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骨鱼:秋天多吃黄骨鱼,鲜香美味,食欲大开

派大星的海底世界 2024-08-10 04:21:56

戈雅鱼是著名的经济鱼种,学名黄颡鱼,别称黄辣丁、黄骨鱼、昂刺鱼等,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的统称,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常见的有黄颡鱼(指名物种)、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中间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

形态特征

黄骨鱼的形态特征如下:

体型:黄骨鱼的身体呈纺锤形,侧扁,头部较大且宽,前端钝圆,整体长度一般在15-25厘米之间。

皮肤和颜色:它的皮肤光滑,无鳞片,身体的颜色主要为黄褐色或黄绿色,腹部颜色较浅。体侧通常有不规则的黑斑。

背鳍和胸鳍:黄骨鱼的背鳍和胸鳍前部各有一根坚硬的骨刺,这也是它名字中“黄骨”的由来。背鳍刺较短而强壮,胸鳍刺较长,具有防御作用。

头部:头部较扁平,顶部没有鳞片,具有四对须,分别为上颌须1对,下颌须1对,颌须1对,腭须1对。这些须用于探测食物。

眼睛:眼睛相对较小,位于头部的上方。

口部:口裂宽,位于头部前端,略向下倾斜,属于底栖食性鱼类,主要以水底的无脊椎动物、小鱼和水生植物为食。

尾鳍:尾鳍呈截形或稍分叉,尾鳍上下叶近等长,鳍的边缘通常有淡黄色的边框。

这些特征使黄骨鱼容易辨认,也是其适应底栖生活环境的重要形态特点。

分布范围

黄骨鱼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温暖和温带地区。其分布范围包括:

中国:黄骨鱼广泛分布在中国的淡水水域,包括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等流域,以及湖泊、池塘等地。

朝鲜半岛:黄骨鱼在朝鲜和韩国的淡水河流和湖泊中也有分布。

越南:在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地区,黄骨鱼也较为常见。

日本:黄骨鱼在日本的部分河流和湖泊中也有分布,但数量相对较少。

黄骨鱼通常生活在河流的中下游、湖泊和池塘等静水或缓流水体中,喜欢栖息在水底较为泥泞、且有丰富水草的地方。

生活习性

1. 栖息环境:黄骨鱼喜欢生活在淡水湖泊、河流、池塘等水体中,尤其喜欢水质清澈、流动缓慢、水草丰茂的地方。它们通常栖息在水底,喜欢躲藏在石缝、杂草和树根附近。

2. 食性:黄骨鱼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以小鱼、小虾、水生昆虫、蚯蚓等动物性饵料为主食,也摄食一些水生植物的碎屑。它们通常在夜间觅食。

3. 活动规律:黄骨鱼具有明显的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较为安静,常躲在水底隐蔽处,夜间则比较活跃,频繁觅食。

4. 抗逆性:黄骨鱼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在水质较差的环境中生存,对低氧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受力。

繁殖方式

黄骨鱼的繁殖方式为体外受精,具体步骤如下:

繁殖季节:黄骨鱼通常在春夏季节繁殖,尤其是在水温达到20-25摄氏度时最为活跃。

筑巢产卵:雌鱼会选择水草丛生、隐蔽性较好的地方,通常是石缝、水草间、或者水底的坑洼处作为产卵巢。它们会用身体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准备产卵。

体外受精:当雌鱼在巢穴中产卵后,雄鱼会紧随其后释放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受精卵会附着在水草、石头等物体上。

孵化与守护:雄鱼在受精后会在巢穴周围守护卵,驱赶可能威胁到卵的其他鱼类或掠食者,直到鱼卵孵化为幼鱼。黄骨鱼的卵一般在5-7天内孵化,孵化后的幼鱼会自行散开觅食。

幼鱼生长:刚孵化的幼鱼体型很小,以浮游生物为食,随着生长逐渐过渡到以小型水生动物为主的食物来源。

黄骨鱼的这种繁殖方式能有效提高受精率和幼鱼的存活率,因此它们在野外的种群数量较为稳定。

食用价值

1. 营养丰富:黄骨鱼肉质细嫩,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B群、维生素D,以及多种矿物质如钙、铁、锌、磷等。特别是其所含的Ω-3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2. 低脂肪:黄骨鱼脂肪含量较低,属于低脂肪的健康食材,适合需要控制脂肪摄入的人群,如肥胖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

3. 易于消化:黄骨鱼肉质细腻,富含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适合老人、儿童和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食用。

4. 风味独特:黄骨鱼的肉质鲜美,具有独特的香味,常用于炖汤、清蒸、红烧等多种烹饪方式,广受食客欢迎。

家庭烹饪

豆鼓蒸黄骨鱼

1、黄骨鱼洗净滴干水分切段

2、碟中放两条葱,为了鱼不粘底和吸取腥味

3、用手抓点盐给鱼均匀的涂抹,前后都要哦。再加少许味精

4、生姜切成粒

5、均匀洒在鱼身上

6、豆鼓切成粒

7、青红椒,洋葱切成粒

8、都均匀的洒在鱼身上,起锅水开后大火蒸9分钟,关火焖一分钟

9、开锅盖取出鱼,撒上香菜和葱粒,起锅烧油熟均匀淋在鱼身上即可

仅供参考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