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明治维新过程中,推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的全方位改革。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人种改良”计划,即通过与西方白人通婚,以达到改良自身基因的目的。
那么,这一匪夷所思的“人种改良”计划,结果究竟如何?
“人种改良”计划提出日本的“人种改良”计划,萌芽于明治维新时期。
彼时,刚刚成立的明治政府,开始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全方位的改革,试图壮大自身、摆脱被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命运。
但与别国谋求变革不同的是,日本人认为,想获得与欧美平等的地位,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政治、军事、经济,人体素质方面的提升同样至关重要。
明治时期的日本人,普遍认为自身的“五尺瘦身”,无法与欧美人的“六尺伟躯”相媲美,觉得自身在智识、体格等方面都比西方白人劣等,甚至也不如中国人和朝鲜人。
正如日本文明开化巨匠福泽谕吉所言:“在各类人种中,欧洲白色人种最为聪明能干,具备创造高度文明的智慧,此人种最佳。黄色亚洲人吃苦耐劳,但才智有限。”
在西方全球扩张加速的压力下,日本人自身的人种危机感不断加重,认为“黄、黑、铜、马来诸人种如不图强,他日必将悉数灭亡。”
作为一个极具危机感和自卑倾向的民族,日本人一旦发现自己落后,必然竭力追赶。
为克服身体劣势,国民身体素质问题在日本得到空前重视。
明治政府明确表示:“为使我国屹立于世界舞台,必须谋求军事、经济工业的发达,其中最为必要的是全体国民身体健全强壮。”
于是,“人种改良”思想与多种实践应运而生。1879年,日本政治家森有礼在东京发表演讲,大谈对国民身体能力的开发与教育。
1886年,教育家加藤弘之著作《日本人种改良之弁》一书,强烈主张推行“人种改良”。
此后,“人种改良论”在日本盛行开来,几乎成为指导日本发展的战略方针大计。在种种理论学说中,尤以实业家高桥义雄的主张影响力最大。
高桥义雄深受“脱亚入欧论”影响,对西方文明极为推崇。
1884年,高桥义雄推出《人种改良论》一书,对日本民族风俗、体育、生计、杂婚、遗传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论述。
其中,杂婚观点是整本书的重点论述章节。在高桥义雄看来,“优胜劣汰”是整个自然界的规律,人类社会也逃不出这一定律。
因此他强调:“吾等既已处于生存竞争的实验场,有关我们身体是否优劣的实验,将关乎到子孙后代能否免于被残害淘汰。”
高桥义雄承认日本人与欧美白人存在人种、生活方式、饮食、体育等方面的差距。
他将蒸汽、通信等近代工业文明的实现与否,当做衡量一个种族优劣的标准。
“现在西洋人已经携带文明利器东至,压迫亚洲各民族。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已不可避免,日本民族难以置身事外。
尤其是日本国内交通便利,与西洋人直接接触机会越来越多,日本人与外国人杂居情况会越来越多,通婚之事在所难免,人种改良问题也必然被提上日程。”
高桥义雄强调,日本自与西方来往开始,所得到的知识、技术、风俗,没有一样不是采自西方文明。
如果此时还固守原来的习惯,自然法则将很快把日本人淘汰,子孙后代命运无从谈起!基于此,高桥义雄提出了一系列“人种改良”方案。
如何“人种改良”?在高桥义雄看来,“人种改良”无非“自然淘汰”或“人为淘汰”两种方式。前者主要是指,自然状态下动植物受外在状况影响,而逐渐发生变迁进化。
后者则是通过人为的方式施加影响,推动淘汰情况的出现,或迫使动植物发生变化。
比如,古希腊斯巴达人,就曾采取人工方法淘汰不健康的婴儿,以保证种族的强大和延续。
基于此,高桥义雄认为可以通过男女选择最佳伴侣的方式,改良后代基因。而最佳伴侣的来源,自然就是日本人“自愧不如”的西方白人。
高桥义雄大力提倡与西方人通婚。
他主张日本民众应通过与西方白人的“杂婚”,提高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这是其“人种改良”的核心理念。
在《人种改良论》一书中,高桥义雄使用大量篇幅、列举大量事实案例,用实证的方法来比较日本人与西方白人的差异,并得出西洋人种在身长、体重、脑容量等方面的优越性。
即西洋人普遍比日本人高大四寸,日本男性的身高仅相当于西洋女性的身高。体重方面和脑颅大小,日本人也比西洋人小不少。
高桥义雄得出结论:日本人不仅在内在的智慧、适应能力方面较为落后,在身高、外形、体质上也大大逊色西方人。
因此他反复强调,“人为淘汰”原理适用于男女婚配,主张与西方人杂婚。在高桥义雄的理论中,杂婚夫妇孕育出的婴儿比父母双方都更加优秀。
他还通过例证宣称:“西方人种基因优秀的原因,就是因为西洋各国自古交通便利,各种族人民相互杂居,每个国家多少都有一些其他民族的血脉。”
“杂婚的结果可能会利害相伴,但可以肯定的是,劣等人种与优等人种的杂婚,于前者而言无疑更加有利。”
在他看来,日本过去一直偏居东方一隅,与别国向来缺少交际。虽然时不时会有中国人、朝鲜人来到日本,与日本人种杂婚。
可本质上日本人、中国人、朝鲜人为同一人种,无论内外均无太大区别,因此对日本的“人种改良”效果不大。
但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文明的扩张,东西方交流势必愈发频繁,日本人也将获得更多与西洋各国交往的契机,与西洋人的通婚也会越来越多,完全具备与西方白人大规模杂婚的条件。
所以高桥义雄提出:“为了改善后代的基因,不妨多与洋人结婚。”这是高桥义雄、乃至整个日本“人种改良”的主要主张。
除此之外,生活品质的提升、生活习惯的改变,也被认为是人种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桥义雄主张,日本人应调整饮食习惯、重视身体锻炼。
在他的倡议下,日本人改变了饮食结构,开始提高摄入肉食,推动以肉食为主体的西洋饮食体系。
与此同时,政府将国民的身体纳入国家管理和改善的对象,展开了一系列卫生运动、体育推广运动,比如出版健康书籍、加强疾病预防、提高青年群体的体育锻炼时间。
那么,日本人一系列大费周章之举过后,收获了怎样的“人种改良”结果呢?
“人种改良”结果如何?从结果来看,日本人的“人种改良”计划,可谓是“一成一败”。失败之处在于,通过杂婚来改变日本后代基因的做法,没能成功。
大规模与西洋人通婚,本就存在诸多限制,比如西方人口能否大批流入日本?日本民众能否接受跨种族通婚?相关移民、跨国婚姻政策是否健全合理?
以上种种,任何一条不满足都会严重影响杂婚计划。
更重要的是,明治维新过后的日本国力迅速增强,至20世纪初期已成为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的强国。
国力强盛的日本,逐渐摒弃了原本的“自卑、羞耻”思想,“日本人种劣论”“人种改良论”渐渐沉寂,取而代之的是甚嚣尘上的“日本人种优秀论”。
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自信心极度膨胀的日本人,走上了一条与西方列强同流合污的侵略道路。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人自然不会与西洋人通婚。
但日本政府为“改良人种”付出的努力并未全部白费,尤其是在卫生、体育领域的改革,直接奠定了日本近现代学校体育、国家卫生安全制度的基础。
这是日本“人种改良”计划的成功之处。
在卫生保健制度方面。
1888年,明治政府命令全国各大学校,每年4月对学生展开“活力调查”,这是日本卫生体检制度的开端。
1896年,日本文部省设立学校卫生顾问,着手制定和落实卫生制度。次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校清洁法》,首次从制度上对学校卫生做出具体要求。
1898年,学校对学生的体检频率提升到每年两次,项目包括身高体重、五官、内脏等11个项目。
明治时期日本政府对青少年学生卫生的重视,是“人种改良”、强健国民体格的重要措施,此举对于预防疾病、促进学生身体发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体育改革方面。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制》,将欧美体操引入日本学生的日常,规定小学校园就要提供体育训练。
1886年,体育课程成为各级学校普遍实施的必修科目,兵式体操也在这一时期被引入校园,与普通体操一起,成为日本体育课程的两大核心。
同时,兵式行军活动开始在日本社会流行,这是一项将学生按军队行军模式组织起来进行校外远足,以磨砺其身心的户外体育活动。
此后,欧美的舞蹈、瑞典体操、剑道、弓术、球类等各项运动,也被先后引入日本各大校园。
除了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运动,日本各地运动俱乐部、学生群体也自发开展了一系列体育活动与竞赛,诸如游泳、滑冰、登山等等。
明治时期,日本的近代学校体育制度迅速成型,在体系与内容上不断完善,甚至成为中国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晚清时期中国《葵卯学制》中的体育项目设计、兵操式样、体育课程,均出自对明治日本的效仿。
从结果来看,明治政府出于“人种改良”而出台的种种体育改革、卫生制度,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据统计,日本1900年至1955年间,7-24岁人口群体的体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55年时间里,除去少数年份存在天灾人祸、饥荒、战争等问题外,其余时间7-24岁日本人口的身高、体重等体格指标,均出现直线上升趋势。
这与日本主动调整饮食结构、重视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另外,明治时期的学校体育活动,也成为日本“文明开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其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青少年群体的体育、军事教育,日本国民体质有了极大改善,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兵源素质也被大大提高。
这或许是日本“人种改良”最大的收获。
结语日本的“人种改良”计划,是源于对自身民族的自卑、羞耻。
在西方大举扩张、日本刚刚结束封建幕府统治的背景下,向来缺乏安全感的日本人,理所应当的将这一切归咎于“种族劣等”。
而等到自身国力强盛之后,日本人立刻一改此前的卑微,露出侵略者的獠牙,将此前遭受的侵略和屈辱,转嫁到其他国家身上。
日本人的前后转变,将其病态、脆弱的民族心理,彰显的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
[1] 刘春燕,谭华,季浏.明治日本的“人种改良”与学校体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03):24-29.
[2] 焦润明,焦婕.高桥义雄与严复的“人种改良”论比较[J].日本研究,2011(04):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