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要过年了,听我一句劝,千万别参加同学聚会。
很多人都不明白一个道理,大多数的同学其实本来就不在一个阶层,只是机缘巧合在同一个教室一起读了几年书,就给人一种彼此是一类人的错觉。可是当毕业的那一瞬间,其实所有的人就已经回到了自己的阶层!
这些不同的人硬要凑到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心态和结果呢?无非是个别所谓别人眼中的成功者,妄图在精神上压倒男同学,在肉体上压倒女同学!
请问你去什么目的呢?是给别人当背景板吗?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鲁迅写的课文,叫做少年闰土,当时不以为然,人过中年之后才恍然大悟,曾经在一起的时光让鲁迅误以为和闰土是一类人。多年后再相见,才发现只是一种错觉,也许你以为你是闰土,可能这也是一种错觉。大的可能你只是那一只猹!
听到这个真相是不是觉得很扎心?那么明白这个真相后,你还会参加同学聚会吗?好在自从有了互联网之后,我们的智商好像集体上了一个台阶,很多人都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去年夏天的时候,我们同学曾经组织了一次同学聚会,全班48个人,据说就去了3个人。看来不热衷于同学聚会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来说,同学只是同学,未必是朋友!
同学时代的友谊都是最真挚的友谊,可同学未必都是朋友,压根就没有友谊。即使在同学时期,真正聊得来的,算得上朋友的大概也就三五个人吧,剩下的几十人说白了也只是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同学而已。
跟工作之后坐在同一个办公室里的同事没什么太大的差别,甚至很多同学在一起上学3年可能都没有说过几句话!本来就没有什么友情基础,所以举办同学聚会的目的往往本身就并不单纯,只是一部分人想打着联络感情的名义发展人脉。
可是上学时几年的时间都聊不到一起的人,在聚会上喝几杯酒,吹几句牛就能建立感情吗?这不是异想天开吗?充其量就是一场质量极其低下的社交。
而现在的中年人其实最喜欢的就是独处,最讨厌的就是无用社交,这种无用社交实在是令人烦。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同学聚会上,往往大家敬酒都是有固定顺序的,都是先敬混得好的同学,顺序一般都是先敬有钱的,然后再敬有钱的,然后再去敬那些日后有可能用得上的同学,比如医生、律师、老师或者警察,而混的不好的同学,可能从头到尾都是陪衬,甚至是被别人砸卦的对象。虽然于谦就经常被郭德纲砸挂,可是人家是为了演出,台上被取笑,台下分钱的时候可开心的很。可是去参加同学聚会呢?混的不好的同学成了别人开玩笑的对象,还只能强颜欢笑,随声附和,没有任何好处。
这就和工作中平时最讨厌的那种应酬没有什么分别,在单位应付领导也就算了,好歹还要顾着饭碗,在同学会上到底是图个什么呢?另外,很多人参加同学聚会,只是想借着聚会的名义见一见当初的恋人,或者暧昧甚至暗恋的女同学,心里装了很多话,一直没有机会表白,再次见面呢,未免心中就会有波动,可是呢,还要打着为了同学情谊的名义,这是同学情吗?这越听越像一夜情。
而上学时有暧昧关系的同学,在这种聚会场合呢,往往还容易被同学们拿来开玩笑,比如起哄,喝个交杯酒什么的,在这种微妙的气氛下,再加上酒精的作用,当初的暧昧可能就会又回来了。最后呢,再借着夜深的名义送女同学回家,回哪个家呀?或许是如家吧!
所以这种目的何止不单纯,简直有些下流。也可能有些男同学当初上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暧昧的对象,可是去参加同学聚会,也有很大的心思是冲着女同学去的,因为都说女大十八变嘛,总想看看当初的女同学这么多年有没有变漂亮,身材有没有变化。总之,同学聚会女生的参加人数能直接决定男生的踊跃程度,这绝对是一个事实。
还有就是同学聚会上的各种攀比和炫耀,实在是令人厌恶至极,话里话外都在彰显着自己的优越感。我以前不懂事儿的时候也参加过同学聚会。我记得最搞笑的一回啊,某个女同学说一年去了欧洲50多个国家旅游,累个半死,回来才发现还是国内好,至少物价便宜。这一年光顾着旅游了,家里穷的叮当响。
我心想,欧洲有50个国家吗?不是一共就40多个吗?但是呢,也不好意思拆穿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群人表演,也插不上一句话。可是这类人呢,往往还双重人格,炫富中带着哭穷,哭穷中又透露着炫富,因为他怕牛吹的太大了,有人找他借钱,或者找他办事。
总之参加这种聚会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折磨。好在现在的人都聪明了,别说是同学聚会,即使逢年过节时候的亲戚聚会,也都是能躲就躲,因为大家也很累,好不容易有个节假日,在家睡觉都比参加这种无用的聚会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