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无常,心安即归处

江茶诗 2024-09-21 18:48:40

人生路漫漫,你我皆过客。

我曾看过春花秋月,赏过夏风冬雪。也曾一个人穿过漆黑的夜,走过泥泞的街,渡过湍急的河流。

我曾像一枝摇摆的浮萍,随风摇曳,四处飘荡。也曾渴望能遇一人,将我妥帖安放:免我惊扰,免我流离,免我无枝可栖。

我笑,仿佛全世界都在笑。我哭,全世界便只有我一人在哭。

穿过生命幽暗的岁月,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我们都是彼此生活的旁观者,他有他的前程,你有你的方向。

一个人,终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经历自己该经历的喜悦和苦痛,承受自己该承受的委屈和压力,才能无惧艰难,好好地生活。

三毛曾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经过生活的洗礼,才慢慢懂得:心安,即归处。

看淡得失,一切随缘

历史上,苏轼的好友王巩,因为受到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受贬时,他的歌妓寓娘毅然随行到岭南。

几年后,王巩北归,苏轼请他喝酒,谈及广南风土,寓娘答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诗《定风波》一首: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有时,我们总是得失心太重,得不到的总是心怀惦念,已失去的总是念念不忘,该放下的又万般不舍。如此种种,患得患失,心绪不宁。

得失,不过是人生之常态。人是要有追求的,但如果得失心太重,患得患失,心不快乐,到哪里都不会快乐。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开花时,尽情赏花,只言珍惜,不说别离。种树时,认认真真,结果随缘,得失尽然。

看淡得失,一切随缘。随缘自在,心安然。

活在当下,简单知足

活在当下,不为昨天的失意而懊悔,不为今天的失落而烦恼, 不为明天的得失而忧愁。淡泊名利, 知足常乐,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百味人生,总有残缺的存在。知足常乐,才能自在心安。珍惜自己所有,不攀比,不嫉妒,安稳过自己的生活。

因为知足,刘禹锡即使深处陋室,依然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意,依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曾国藩说: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一个人懂得知足常乐,便会觉得天地宽阔而自身渺小;一个人贪得无厌,便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甚至在他眼里宇宙都很狭隘和渺小。

知足,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学会适当的放松自己,不贪婪,不奢求。

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心安,即归处。

宠辱不惊,安之若素

明代的《小窗幽记》中的这样一副对联: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为人处世,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名利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季羡林一生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始终以一颗平常而豁达的心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事情。

季羡林出身贫苦,历经磨难,“二战”前后滞留德国达10年之久,饱尝思乡之苦。回国后,他与家人长期分居,独自一人在北京从事学术研究。

“文革”期间,季羡林遭到打击,但他仍能泰然处之,并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坚持做自己的学问。他说:“活下来,也许还是有点好处的。我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恰恰出现在这个期间。”

由于在学术上的杰出成就和重大贡献,季羡林赢得了很多名誉和头衔,但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授。2002年10月,季羡林在住院期间专门写文章提出请辞“三顶桂冠”。

他一向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平凡人,对困境、逆境、名誉、地位,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来看待。

丰子恺有句话:不宠无惊过一生。面对生活,面对变故,面对荣辱,多一点平常心,不恐不惊。

宠辱不惊,安之若素。唯有心安,才能在这浩大的世界里,让渺小的自己找到归处。

人生本无常,心安即归处

不要让心太在意得失,放下得失,顺其自然。因为有得有失,有舍有得,都是生命的常态。

不要让心想得太多,简单一点,知足一点。因为活在当下,心无挂碍,才能活得快乐。

不要让心惊恐担忧,放下执念,不惊不扰。因为是你的逃不掉,不是你的勉强不来。

活在这纷扰的世间,总要为漂泊的心,找到一个归处。看淡得失,知足常乐,宠辱不惊,在心里修篱种菊,悠然见南山。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世外桃源,不在任何地理位置,只在心安处。

心若安,便有归处。

作者:茶诗花,安静的写作者,文字里的修行者。安般兰若签约作者,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多篇文章被《人民日报》《新华社》《洞见》《十点读书》等千万级大号转载。已出版美文集《在最深的红尘里相逢》《光阴如禅》。新书《零基础学写作》全网热销中。公众号:茶诗花

0 阅读:23

江茶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