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也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是中国艺术精神形成的关键。它的时代精神是艺术与美的境界,魏晋风度也深深影响了中国艺术与审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崇尚自然,驰骋思辨,反对礼法,追求个性解放与完美人格的思潮,在思想文化上呈现了洒脱、个性的新气质,时代造就了士大夫文人的独立与觉醒,他们风流萧散,不拘礼节,特立独行,追求理想,追求人生的真谛,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这种文化潮世人称之为“魏晋风度”。
《兰亭序》及其书法文化艺术是整个中国书法历史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在中国书法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名人辈出,高潮迭起,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书法文化的无穷之魅力,《兰亭序》是古典书论和现当代书学研究中颇受关注的艺术个案。
卸下忠君包袱,摆脱礼教束缚的魏晋文人,偏安一隅的脱离之道魏晋时期,士人们渐渐摆脱了先秦两汉的“比德”限制,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去感受自然山水,或是以玄风熏染下的虚静之心去直观山水所显现的自然道体。近代研究山水诗的学者,大多以《文心雕龙》的论断为基础来做研究,山水意识的兴起,究其原因很复杂。
魏晋风骨有儒家“乐山乐水”的思想,也有老庄“道在万物”的观念,隐逸、仙游的风气,或是佛教的种种思想,还有魏晋时期东晋世族的庄园形态、园林别墅的大量兴建,以及江南一带风光秀丽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道:
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
魏晋在艺术、文学、哲学上有巨大的成就,有很多原因。其一是由于政治黑暗、腐败,宦官弄权,再加上天灾人祸,百姓民不聊生,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士人不畏强权,忠心为国之际,却遭受到朝廷宦官的打压,加以罪名,有的甚至身陷图图,命丧刑台。
士人对政治失望,对大一统政权疏离,儒家思想逐渐崩解,价值混乱,人心迷惘,继而引起了追寻自我精神与个体存在意义的变化,士人由群体意识及忠心爱国的政治责任感,转而开始追求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自己内心丰富的精神、情感世界。
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就是一篇典型表达魏晋文化之精神内涵,追求自然的山水玄言诗,在技巧方面追求“形似”,重视山水的形貌的客观描写: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畅曲水,列坐其次。
王羲之利用有形的“水”的符号来表现无限玄远的道体,以山水来传达道体精神,同时传达出在自然山水中人与道体相合的精神感受: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此时王羲之以体道之心与万物交融,物我两忘,让心灵达到无限自由的愉快忘忧的境界。王羲之在《兰亭序》一文中感物吟志,触物生情,以情感为基础去感受自然界的变化,重视人与自然的交融,以“自然主义”的态度很好的诊释了魏晋文化的精神内涵。
重视家学,累代的上层家庭教养——《兰亭序》中体现出的魏晋世家大族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而人称“王右军”。他从小拙于言语,长大后则能善言辞。其性格耿直,不拘礼法,超尘绝俗,东床坦腹一事传为美谈。
王羲之出身的琅邪王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世家大族,其先祖可以上溯至周代的周灵王太子姬晋,琅邪王氏成为名族是在王祥与王览兄弟一代。在西晋时期,王祥是西晋的开国元老,王氏家族在当时已经是名士辈出。
此后,司马睿的南渡过江,是王旷首先提出的建议,王敦也参与了谋划,并且由王导主持了具体事宜,王氏兄弟们共同辅佐了司马睿坐镇江东,并且在江南建立了东晋,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至此,琅邪王氏成为了东晋第一流高门。这也是奠定了王氏成为门阀政治时代第一书门的重要因素。
高门世族不只是握有政治经济的特权,而且也是文化的传统继承者。东晋时期,高门士族之间的雅集交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文化艺术的水平,并且促进了家族之间文化的影响和传播,所以,当时领导书法潮流的都是出自高门士族的名流书家。
王羲之的父辈们,王导和王廙,二人均是有名的书家,为新书风的代表人物,地位很高,是东晋前期书画界的领袖人物。王氏的后代子孙们几乎没有不善于书法的,成为了东晋朝的书法盛族。
王羲之书法技巧的完善与其书法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大致把它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幼研习书法,从小受到王氏家族深厚的书学熏陶,他少时从卫夫人学书,应该是钟繇一派的楷书,风格秀丽飘逸,未有奇特之处,后来改转师叔父王廙。王廙是东晋早期艺坛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书家,他擅长正书,行书、草书,王羲之改师王廙之后,书体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不仅仅局限于正书,这与他之后能擅各种书体,取得书法成就,建树“今体”,王庚对于王羲之的影响大于卫夫人。
王羲之书风是一个博大的风格体系,包涵着深刻的精神特质,里面既严谨又自由飘逸,既有对比但又十分和谐,有理性的东西,同时又兼有情感的流露。他对书法的改革和创新精神,对历代书法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不断激励着后世书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调整书法的发展方向,走不同发展的道路。
儒、释、道相融的审美观点,《兰亭序》中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王羲之虽然深受黄老虚静旷达思想的影响,具有飘逸优游,超脱宁静的道家色彩,但又受到当时因“世积乱离”而得到强化的悲剧意识的熏陶,形成了以悲为美的审美心理。
虽然与孔子处于不同的两个时代,但是王羲之认为参加兰亭雅集的名士们都有着孔子一样的淡泊超然,不苟富贵,随遇而安的高尚精神,这首诗蕴藏了王羲之的儒学理念,表达出他仰慕孔子的人生理想。从现有的许多文献记载来看,王羲之的美学思想既非纯道,也非纯儒,他既有儒家勤于政务,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也有道家的遁世思想。
《兰亭序》虽文因书传,但文章充分传达了其不可取代的传达晋人哲思的使命,包含了晋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对生死的认识,其中有欢愉、潇洒、轻快、飘逸的节奏,也有感伤、苦痛、悲怆的基调,当中思想的复杂性,特别是王羲之对于生死的思考。
这种慨叹人生之短暂,时光之无限的情绪虽然历代皆有,但在魏晋时期却尤为突出。悲凉的气氛尤为浓重,王羲之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写誓墓文,晚年去官隐居,这是他一生思想的重大转折点,他摆脱了仕途,世俗的纷扰,完全奉于大自然,开始“服食养性”。
魏晋风度的主体思想便是玄学,因而崇尚自然之美成为了魏晋风度的基本内核。当时由于时局的变幻莫测,人们厌恶官场的险恶,淡泊名利,赏心于山水林泉,同时在思想上摆脱了儒家的束缚,虽然孔子也曾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但儒家对自然山水的欣赏的限度并没到达放情肆志的程度,而相比魏晋时代则其显得较为开放与自由,这种环境孕育了王羲之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兰亭序》此文就很好的表现了此类的审美情趣,寄情于山水林泉的自然之美,崇尚个性的自我意识与放达,书法上师自然造化之功,循自然之势,形成了独特的飘逸的风格。
结语追求人格独立之美是魏晋风度的内涵之一,士人追求学术独立、人格独立不阿贵,不趋时,成为士人审美的一大传统。利用书法的艺术形式,去表达背后所显现出来的深广无限的人格境界与宇宙终极,《兰亭序》此文就是以王羲之的真实人格体悟去再现宇宙之道。
王羲之的飘逸放达,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他年轻时代任性自然,坦腹东床的故事,更是他之后不为官爵禄位所束缚的处世态度,这些都是他追求飘逸之美的极好注脚,而王羲之又是我们在历史上能够看到的极少的人格与书风相一致的书法家,历代对其人格与书风有着众多的评述,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王羲之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而他书法的“飘逸”风格,正是深受自然派审美意识的结果。
参考文献:
《中国书画全书》
《王羲之评传》
《美学散步》
《中国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