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港古镇,原名芦江,又名沩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境内,系老沩水入湘江口,与铜官古镇隔湘江相望。
从长沙橘子洲大桥出发,沿着湘江西岸驱车一路向北,行驶约40公里,便来到了靖港古镇。
在靖港古镇,由南向北流的湘江与自西而东淌的沩水,紧紧依拥着,在“南船北马”的中国古代,这里的水运相当兴盛,商业非常繁荣,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加上处于连通长沙城、洞庭湖平原、岭南地区的交通十字路口,扼湘江逆上长沙之要冲,从唐代开始,靖港古镇即为军事重镇,乃兵家必争之地。
清末至民国时期,靖港古镇的商贸业达到顶峰。
在当时,小镇有码头38处,粮行、米号等各式商铺作坊2000多家,常年经停船只3000多艘,成了三湘四大米市之一、主要淮盐经销口岸,一度还是省内仅次于长沙城的第二大商贸中心,有着“小汉口”的美誉,与怀化洪江、常德津市并称湖南鼎盛三镇。
在当时,益阳、湘阴、宁乡及望城粮食及土特产都在这里集散转运,商贾云集,街市繁荣,店铺相连,帆影不绝。
3.6平方公里的小镇,聚集了常住人口1万多,日均流动人口数千。“船到靖港口,有风也不走”,“朝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可见靖港曾是如何地繁盛。
相传,靖港古镇的得名是为了纪念唐朝大将李靖。
唐朝开国之初,李靖曾奉唐高祖之命,领军击败萧铣平定江南,并镇守长沙湘江一带。他的兵营驻扎在沩水港口。李靖治军有方,军队纪律严明,很受老百姓爱戴。他离开长沙去漠北之后,人们一直很怀念他,于是就把他驻扎过的“沩港”改名为“靖港”。
在历史上,曾发生多次为争夺靖港古镇一战略要地的战争,其间最著名的战役就属160年前的“靖港水战”,那场战役是曾国藩人生的转折点。
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初九,太平军征湘军占领靖港,四月初二,石贞祥率征湘军大败曾国藩水师于靖港。
曾国藩羞愧难当,威颜扫地,在靖港对岸铜官两次投江,都被部属救起。
之后,湘军水师彭玉麟、陆师塔齐布等部闻讯及时前来救援,合力击败了太平军,太平军被迫退出靖港,退守到了岳阳。再后来,曾国藩以“屡败屡战”的顽强,率领湘军讨伐征战,最终攻克天京,横扫太平军,赢得了天下“无湘不成军”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政府虑及百姓安危,对沩水河道进行治理,1957年,沩水被人为改道,改由靖港南面的新康乡汇入湘江。
来自沩水上游及来自湘江的过往船只,再也无法开进靖港,靖港古镇“江口”地位骤然失去,逐步走向衰落。
上世纪80年代末起,陆路交通日趋便利,逐步取代水运,靖港的交通优势走衰,小镇的商贸业随之没落,制造企业也纷纷倒闭,工人大量下岗。
靖港居民迫于生存压力,陆陆续续离开靖港到长沙或其他地方打工。
据老一辈人回忆,1998年的靖港,没一条水泥路。镇上常住人口从一万多锐减到五六百,留守居民中有不少要靠政府救济金生存。
就这样,靖港古镇从民国时期繁花似锦的“小汉口”,凋敝成被世人遗忘的角落,只留下一些留恋故土的老人家和一些坍塌衰败的老屋在艰难撑着。
2006年,望城县组织专家对靖港古镇做考察,发现“八街四巷七码头”的街镇格局、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民居、商铺、会馆保存较好,其间包括宁乡会馆“八音堂”、清代青楼“宏泰坊”在内,有1008栋、3646间,建筑面积22607平方米。
据说,当时就有专家兴奋不已地感叹:“像一位沉睡多年的美女,隐在深闺人未识”。
2008年9月,长沙市政府启动了靖港古镇的保护性开发。
历经一年的修旧如旧恢复性建设,清朝重臣曾国藩迎战太平军的古战场遗址、白色恐怖时期湖南省委旧址、“革命母亲”陶承故居、聚会商贾旅人的宁乡会馆八元堂、晚清妓院宏泰坊、祭祀农民起义将领杨幺的杨泗庙以及“八街四巷七码头”等景点恢复原貌。
2009年9月25日,靖港古镇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穿行在靖港古镇的大街小巷中,你会发现,这里的生活气息很浓,依然保持着古朴的原貌,能满足你关于江南水乡古镇的想象。
青石板的斑驳路面、明清风格的湖湘民居、波光潋滟的天然河港、枝条摇曳的临水垂柳、坐在街角晒太阳的老人、三三两两走过的游人、沿路不绝于耳的叫卖声……
文/图 纳兰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