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十常侍是汉灵帝时扰乱朝政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位宦官的统称,源于他们都曾担任中常侍。虽然十常侍有十二人,不过后世习惯于称他们为“十常侍”。而十常侍除夏恽早死外,其余十一人全都在中平六年(189年)被大将军何进的部下袁绍、袁术等人杀死。
一,宦官专权
东汉中后期,也就是从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早逝,幼子汉和帝即位开始,东汉的皇帝不是幼年即位,就是英年早逝,这就给了皇帝母亲皇太后以临朝称制的机会。而太后毕竟是女子,在大臣中没有多少影响力,所以只能依靠娘家的父兄来辅佐朝政,这就给了外戚专权以可乘之机。少年皇帝长大后自然不满外戚专权,必定想方设法要从外戚手中夺回大权。可皇帝自小生活在宫中,与大臣们并不亲近,所能信任和依靠的只有自小陪他长大的宦官。因此皇帝就利用宦官打压外戚来夺回大权,可这却给了宦官以专权之机。
建宁元年(168年),年仅11岁的汉灵帝在皇太后窦妙和大将军窦武的扶持下登上帝位。随后窦武和太傅陈蕃等士人图谋诛杀宦官,希望结束数十年来宦官乱政的局面。然而事机不密,宦官曹节等人提前下手,除掉了窦武、陈蕃,还囚禁了窦太后。二,张让、赵忠
汉灵帝靠着宦官铲除窦氏外戚而得以掌握大权,自然忘恩负义地忘了窦家的拥立之功,加之他又要靠着宦官来制衡士族,所以导致宦官继续专权。而宦官大都不像士族那样有理想和报负,只知道聚敛财富以谋求私利,还打压同他们敌对的士族,使得东汉朝政愈加混乱和腐败。帝本侯家,宿贫,每叹桓帝不能作家居,故聚为私臧,复寄小黄门常侍钱各数千万。常云:“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后汉书·宦者列传)
张让和赵忠在汉灵帝时升任中常侍,还获封列侯,成为宦官中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不知二人有什么本事,竟然十分讨皇帝喜欢,甚至让汉灵帝说出了“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的话。众所周知在皇权时代,皇帝是天下至高无上的存在,而宦官只是皇帝的家奴,只有依靠皇帝才能享受富贵。而张让和赵忠不过是两个宦官,也没立下什么大功,而汉灵帝竟然对二人如此崇敬,可谓是荒唐至极。
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人则与张让、赵忠同为受汉灵帝信任的宦官,并称十常侍。而十常侍纵容亲族子弟胡作非为,鱼肉百姓,使得民怨四起而引发黄巾之乱,导致东汉皇朝最终走向覆灭。三,诛杀十常侍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逝,子后少帝刘辩即位。由于刘辩年幼,所以大权控制在其母何太后和舅舅大将军何进手中。而何进素来亲近士人,便听从部下袁绍的建议,准备一举铲除宦官集团。不过何太后与宦官素来亲近,所以十常侍便在她面前苦苦哀求。而何太后正是靠着宦官的帮助才得以入宫并成为皇后,便听从宦官的恳求,极力反对哥哥何进尽杀宦官之事,只要求除掉作恶的宦官就行,导致何进迟迟未能如愿。
让、忠等因进入省,遂共杀进。而绍勒兵斩忠,捕宦官无少长悉斩之。让等数十人劫质天子走河上。追急,让等悲哭辞曰:“臣等殄灭,天下乱矣。惟陛下自爱!”皆投河而死。(后汉书·宦者列传)
张让和赵忠等十常侍见何进亲近士人,早晚要除掉整个宦官集团,便决定予以反击。随后十常侍假借何太后名义将何进骗入宫中杀掉,还任命亲近宦官的樊陵为司隶校尉,许相为河南尹,想借此控制洛阳。袁绍、袁术等何进部下见何进被害,认为这是一举铲除宦官的大好时机,便以替何进报仇的名义攻打皇宫,还矫诏杀掉了樊陵,许相。而张让等人无力抵挡,便劫持皇帝出逃。
袁绍与袁术便趁机将皇宫内的宦官全部杀掉,一举铲除了宦官集团。而张让等人在出逃过程中为追兵赶上,于是投河自杀。因此十常侍中除夏恽早死外,其余十一人全都死于此次政变。
问题出在领导上,遇到皇帝能力强、政治抱负大的,无论宦官还是士人都整不出的大乱子。东汉末期的皇帝普遍继位年龄小、在位时间短或者能力低下,这些因素从根本上导致了政局频繁波动,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衰落,又频繁遇上天灾,于是王朝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