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生性猜忌,为何毕谌、魏种、昌豨三人都背叛了他却没有被杀?

众推风云榜 2022-04-27 00:39:32

三国的三巨头中,曹操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不仅因为其文武雄才,更因为其独特的性情。在《三国志·崔琰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就是说曹操生性忌妒刻薄,凡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人,哪怕是他的老朋友都会因对其有所不恭而被诛杀。

历史上的曹操确实是个复杂的人,他既宽容又报复心强,既温情又狠毒,是一个矛盾且具有多面性的人物。如此一个人,却有三个曾经背叛过他的人物逃过了他的诛杀,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曹操饶恕了他们?

这三个逃过他诛杀的人分别是毕谌、魏种和昌豨。

毕谌

192年,曹操时任东郡太守。当年,青州黄巾军带着家属大批进入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的劝说,执意出击迎敌,结果兵败而亡,东平被攻陷。一州之主死亡,无人领导,于是,时任郡功曹的毕谌,和济北相鲍信、州吏万潜等人一同到东郡迎接了曹操担任兖州牧,后来与曹操在寿张县攻击黄巾军,险战得胜,受降黄巾士兵三十余万人,人口百万余,并收编为“青州军”。毕谌因功被曹操任命为别驾从事。

毕谌从郡功曹升为别驾从事,相当于是从市委秘书长直接晋升为省委秘书长。当年袁绍为冀州牧,沮授就是他的别驾从事。可见毕谌的才学名望出众,也说明了曹操对他的重视程度。

194年,趁曹操征讨徐州之际,张邈发动叛乱,第一时间就劫走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和儿女,以此威胁毕谌。曹操知道情形后便想主动辞退毕谌,对他说:“你的老母亲和家人在叛贼那里,你也可以离开我了。”毕谌向曹操接连叩头,表示决不因此而怀有二心,曹操于是十分赞赏他的行为和忠心,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谁知道毕谌离开曹操之后,就屁颠屁颠地跑到张邈那里,归附了张邈。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活捉时,众人都为他担心,曹操却说:“凡是孝敬父母的人,难道不也是忠君之人吗?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人。”于是封毕谌为鲁国国相。没几年,毕谌官至典农校尉,主屯田,俸禄二千石,职权略同于太守(国相)。

小结:

以毕谌的本人来说,他和徐庶一样都是至孝之人,都能为了老母、家人放弃高官厚禄,值得尊敬。但是他千不该万不该成为两面人物,一面对曹操磕头效忠,一面离开曹操投奔张邈。

曹操当年刚刚把吕布赶出兖州,正值用人之际,需要尽快平定以及维护自己的根据地,念其孝心,饶恕了毕谌,任他为鲁国国相。

鲁国位于徐州管辖范围,和兖州交界,当时应属曹操实际控制。吕布从兖州逃到徐州投奔刘备,就驻扎在小沛。毕谌这个鲁国国相职位,通俗讲就是鲁国太守一职,也不是什么好官职,所辖鲁国地处吕布和曹操之间,随时成为战场。

后来毕谌就任典农校尉,主屯田,相比鲁国国相一职,虽然级别上差不多,但明升暗降。可见曹操虽然饶了他一命,但是心中还是怀有恨意的。毕谌有一身才华,但经过背叛一事已不再被重用。

魏种

194年,张邈趁着曹操征讨徐州,发动叛乱。当初,曹操看中魏种的才能及人品,举荐其为孝廉,在兖州叛乱之时,曹操笃定说:“只有魏种将不会反叛我。”

谁知魏种没有如曹操所愿,真叛逃了,曹操愤怒地说:“只要你魏种南逃不到越地,北逃不到胡地,我一定不会饶恕你!”后来魏种逃至河北射犬(今河南焦作沁阳市)。

199年,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张杨旧部眭固,占据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曹军攻破射犬时,魏种被生擒。曹操盯着被俘的魏种说:“我只是看中你的才能啊!”于是解开捆绑他的绳索,仍然重用他,在准备与袁绍决战之时,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负责黄河以北政务。

后来的魏种在史记中消失了踪迹。

小结:

河内郡,位于黄河以北,其位于曹操和袁绍之间的缓冲地带,原来的太守张扬与曹操不和而依附了袁绍。所以河内太守一职就比较尴尬,一方面要维护曹操刚刚占领的地区,另一方面又要防备袁绍的进攻。和毕谌的情况类似。虽然我不杀你,但你要好好干活,还给你重活,干不好我找个理由就死啦死啦你。

昌豨

昌豨,起初为泰山贼寇,后来跟随吕布。吕布兵败被杀后,昌豨投降了曹操,被任命为东海郡太守。

200年,刘备借机离开曹操,杀死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下邳、小沛,重领徐州。东海昌豨反叛曹操,和其他诸郡县一同投降刘备,刘备瞬间有了数万兵马,北连袁绍以抗击曹操。曹操与袁绍决战在即,不容有失,亲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昌豨归降,继续担任东海太守。

201年,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后,昌豨再一次反叛。曹操令大将张辽与夏侯渊出兵讨伐,包围昌豨于东海郡。张辽乃遣使者诱其归降,果降。曹操即令昌豨还东海郡。

206年,冀州平定,昌豨又一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讨。昌豨与于禁乃旧识,遂诣于禁请降。诸将都认为昌豨已经投降,应当送与曹操处置。于禁说:“你们不知道曹公命令么,围攻后降者不赦免。奉法行令,是事上之节。昌豨虽然是旧友,我又怎么能因此而失去原则呢!”于禁便亲自与昌豨诀别,流泪斩杀了他。

曹操感慨说:“昌豨不到我这儿投降,而去找于禁,这不是命中注定要死了吗?”

小结:

昌豨四次投降曹操,三次反叛,比吕布还吕布,曹操竟然都不想杀他,这对于我们理解的曹操来说,说不通,这是为何呢?

东海郡,位于徐州刺史部管辖,当年曹操借杀父之名征讨徐州陶谦,在徐州大肆屠杀平民百姓,杀了徐州百姓共计数十万人,甚至连鸡犬也不剩下,连徐州的泗水因为尸体堆积的太多,都流不动了。从此徐州几乎是鲜有人迹。可以说,曹操屠杀徐州十分彻底,徐州百姓几乎悉数遭到屠戮,对曹操恨之入骨。

后来曹操征讨吕布,重新占领徐州,当年的泰山贼寇臧霸、孙观、吴敦、孙康、昌豨等人投降,曹操都安排他们在徐州以及附近的青州任职。曹操以臧霸为琅邪相,割青、徐二州委任于臧霸。名义上徐州、青州属于曹操领地,但是实际的治理归臧霸以及其他泰山贼寇们管理。这也是曹操的聪明之处,但也是无奈之举。后来曹操病逝,青州军想造反也是受到了青州、徐州割据势力的影响。

所以,由于历史原因,面对昌豨的两次反叛,曹操不杀之。在第三次反叛时,曹操派出治军严谨的于禁征讨,尽管昌豨投降,还是被于禁以军法处置。曹操也借机说了一句:“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这不过是曹操演的一出戏而已,后来对于禁的做法大为赞赏,其实早想杀之,可是顾忌太多。

本文资料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欢迎来 众推风云榜 畅聊风云变幻,共推精彩见闻~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