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了个张:宝玉的“三劫”猜想

腾高至心 2024-10-11 04:52:38

宝玉的“三劫”猜想

文/慌了个张

日前,读了石问之先生著《见微知著红楼梦文本探》的开篇之作《<红楼梦>宝、黛、钗故事结局的另一种可能——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吗?》,深受教益。

《红楼梦》的版本、文本的问题太过专业,非我这样业余爱好者所敢涉足的领域。但石先生提到的八十回后宝黛钗故事是我所感兴趣的,有几点感触略表如下:

关于第一回中,跛足道人离别时曾对癞头和尚说的“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这里的“三劫”,甲戌本《石头记》有一条眉批讲:“佛以世为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石先生对此存而不论,另提一说,猜测“三劫”也可能是实指“贾宝玉未来将要经历的三场大的人生劫难。”跟《西游记》中唐僧一路向西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一样,《红楼梦》中宝玉也要历经“三劫”才能完成最后的修行(觉悟)。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劫难的理解未尝不可。

不过,甲戌本那条眉批的说法也不容忽视。“三劫”或许正是九十年的光阴。这九十年自然不是指宝玉活到九十岁,而是那一干风流冤家从投胎入世到齐聚北邙山(诚如《嘲顽石幻相》诗曰:“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的一段历程。就拿金陵十二钗正册人物来看,年龄最大的李纨最早投胎入世,到最后一人辞世,这个时间跨度是“三劫”。且听那僧道的对话——那僧笑道:“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趁此你我何不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所以,“三劫”对的自然不是宝玉一人,而是那一干风流冤家/孽鬼。僧道下世度脱几个,不是一个。

关于贾宝玉将要经历的“三劫”与“通灵玉”的三个奇特功能或许正是对应关系,一劫一解。这一点,我之前看周汝昌先生的书就注意到了,石先生也有此意,可见他们是英雄所见略同。在《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上)》第二十五回的“回后评”,周先生指出,“按通灵宝玉背面镌字三行,一曰除邪祟,二曰疗冤疾,三曰知祸福。其第一条除邪祟,已应于本回。其第二条疗冤疾,我谓当应于晴雯屈死以后,宝玉病重垂危。至于第三条知祸福,当以接近全书收尾,此乃雪芹在章法布局上早已预定之三大变故。”周先生此言,与石先生猜测的八十回后宝黛钗故事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是,第二条疗冤疾应于什么,石先生的看法与周先生等人“有较大的不同”。石先生指出,宝玉经历的第二劫,“应该就是婚姻爱情不自由的悲剧。”他还说,“在第五十七回中,已经预演过一次,贾宝玉仅仅是听说林黛玉要回老家去,就急得神志失常了。大家想想,若是黛玉死了,他又会是怎样的情形?这一定又是个无法面对的生死劫。这一劫,想必还是得靠‘通灵玉’之‘疗冤疾’这一奇异功能方能化解。”我倾向于认可石先生的分析方向,但是也有一点不同。经查,‌“冤疾”的意思是不满和憎恨。难怪周先生要往晴雯屈死上联想呢,那件事宝玉的情绪就是不满和憎恨,但那不过是黛玉之死的预演罢了,还远没有达到用通灵宝玉去疗冤疾的程度。所以,应该应在黛玉之死上。不过,石先生把“冤疾”与“冤孽”“冤家”等量齐观,只是换个口吻的说法,这个理解上又是不确的,而且情绪上也不对。那样的话,黛玉泪尽而逝,宝玉是悲痛,而不是不满和憎恨。王夫人逐晴雯时,宝玉眼睁睁没奈何,只有心理上和情绪上的反应。后来,宝玉外出避祸,二玉分离,天各一方,彼此牵肠挂肚,终日以泪洗面。失掉宝玉的庇护,黛玉还遭到“风刀霜剑严相逼”,贾府诸人没有尽到保护黛玉的责任,甚至还有加害的嫌疑。等到宝玉回来,黛玉已逝,探听到其中的隐秘,宝玉除了悲痛外,更是“不满和憎恨”,被这种强烈的不忿情绪所击倒,这时候就该通灵宝玉二度出场疗冤疾了。这也为以后宝玉悬崖撒手、弃家为僧做了铺垫。

石先生的文章看到最后,居然没有谈到第三条知祸福,周先生也卖了关子,我猜测是应在贾府获罪被抄家的时候。百度上也有,比如文化领域爱好者“小鱼看点”就提到,“宝玉的第三劫,应是贾府被抄家,人亡鸟散,宝玉身陷囹圄。”他还猜测,“宝钗恐怕也在这次被抄家的时候被抓去做了奴隶。后来,宝玉应是得到板儿的救助,最后与湘云生活过一段时间。再后来,湘云也死了,宝玉出家。这就对应的是宝玉知祸福,从而悟空出家。”

菂官早逝,影射黛玉之死,而藕官与补的蕊官继续演“夫妻”,影射宝玉在黛玉逝后娶了宝钗。宝玉不忘黛玉,二宝夫妻聊家常还提及黛玉,这是很感人的一幕。然而,很快更大的灾祸降临,贾府获罪被抄,宝玉在劫难逃。如果第一劫是生命健康受威胁,第二劫是爱情婚姻不自由,这第三劫是政治命运无奈何。顽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宝玉作为家族唯一有希望的继承人,在家族危难之际,束手无策,没有半点用处,他会作何感想?想必内心一定悲痛、内疚、怨恨到极点,就会犯那痴病,这时候或许又是通灵宝玉显灵,让他知祸福,才会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获得解脱。这正是物极必反,愚顽到头是觉悟,不然怎会悬崖撒手,弃家为僧?

至于通灵宝玉会不会丢失,石先生认为“石头是整个故事的虚拟作者”,曹雪芹有“石头记事”的通盘设计,所以石头失踪是不合逻辑的。但脂批有凤姐扫雪拾玉、甄宝玉送玉等八十回后故事情节的披露,这玉说的是不是通灵宝玉,不得而知。再说通灵宝玉也不应该过于死板,非得全程跟踪记录,就不能通灵关照、跳跃记录吗?既然是神话,说的又是神仙,那自然就比凡人更有灵活性、自由度和神秘感了。依我看,通灵宝玉在贾宝玉身上是直接记录,不在宝玉身上是反照记录(变换时空的补记或转述),这样才是大手笔、大格局,写出来的东西才不板,更耐看、更有味。

0 阅读:0

腾高至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