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真实的袁绍:因官渡战败被低估,其实他已碾压99%的竞争对手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8:35
导语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代是一个群雄割据,英雄辈出的年代。

很多事迹典故为人们传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孙权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为后世津津乐道。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袁绍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袁绍在人们脑海中的形象非常负面。

比如优柔寡断、外宽内忌,官渡之战中在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击败,在后世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完全沦为雄才伟略的曹操的背景板。

但当我们走近三国,透过史籍中的蛛丝马迹就会发现袁绍远非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堪,相反,还是一个能力出众、才貌双全的枭雄。

从其过往经历看,袁绍已经超越同时期99%的人物,绝对称得上屹立于东汉末年风云潮头的第一梯队。

袁绍剧照

只不过仍有区区1%的枭雄光芒过于璀璨,才让袁绍变得些许黯淡。

出道即巅峰,年轻的士族领袖,诛除专政数十年的宦官集团

袁绍出生于东汉后期名震天下的豪门望族“汝南袁氏”,从其高祖父袁安时,袁家四代有五人做到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是士族集团的话事人。

而袁绍年轻时便以容貌俊美,举止威仪名扬于世,弱冠(二十岁)之年出任濮阳县令,成为主政一方的父母官。

在任期间,袁绍虽然没有太多经验,但清正能干,广受百姓好评,堪称混浊东汉晚期的一股清流。

更难能可贵的是,袁绍为人仁爱大度,行为稳重,不论宾客身份贵贱,都以平等礼仪相待,再加上家族光环加持,许多士人纷纷仰慕归附。

可以说,与同时期名门官宦子弟,尤其是同族堂弟袁术相比,袁绍就是顶级完美男子般的存在。

在后来的桓灵时期的党锢之祸中,宦官集团残酷迫害士大夫,是袁绍挺身而出,帮助他们躲过祸患,此后,袁绍更受士人群体尊敬爱戴。

184年,东汉爆发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朝廷要求各地募集军队镇压,历经近一年才平叛,此时执政的大将军何进以袁家名声显赫,征召袁绍出仕,以此对抗宦官。

而袁绍也敏锐的意识到黄巾虽平,但东汉局势顷颓,欲借何进之力除掉宦官,再利用朝局不稳掌控权柄,于是欣然应诏,任司隶校尉。

189年,汉灵帝病逝,少帝刘辩继位,何进以外戚身份秉政,戚宦矛盾愈演愈烈,袁绍建议征凉州刺史董卓等地方猛将进京,诛除宦官。

董卓原为其叔父袁隗属吏,与袁家颇有渊源,此时袁隗任太傅,与何进共同执掌朝政。

届时董卓入京,与袁家里应外合,趁戚宦争权时将其一网打尽,坐收渔利,而袁家又不需背犯上作乱之嫌疑。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宦官先发制人,十常侍聚集党徒数十人,趁何进入宫,将其斩杀。

候在宫门外的袁绍得知何进被杀,果断带兵冲入宫廷,将宦官全部诛杀,至此盘踞朝堂近半个世纪的宦官集团被连根铲除。

不过,袁绍的计划只成功了一半,虽然宦官被除掉,但董卓进京后整合京畿兵权,迅速摆脱袁氏控制,掌控朝政,欲废少帝,立献帝。

在此过程中,群臣皆不敢言,唯独袁绍不顾安危,挺身而出,与董卓激辩对峙。

然而笔杆子终究拗不过枪杆子,袁绍意识到在这秩序崩塌的乱世,唯有强大的军队和地盘才能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于是弃官逃亡冀州。

董卓考虑袁氏四代广布恩德,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只能对袁绍施以拉拢,授其勃海太守之职。

而袁绍仍自称兼领司隶校尉,一来司隶校尉负有监察京城百官之责,执掌京畿军权,地位尊崇,使其招兵具有法理优势,二来显示自己忠于汉廷,博取舆论支持。

夺取冀州,袁绍的崛起

189年九月,董卓正式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其擅行废立和暴虐行径引起天下诸侯和士大夫的愤恨。

190年初,关东州郡十一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袁绍凭借其家世地位和诛灭宦官之功被推举为盟主。

各路诸侯分三路进军洛阳,董卓迫于压力,迁都长安,汉献帝及文武百官先行,董卓自带兵马留守洛阳断后。

只可惜诸侯联军声势浩大,但在初次交锋失利后便停滞不前,尤其是汉献帝西迁后,诸侯们只知在大帐内大摆宴会,整日高歌畅饮,丝毫无进取之心。

说到底,这些关东牧守们起兵讨董只是个幌子,真实目的不过是借机扩充地盘,争夺土地和人口。

在初战失利后,谁也不愿意当出头鸟白白牺牲,只是各怀异心,保存实力。

袁绍虽然是盟主,具有名义上的号召力,但更多的是充当标杆旗帜,因为其真实实力十分有限。

身为渤海太守,却屡遭冀州牧韩馥排挤,其手下军队饥乏,偌大冀州竟无立足之地。

而袁绍图谋东汉久矣,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张地盘,在讨董过程中,就已形成“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南向争夺天下”的计划。

而黄河与燕代中间的冀州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是夺取天下的绝佳地缘。

袁绍的布局,实际上是效仿汉光武帝刘秀的经历。

刘秀本为南阳豪族,年轻时喜好结交豪杰,隐匿亡命之徒,起兵反莽后,两年内平定河北,然后以河北为基地向南定鼎天下。

袁绍不仅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在191年董卓西撤长安后,袁绍从孟津前线还兵,开始实施其计划。

此时的袁绍仅仅控制单薄贫弱的渤海小郡,想吞并拥天下之重资的冀州难如登天,恰逢冀州牧韩馥的部将麴义反叛,袁绍借机与其结交,以此瓦解韩馥势力。

此后袁绍听取宾客逢纪建议,来了一招借刀杀人,他派使者到冀州以北的幽州与幽州太守公孙瓒见面,约定与公孙瓒南北夹击,共同瓜分冀州。

幽州位居北部边境,历来被视为苦寒之地,公孙瓒对物产丰富的冀州垂涎三尺,爽快的答应了袁绍的请求。

在取得与公孙瓒的联盟后,袁绍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先是统率大军向冀州首府邺城进发,然后派使者游说韩馥。

使者见到韩馥上来就是一顿吓唬:公孙瓒南下,袁绍北上,双方夹击,别说冀州保不住,命能不能保住都很难说。

然后又把袁绍大肆吹捧一番,劝韩馥让出位置,可保荣华富贵。

韩馥本就性情怯懦,被软硬兼施的一通忽悠,只能同意。

袁绍成功上位冀州牧,随后将自己的亲信谋臣安插在中枢各个岗位,韩馥猜疑害怕,赶紧向袁绍告辞离去。

至此袁绍不费一兵一卒,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控制冀州。

而公孙瓒统领大军前来,才发现被袁绍骗了,不由怒火中烧,于是举兵攻打袁绍。

公孙瓒长期驻守幽州,与乌桓作战,由于经常骑白马作战,又被称为白马将军,其胆识能力绝非韩馥可比。

而且掌握万余铁甲骑兵,其战斗力十分强悍,而公孙瓒的攻势也异常凌厉,冀州郡县纷纷望风归降,声威震动河北。

面对危急情势,袁绍亲率大军出战,双方在界桥展开交锋。

公孙瓒以三万步兵排列成方阵,两翼各配备骑兵五千多人,充分发挥骑兵机动性强,速度快的特点,冲击袁绍军阵。

而袁绍步兵数量多,很难与骑兵进行正面交锋,为了抵消骑兵机动优势,袁绍令麹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千名强弩手为掩护。

自己则统领步兵数万在后,充分利用盾牌防御强和弓弩射程远,威力大的特点,对公孙瓒的骑兵部队形成大面积杀伤。

公孙瓒本就轻敌,见袁绍兵少,当即下令骑兵发起冲锋,如潮水般朝奔向袁绍大军。

在这场速度与防御、骑兵对弓弩的对决中,袁绍取得博弈的最终胜利。

麹义麾下士兵俯伏在盾牌下,待公孙瓒的骑兵冲到阵前,一跃而起,砍杀过去,公孙瓒前排骑兵纷纷倒下。

而后强弩手万箭齐发,如雨点般射向敌军,密集的箭雨让骑兵部队毫无还手之力,在八百名前锋士兵的冲杀下,公孙瓒军队陷入混乱。

随后袁绍率主力步兵掩杀过去,公孙瓒大败而归,不久,袁绍又利用公孙瓒败退之际,占领青州。

界桥之战是袁绍完成河北霸业的奠基之战,此战袁绍补己之短,抑敌所长,展现出杰出军事指挥才能。

192年,公孙瓒联合袁术、徐州牧陶谦夹击袁绍,袁绍则联合曹操大破联军。

193年,活跃于冀州的黑山贼趁邺城后防空虚,趁机占领邺城。消息传至前线,诸将皆悚惧,害怕叛贼对城中家属不利,唯独袁绍镇定自若。

六月,袁绍大举进剿黑山军,围攻数日,将他们全部剿灭,接着,又连击灭刘石、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多支黑山及黄巾残余势力,彻底扫平冀州。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袁绍南破东郡太守臧洪,北败青州刺史田楷,东攻北海太守孔融,至公元196年,整个青州、并州全部落入袁绍手中。

攻灭公孙瓒,袁绍统一河北,汉末最强诸侯诞生

197年,曹操为了安抚袁绍,借汉献帝的名义,封袁绍为青州、冀州、并州、幽州四州的州牧。

这一招妙就妙在前三个州在袁绍手中,只有幽州仍被公孙瓒控制,曹操意图祸水北引,以此获得积蓄实力的机会。

袁绍也将计就计,在他的计划中,只有河北稳定才能南向征服中原,他可不希望自己南下的时候后院起火。

所以公孙瓒这个麻烦必须解决,正巧又有天子诏令,更加可以名正言顺的夺取幽州了。

而公孙瓒自界桥之战以来,连续败北,元气大伤,为了维持地盘,他在幽冀交界处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碉堡群。

其外围是十层圆形堑壕,各层堑壕之间建有上千座高台,每个高台都高达十几米,高台外围分布众多军事据点。

公孙瓒住在堑壕最中间的高台,他的高台内积谷甚多,可支撑数年。

在此之前,袁绍的军队打了一年多也没有什么进展,而公孙瓒依靠碉堡群的坚固防守,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198年,袁绍亲率十万大军,携无数辎重粮草来攻,几乎抽调冀州所有主力,势必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后顾之忧。

由于碉堡群规模太大,袁绍采取分割聚而歼之的方式徐徐推进,首先利用自身兵力数量优势对外围据点分割包围。

据点守军招架不住向公孙瓒求援,但公孙瓒却不予理会,其理由是一旦救援,外围守军将一味依赖,无心防守。

这样做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据点守军直接投降或四散奔逃,各处据点顷刻瓦解。

在解决掉外围据点后,袁绍开始集中攻打碉堡。

这次他不再正面强攻,而是在碉堡群底挖地道,然后往地道里放火,中空的地基无法承受沉重的碉堡,各个碉堡纷纷坍塌。

袁绍一路稳扎稳打直取公孙瓒,199年春,袁绍对公孙瓒的高台发动猛攻,上架云梯,下挖地道。

公孙瓒抵御不住,派人给驻守在外的儿子公孙送密信,约定以点火为信号,内外夹击袁绍。

不幸的是,密报被袁绍截获,对此袁绍将计就计,依照约定的信号点起火堆,公孙瓒不知是计,领兵杀出,结果遭到袁绍伏兵的包围痛击。

公孙瓒损兵折将,被迫退入城中,而袁绍一面加紧攻势,一面深挖地道,直到台楼下,接着,袁绍命人用柱子顶着楼基,然后火烧支柱,整个楼台迅速崩塌。

公孙瓒自知大势已去,缢杀全部亲属后,引火自焚。随着公孙瓒惨死,其在城外的势力瞬间瓦解,袁绍成功占据幽州。

至此,袁绍经过近八年的奋战,终于虎踞四州,统一黄河以北,成为当时最强的诸侯,实现了南据黄河,北守燕代的目标。

此后袁绍踌躇满志的实施“南向争天下”的计划,并同自己的老战友老同僚曹操狭路相逢。

小结

综上所述,袁绍并非后世想象的那么拉胯,乱世之中,袁绍能以一郡之力并吞四州,成为汉末最强诸侯,说明其能力非比寻常,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顶尖人物。

如果仅仅拿曹操、刘备、诸葛亮这样的绝代精英与其相比,思维未免狭隘,对历史的思考,更不能站在现在批判过去。

0 阅读:2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