦和耕种私田的积极性,而公田的耕种则逐渐被忽视。

2,税收制度的变革也对井田制的瓦解产生了影响。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进行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例如鲁国实行的“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崩溃。

3,政治格局的变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纷纷进行改革。一些诸侯国为了吸引人口、增强国力,鼓励开垦私田,并对私田所有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进一步推动了私田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瓦解。

4,土地买卖的出现使得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开始作为一种商品可以自由买卖,这使得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传统的井田制难以维持。

5,此外,人口的增长也促使人们寻求更多的土地资源,加速了对井田之外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综上所述,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井田制逐渐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最终走向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总体来说,夏商周时期的三农问题是这样的

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农民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收入水平较低。

农民负担:除了耕种公田,还要承担各种劳役和贡赋。

国家政策:重视农业,鼓励农耕,推行籍田礼等仪式以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0 阅读:0

千易乡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