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石教授曾经明确指出,大熊猫并非为了在动物园里取悦人类而存在。它们应该在野外生活,经历风雨,追求爱情,生老病死。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
我们的故事从潘教授和他的团队在佛坪到长青林业区开始。在长青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经过几年的观察和研究,得出结论:只要不超过40%的森林砍伐量,反而有利于竹子的生长。在一定范围内,人与大熊猫是可以和谐共存的。然而,故事的主角,大熊猫“娇娇”,在1989年3月21日,被潘教授一行人首次在水洞沟观察到她的求偶行为。潘教授用麻醉枪为“娇娇”戴上了颈圈,
这开始了他们长达九年的奇妙缘分。令人痛心的是,由于对人类的警惕,“娇娇”一旦发现有人靠近,就会进行追赶。在一次远距离觅食的时候,“娇娇”被观察到带着一个未来的“秦岭小霸王”,我们暂且称他为“虎子”。
由于“娇娇”对人类的躲避,带着幼崽的她还要防止科研人员的靠近。聪慧的“娇娇”总是带着科研人员绕圈,以躲避可能的危险。在经历了11天的躲避战后,吕植教授才找到了“虎子”被藏起来的地点,并赶紧记录后逃离。
潘教授常常提及:“它们是熊啊!我们肯定会怕啊。”就是在这样的敬畏和尊重中,他们与大熊猫的关系逐渐深化。出生50天的“虎子”才慢慢睁开双眼,而“娇娇”已经带着他四处觅食熟悉环境了。为了更好的拍摄它们母子,潘教授爬上长满苔藓的岩石上,不慎滑落,一个竹片从他的食指缝插了过去。尽管条件艰苦,但“虎子”的照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拍摄的。
半岁的“虎子”活泼好动,已经可以和妈妈“娇娇”行走于山野。在“虎子”两岁时,“娇娇”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开始了对“虎子”的驱逐,之后“虎子”只能过上独居生活。到了交配季节,“娇娇”却充当了妈妈的“护花使者”,依次侦查那几只雄性熊猫追求者,最后一只名叫“大白”的雄性大熊猫获得了交配权。
曾经有一种说法,雌性熊猫不会带孩子,会压死幼崽。然而,在“希望”出生的时候,科研人员发现大熊猫“娇娇”一连26天不吃不喝呵护喂养着“希望”,坐在曾经生“虎子”的洞穴里呈保护姿势几乎没有动过。
思家心切的“虎子”时不时的去“娇娇”的洞穴探望,而“娇娇”连门都不让进。虽然于心不忍,但是此时的她要全身心的照顾二胎“希望”,只能对“虎子”进行呵斥驱逐。随着“希望”的长大,“娇娇”也如当初对“虎子”那样进行疏远。这个时候科研人员发现野外大熊猫其实和圈养大熊猫没有区别,野外大熊猫仅靠妈妈的奶一样长的很好。
又是到了一年的繁殖季,“娇娇”没有对“希望”像对“虎子”那样过于的拒绝,但是也让她独自去生活。“娇娇”发情时她也在身边,学着妈妈的模样在树桩做标记,科研人员还发现“虎子”的地盘与“娇娇”的有三分之二重合,这就意味着“虎子”承担起了保家护院的重任。到了第三只“小三儿”的出生,“娇娇”此时被称为“英雄母亲”,“希望”回来探望却没有像对待“虎子”那样驱逐,而是一副依依惜别的模样,因为雌性熊猫到了一定的时间得远行,为了避免近亲繁殖的发生。在“小三儿”四个月大的时候,“娇娇”因人类的大量砍伐导致找新家需要翻越几个山头,离开48小时才寻到新的洞穴,期间毫无准备的潘文石教授一行人心急如焚的等待着,也忍饿挨冻的度过了漫长的48小时。大熊猫“小三儿”是他们相处最和谐的一只熊猫。
娇娇在潘文石教授一行人的保护下秋天迎来了她第四个孩子“小四儿”,好多大熊猫因为在人类的大量砍伐下失去了自己的家园,连“虎子”都得疲惫不堪的四处觅食。
因为在90年代初,木材市场的开发,人类为了挣钱无视《国家森林法》,不停的砍伐树木导致熊猫的栖息地一片片丧失,潘教授等人多次向相关部门反应得到的结果均是没办法解决。到1994年人类的砍伐力度加大,潘教授为了保护秦岭大熊猫的最后一片家园,上书中表达了希望停止采伐的心愿,没想到一个月不到就得到了中央的亲自批准。
在1996年,长青林业区正式改名为长青自然保护区,标志着森林覆盖下的所有动植物都得到了一个自由安宁的家园,潘教授一行人觉得该是自己离开的时候了,1998年,科研人员正式撤离了长青自然保护区,结束了他们长达13年对的秦岭野外的科学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就是保护它的栖息地,保护了栖息地就是保护了整个生态系统。
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熊猫娇娇在野外生活期间,不仅需要面对各种生存挑战,还要应对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人类的活动不仅破坏了大熊猫的栖息地,也给它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大熊猫的保护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和生态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倡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大熊猫的保护事业中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和保护意义。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为大熊猫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