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书香世家,王安石小时候很聪明,很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安石才气越来越高,一落笔便是千古文章,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子。
1042年,王安石去开封参加会试,会试是科举考试的方式之一。王安石不仅考上了进士,还夺得了会试第一名。
王安石进入仕途后,看到了北宋王朝的各种弊端,十分难受。他决定在朝廷上下,实行变法,这个变法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先不说,王安石在朝廷上做出的贡献,先说说这个变法对文坛的影响吧!王安石推动了诗文革新运动,对扫除宋朝初期浮华的诗风起到很大的作用!
王安石的诗歌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当官时期,那时候王安石的诗歌更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底层百姓疾苦。另一个是王安石退出政坛后,多以写景诗,咏物诗为主,主要表现生活的恬淡。
今天,我们来欣赏王安石的3首写景诗,感受一代诗人的艺术魅力。
1、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公元1050年,诗人在浙江鄞(yín)县担任知县已经满期了,准备回江西临川,诗人路过杭州时,登上飞来峰,看到壮丽之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登飞来峰》。
诗人开篇说“飞来山上千寻塔”,很多人对这句都有误解,这里的“飞来山”不是登上山的意思,而是指飞来峰,一个山峰的名字,这座山峰的来历被神话了,传说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浙江的,故名飞来峰。
而这里的“千寻塔”,不是寻了一千遍,而是指很高很高的塔,这里的“寻”与现代的“寻”不同,古代“寻”是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都说“八尺男儿”这里的八尺就是一个男子的高度,也就是说一寻差不多是2米左右。
诗人这里用了“千”来形容“塔”的高度!显然是夸张了,一个塔有2000多米高,连现代科技都无法做到!别说古代,这里诗人用了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来形容这座塔非常高!
我们再来读一遍“飞来山上千寻塔”,就明白这句话的真实意思了,飞来峰上有一座塔,塔非常高,大约有二千多米高!诗人真是夸张啊!让我不禁想到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也是非常夸张!
诗人站在高高的塔上看到了什么景致呢?诗人说“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的“闻说”是听说的意思。很多人没有读懂,以为是听到家鸡的叫声,看到了日出。如果是这么理解,这句就十分平淡了,这句真实含义,并非如此!
这里的“闻说鸡鸣见日升”用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来自《玄云记》,《玄云记》记载“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鸣见日升”这个典故是“先日出,后鸡鸣”,而诗人却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词,果然是不走寻常路。
可见,这句“闻说鸡鸣见日升”气势不凡啊,诗人在高高的塔上,听到了天鸡的叫声,然后看到旭日东升,一片辉煌灿烂之景!
诗人看到如此壮丽之景,有感而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简单。
这里的“不畏”,就是不害怕的意思,气势夺人。诗人不害怕什么呢?诗人不害怕被浮云遮住了视线,这句话要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来理解,诗人推行变法,常有小人挡道,诗人把浮云比作小人,表达自己改革的决心和气势。
其实把“浮云”比作“小人”也并非出自王安石,这是一个典故,最早出自《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目也”就是说邪恶的臣子会遮蔽贤明的臣子,就好像云遮蔽太阳一样,这就是所谓“浮云遮目”。
诗人贵为宰相,推行变法,常有小人挡道,但诗人不畏惧小人,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小人挡道呢?诗人说“只缘身在最高层”。
所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一句先果后因的句子,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这句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梅花【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古代文人都爱写“梅花”,比如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比如李商隐的《忆梅》“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又比如王维的《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梅花的美,真是美得千姿百态,令人陶醉啊!
今天,介绍一首王安石的咏梅诗,一般的诗歌都是原创之作,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大文豪,都是原创诗人,但王安石算不上原创诗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王安石有一部分诗歌喜欢“搬运”,比如这首《梅花》,它不是原创之作,却胜过了原创之作,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来说,就是一首“搬运”诗,不仅搬运了,还比原创诗更出名,意境更绝妙!
这首诗除了标题,其他都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别人的诗句。古代人还给这种创作方法起了一个很有气势的名字,叫“集句诗”,顾名思义就是集合别人的诗句。
这种创作方法来源于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应璩(qú)和西晋文学家傅咸(fù xián)。到了唐代,文人又把这种“搬运方法”叫“四体”。
到了宋朝,这种“搬运方法”才彻底盛行起来,很多诗人喜欢“搬运”前人的诗歌,凑合成自己的诗,这种创作方式,王安石最擅长,这种创作方式的好处就是能“信手捏来,顷刻而就”。
这首《梅花》就是集句诗的代表,虽然“搬运”了唐朝四位诗人的诗句,但是经过王安石的巧妙组合,给予了它新的意境,一点牵强的痕迹都没有,也算是一一首名篇佳作,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诗人开篇说“白玉堂前一树梅”这里的“白玉堂”指神仙住的地方,实际上是指富贵人家的府邸。有一户富贵人家的府邸前种了一棵梅花树。这句诗最早出自唐代诗人蒋维翰的《春女怨》,“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寻常闭,春色因何入得来?”
这户人家的梅花怎么样了呢?诗人接下来说“为谁零落为谁开”诗人说这梅花呀,在富贵人家的庭院里,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却不知道为谁而开放,为谁而凋零。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严惮《惜花》中的一句:“春光搏扔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这孤零零的梅花,在富贵人家花开花落,却不知道为谁,诗人不禁产生了怜惜之情,诗人说“唯有春风最相惜”也只有这院子里的春风,最会怜惜梅花了。这句诗来自唐代诗人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那么,春风与梅花有着什么样的情意呢?诗人说:“一年一度一归来”唯独那春风,会年年归来探望梅花。这句诗出自宋初詹茂光妻的《寄远》:“锦江江上探春回,消尽寒冰落尽梅。争得儿夫似春色,一年一度一归来。”
虽然这是一首“搬运之作”,但不管是在情感上还是意境上,已经远超原诗句,有了自己独特的美!其实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诗人也正经历着人生的巨变,王安石到了晚年,已经不是居庙堂之高的臣子,而是一个人普通老人,他的心境也从为世俗社会操心,转向为自己而活,让自己融入自然之中,享受自然的恬静生活,可以说王安石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诗歌创作也从反映社会现实过度到反映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