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中朝关系史、中外史学比较研究。
✦✦
文章来源
《文史天地》2024年第4期,第1页。
近20余年来,中国史学界兴起了从东亚视野研究历史的取向,值得关注。
首先,诚如日本学者西嶋定生所言,汉字、儒教、佛教与律令制度,构成了古代东亚世界的“四大支柱”,决定着东亚三国(中国、日本、韩国)间共同的文化特质,成为认识古代东亚世界的基本底色。西方大学中的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涵盖东亚诸国文史哲学科,系东亚视野下的学科教育与学术研究。“亚洲别离论”“亚洲连带感”等观念,长期成为日本思想史界争论的话题;从亚洲出发、“作为方法的中国”等视角,成为日本史研究的重要取向。白永瑞“思想东亚”等视角的提出,也是这种研究在韩国的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提出“从周边看中国”、“异域之眼”看中国,既有外部世界的影响,也是中国历史学界的自觉。东亚三国相似的历史文化传统,为东亚视野下开展历史研究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其次,东亚汉籍提供了资料上的可能性。汉字数千年前成为古代东亚各国的书写文字,留下了数量庞大的汉籍。这些文献近年来大批影印,给中国学术界带来巨大冲击。进入21世纪后,这些影印文献源源不断传入中国,成为颇受关注的新资料;互联网的推广,使用域外汉籍更为便利,为东亚视野下的历史研究提供了资料基础。
再次,东亚视野下的历史研究,具有多方面学术意义,跨学科意义最值得关注。2011年,历史学科一分为三,中国史与世界史各自独立为一级学科,世界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史学科也利于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间的疏离感,却有拉大趋势。打破学科分野,将中日韩三国史放在东亚史视野中考察,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思路。
周边各国的汉文史料,丰富了历史细节。以中国史为例,以往多以中国史料为中心,取得了不小成就,但依然有局限性,域外汉籍可弥补其缺陷。即如《燕行录》记录朝鲜使臣见闻以及他们与明清官员交往的场景,呈现了中国史料中不曾有过的许多“历史现场”,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细节。而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域外文献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系进一步深化历史认识的重要史料。
东亚视野下的历史研究,采用区域史和全球史的视野,有利于解决历史认识问题的争端。东亚民族主义盛行,民族史观虽有必要,但极端的民族史观,故意歪曲历史的现象屡见不鲜。即如韩国对高句丽史认识的偏颇、日本军国主义对侵略战争的否认等,都导致过严重后果。面对历史认识分歧,达成历史共识、抛弃狭隘的国别史认识、采用东亚视野下的研究,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总之,东亚视野下的历史研究,虽无法取代国别史,但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可以弥补国别史研究的局限,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推动历史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