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化视角下,关于宋朝社会保障研究,以宋仁宗时期为重点的探讨

吴平 2024-10-06 19:55:25

?——【·前言·】——?

在中国的历史上,社会保障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占着重要的地位。在众多的社会保障当中,宋朝的社会保障是最有特色的。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它的建立意味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阶段。宋朝建立之后,尽管历经了不少动荡,但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军事方面尤其成功。宋朝所处的时代是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朝代,不过宋代也有它独特的地方,那就是“重文轻武”。对于这一点,研究宋史的大家陈寅恪有过很精辟的论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一、《宋史》对仁宗时期的社会保障的评价】

《宋史》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中华文明史上相当重要。这部书以“大中之治”、“仁宗盛治”为主要内容,把反映和记录皇帝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政治格局当作主线,记载了从宋太祖建国起,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是一部呈现宋朝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通史大作。《宋史》总共一百五十卷,《宋会要辑稿》有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为十卷,《宋史食货志》是四卷,《宋史地理志》达三十卷,加起来有一百四十多万字。

《宋史》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全面且系统地记录了宋朝从开国一直到仁宗统治时候的历史发展进程。另外,它以纪传体为主,还记录了宋朝的典章制度、科举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以及民族关系等重要方面。所以说,《宋史》不但是一部很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社会百科全书。

《宋史》里对宋仁宗时期社会保障的记载虽说不算多,可也占了不小的份额。首先呢,仁宗时期有专门赈济灾民和救济贫民的机构。宋朝设了常平仓、丰年仓、义仓、社仓这些专门用来安置、救济灾民和贫民的机构。常平仓是北宋初期政府设立的官办仓库,主要存粮食,灾荒时候用;丰年仓是政府建的粮仓,存粮食备荒年;义仓是政府设的,用来帮贫民,赈济灾民和救济贫民;社仓也是政府设的,用来帮穷人和贫民救济贫民,社仓一般每年八月开仓赈济。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

宋朝建立后,对社会保障的态度挺宽容的。宋仁宗那时候,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好些措施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可宋仁宗自己对这事儿也不怎么积极。宋仁宗时期毕竟还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并没有真的从封建地主阶级过渡到资本主义,所以在社会保障制度这块儿,他还是照着之前历代统治者的做法,继续推行原来的一些社会保障政策。

灾荒发生以后呢,先把得到的赈济粮食都放进粮仓,让灾民能吃上。不过这么做吧,虽然能暂时减轻灾荒给灾民造成的损害,但是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灾荒引发的社会问题。

其次呢,就是把流民归官府管理。宋朝在这个时期没有专门救助流民的机构和相关工作人员,不过朝廷还是会给这些人一定的照顾,好让他们过上不愁吃穿的生活。这些举措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荒给百姓带来的伤害,但同样没办法从根本上把问题解决掉。

还有就是颁布了一些救济灾民的法令。宋朝在救济灾民方面没有制定对应的法律制度,赈济灾民的时候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监督、管理。所以就算有些官员想把这些救济灾民的法令实施起来,可由于没有相关机构和人员监督,也没法把法令落实好。

最后就是要对那些因自身缘故无法养活自己的人采取些措施。宋朝面对丧失劳动力的人时,没有直接发粮食之类的,而是用别的办法减轻他们的痛苦和压力。但这种做法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这时候还没形成正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并且,宋仁宗那时候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在推行的时候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就是经费不够。在宋代,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政府拨款,另一方面是民间捐赠。这时候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可政府拨款还是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民间捐赠同样也是主要来源。

其次是监管不严格。宋代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监管力量就比较薄弱,对官员挪用公款之类的情况也没有对应的惩罚办法,这就使得有些官员为了钱财去挪用公款。而且这一时期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就算有官员想施行这些制度,也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再有就是缺少明确的法律制度。宋代在当时虽说已经设立了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制度,可这些制度里都没有具体细致的规定,这就导致这些法律制度很难真正施行。毕竟要是没有对应的法律制度来支撑,那就没法确保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渠道是不是合法合规的。

最后就是没有相关人员去监督、管理它。宋代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社会在发展到顶峰之后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像一些重大政策都会被官僚阶层和官员个人所影响。所以,要是不把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起来,就没法确保这些政策顺利施行。

【三、以仁治天下——仁宗时期的社会保障实践】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有着久远的历史,它的核心是“以仁治天下”。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仁者爱人呢,不只是说要对他人仁爱,也包括对自己的仁爱。“仁”呀,既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非常有代表性的价值观念之一。

先秦时候,孔子就有“仁者爱人”的想法了,他觉得仁者肯定是好人。孔子的看法是,仁者得先从自己做起,然后才能对别人有仁爱之心。孟子传承了孔子的思想,还让它有了进一步发展。孟子承接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又提出了“仁政”的理论,把这当成重要的治国理念。孟子觉得“仁政”就是要像父母那样去爱护、关心、照顾老百姓。孟子还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他认为君主得把百姓当成亲人、子民,爱护百姓就等于是爱护自己。孟子在《孟子·离娄上》里讲:“爱护百姓的人就是百姓的父母,担忧百姓的人就是百姓的老师。”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既有儒家仁爱、民本思想的精华,也吸收了法家治国思想里法治精神的合理之处。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法律、法制和礼制这三方面能体现法家思想。在儒家思想里,礼制是法的根基,法是“礼”的呈现。商鞅在《商君书》中提出“刑者治之具也”“以刑去刑”“以法去法”等看法。商鞅觉得法制得先管理民众,毕竟民众是国家的根基,要是民众都能守法、用法,国家就能长久安定。商鞅还认为统治者得自己先做好,在民众面前表现得像个好君主。

战国时候,荀子提出“法后王”,意思是要用法律治理国家,想治理好国家就得先把法律制度定下来。他觉得要实行法治就得先制订法律,之后依据法律治理国家。荀子还说:“治国没别的办法,关键在于重视法律。”

【四、《仁皇盛治》对仁宗时期的社会保障的评价】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文化和经济都特别繁荣的朝代,所以宋人的思想也达到了新高度,《仁皇盛治》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涵盖宋开国到宋英宗这段时期,包括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还有宋仁宗一朝。下卷说的是宋仁宗去世后到神宗在位期间,主要记载宋仁宗一朝的历史。在史料的选择方面有独特的地方:其一,尽量用史料的原始材料和第一手材料;其二,合理地选择史料,有取有舍;其三,对部分史料做了必要的修改或者补充。

1023年到1068年宋仁宗在位的时候,这是北宋历史上特别辉煌、很有特色的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状况非常好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宋仁宗承接了太祖、太宗搞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成果,还去除了一些不合理的坏政策,北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到了最兴盛的时候。

【2】王勇,《宋代社会保障的特点》,《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刘明祥,《宋代的“赈”和“恤”》,《学术月刊》2005年第5期。

【4】杨建新,《试论宋代的救灾措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5年10月10日。

0 阅读:9

吴平

简介:感谢你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