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拾荒老人沉迷绘画40年,曾是中国第一批“镶金边儿”的大学生

亘古看事 2024-06-10 16:42:21

在江西的某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徐荣发的老人,他以拾荒为生,却对绘画有着深深的热爱和执着。这份热爱已经伴随了他整整40年,即使生活困顿,即使妻离子散,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绘画梦想。

徐荣发在完成学业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他回到家乡,在当地的一所中学教授美术。作为一名教师,他不仅传授给学生绘画技巧,更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但内心的渴望最终促使徐荣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稳定的教师岗位,去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他希望能够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尤其是他的妻子。但徐荣发坚持自己的选择,他认为只有追求梦想,人生才有意义。

他选择停薪留职一年,前往广东某贵族学校进修画技。这个决定,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是一次冒险,也是一次对艺术梦想的追求。

这次追求并没有如他所愿,反而成为了他人生转折点的开始。由于他沉迷于绘画,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没有按时返回原工作单位,最终被学校辞退。这一举动,不仅让他失去了稳定的工作,也让他失去了家庭的依靠。

徐荣发的妻子无法理解他对绘画的执着,这种执着最终导致了家庭的破裂。妻子与他离婚,并带走了儿子,这对于徐荣发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失去工作后,徐荣发面临了严重的经济问题。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他的生活变得捉襟见肘,甚至需要依靠低保来维持基本生活。这种经济上的困境,对于一个热爱艺术、渴望创作的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折磨。

2004年,徐荣发的生活再次遭受重创。他不幸患病中风,导致右手及右腿几近瘫痪。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手是创作的工具,是表达艺术语言的重要媒介。

而徐荣发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坚强地学会了用左手继续绘画,用另一种方式继续他的艺术创作。

由于经济困难,徐荣发无法购买传统的绘画材料。他不得不使用捡到的木板和木炭作为画布和画笔,继续他的艺术创作。

2008年的一个午后,阳光斜洒在江西小镇的街头,一位年轻的网友偶然间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身影。

这个身影显得非常潦草,毫不在意自己的形象,他坐在街边的一块石板上,正专心致志地绘画。更让这位网友感到奇怪的是,这位画家竟然是用左手在作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走近了这位画家,想要一探究竟。

画家正是徐荣发,他的目光专注而深邃,仿佛整个世界都融入了他笔下的画作之中。网友不禁被他的专注和才华所吸引,开始与他攀谈起来。

经过一番交流,网友了解到了徐荣发的故事。网友被徐荣发的故事深深打动,同时也对他的画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仔细观察了徐荣发的画作,发现这些画作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独特的韵味和生命力。他忍不住拿起手机,拍下了徐荣发作画的照片,并决定将这些照片和徐荣发的故事发到网上,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街头画家。

没想到,这组照片和故事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纷纷为徐荣发的坚持和执着所感动,称他为“当代梵高”。

他的画作也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开来,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关注。有人甚至将徐荣发的画作拿给专家进行鉴赏,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肯定。

专家的评价却让人们感到有些意外,他们认为徐荣发的画作虽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但整体上还是显得比较粗糙和不够成熟。他们称徐荣发的画作为“一般”,认为他还需要在技巧和表现力上多加磨练和提升。

这一评价在网络上引起了争议,一些人认为专家的评价过于苛刻和片面,没有真正理解和欣赏徐荣发画作中的独特魅力和情感表达。

他们认为徐荣发的画作虽然不够专业,但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生活的气息,这正是他画作中最珍贵的地方。而另一些人则认同专家的评价,认为徐荣发的画作确实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但这些评价对于徐荣发而言都不重要,他还是继续画着自己想画的事物,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每个人的梦想都值得被尊重和支持。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我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内心,即使这意味着要面对困难和挑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

亘古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