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什么能够在安徽的省会城市合肥生根发芽,并且发展壮大起来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够被合肥留下来?看看至合肥举全市之力乃至安徽全省给了中国科大什么就知道了。也就是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从背景来解说一下当时的情形。
众所周知,我国发生了两次“京校外迁”。第一次的“京校外迁”发生在三线建设时期,主要是以13所位于北京的理科和工科高校,包括中国科大在内的地、矿、油、林等北京的高校外迁。
第二次“京校外迁”就是时下已经发生、也正在发生的。北京为了疏解首都功能,缓解大城市病,根据中央部署再一次“京校外迁”,目的地位于河北的雄安新区,这次外迁的“京校”主要是以在雄安新区设立分校区为主,时下正在进行中。
我们对两次“京校外迁”不作评论,只说第一次外迁的“京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命运堪称坎坷且带着转折性的历史机遇,要知道,当年为了三线建设,进行战备疏散,重点高校不得不离开北京温暖的“家”。
为了为国家留下战略战术的力量和科种子,包括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代表的科学的种子,就得离开大城市,到山里边去,去一些偏远地区,目的就是能够保留发展的后备力量和二次反击的实力。
中国科大当年离京,安徽省并不在其选项之中,说得好听一点儿,安徽其实是最次选。中科大当年选择的是湖北沙市、河南南阳、江西九江,结果都被这三省KO掉了,即以各种理由,尤其是吃不饱饭或者粮食不够为由给拒绝了,所以中国科大被迫从这三省“退却”。
中国科大一度极其灰心,想想自己一出生就是天之骄子,就和北大一样就被直接冠以了大学的名头,是何等的荣光和荣耀。然而、却被嫌弃到“不要不要”的,情何以堪啊!然而,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那三省实在是没有战略眼光,不能够高瞻远瞩,错失了历史的良机。
无奈中的无奈!中国科大选择了“下嫁”安徽,当然这也是在时任安徽军分区司令员、安徽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将军的力争和挽留下实现的。中国科大是傲娇的,当时选择安徽的城市当中,首选并非合肥,而是选择了宣城和安庆,经过考察发现这两个地方都太小了。
更为离谱的是,安庆当时已经在郊区腾出了一些房间,接纳了一部分中科大的技术力量和骨干人员、在校学员等,但是地方太小,也就是说“装不下”“盛不满”,这么多人;难道中国科大还要继续“流浪”吗?
怎么办?在当时的安徽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将军的安排之下,直接把合肥的两所学校:合肥师范学院(正统的本科院校)和合肥银行干校(这在当年相当于专科学校)的校园全部腾空,把场地留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师范学院的全体师生,应该是去了芜湖,和安徽师范学院(今天的安徽师范大学)合并了;合肥银行银行干校另择他地,最后干脆把自己弄没有了,虽是如此,但是安徽却倾其全力保障了危难中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可以说,安徽是中国科大的救命恩公。
要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那个时候很焦虑,像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可以生存发展的地儿,几近停办。是合肥,更是安徽,举全省和全市之力,留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保留了我国科学的种子和火苗,为日后的星火燎原和科技发展自此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那么、为什么说其他“京校”后期全部返校或者通过两地办学在北京复校,而中国科大直接将总部留在合肥了呢?当然,其间中国科大也闹腾过好多回要回北京复校,因为北京的校区被占(铁道兵和海军部队占用)等各方面的原因,最终留在了合肥。
我们选择其中的一点就会发现,中国科大留下来是有理由的。每一次闹着要返京的时候,安徽省皆是竭尽全力安抚,不仅许诺、更是实实在在地给予了中国科大“超国民”待遇的:供电、供水、供暖、供热,即使在安徽省委、省政府都不能保障的情况或者没有的情况下,中国科大的各种后勤保障处于优先级,必须得到保障。安徽省委省政府可以没有,中国科大则必须有。
我们就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来到合肥之后,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两所高校的校舍、宿舍全部腾空。这两所学校的人没有怨言吗?他们会认为中国科大的人就比他们高贵牛逼吗?为什么要走的是他们,却让中国科大这么一个“外来户”入住啊?所以、他们也会有怨言。尽管有怨言,但是这高楼大厦、楼堂馆所,好的地方还是要留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且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供暖、供热、用电优先保障,这在当时的安徽省委省政府都没有的。这就是最重要的,“超国民”的待遇让中国科大没有理由出走合肥。
再对比其他学校,就举两个最牛的高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江西分校和汉中分校,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和江西分校,住址均是在郊区农场性,瓦房或者平房,且远离城区,离县城都很远,更别说保障用电、用水、供暖、供热了。再看看中国科大可是在安徽的省会城市合肥,住的是楼堂馆所,所谓区别,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
这就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中国科大没有离开的原因就在这里,一眼就可以看出谁拿出了真心,谁付出了真情实意,谁愿意把真心和命运的未来留在彼此的实际发展之中?
合肥者、聚合而肥也;作为省会城市,与中国科大可以说是共生共荣的。大学与城市融合的价值典范。今天的合肥赢得了“最牛风投城市”,那其实是合肥默默无闻地付出了30年,更是安徽全省付出的30年,从1970年到2000年,这30年不闻不问,埋头苦干。尽管这30年间,中国科大并没有给合肥带来更多实质的改变。然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力量非常大。2000年之后,当这些积聚变成了力量之后,注定是要爆发的,这是共生共荣的价值典范,这才是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