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阳明先生的临终遗言。这句话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个人生故事。内心光明的人,他的世界也一片光明,一片生机。
因此王阳明遗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我一生做到了内心光明,这就够了,没有任何遗憾。内心光明的人,能够烛照世界。那么阳明先生的最后憾叹,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又能从中学习到什么呢?我今天尝试按照我的理解做一下解读。
吴志春王阳明的终极憾叹: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阳明先生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者,然而,在中国没有方向的舆论场中,他的身世和清誉却也是大尺度地沉浮,曾经高达浪尖潮头,也被人置于水底泥沙。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王阳明将“心学”概括为四句话,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主张“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倡导“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强调“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宣称“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嘉靖八年,王阳明于跋山涉水的归乡途中病逝,一颗巨星悄然陨落,享年只有57岁。王阳明走了,走得很坦荡,只留下了他的著作和事迹供人瞻仰。青山还像往常一样存在,江水仍然独自流淌,中国最后一个大儒魂归故里,自此成为一种悲怆传说。王阳明临终时留下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千古遗训,成为阳明心学的标志性话语,表明人内心之光,是一种智慧的修炼,一种本真的保持。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王阳明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已经完成了自己少年时的志向,做圣贤。做到了心如明镜,可以将世间万物的规律照射清楚,无愧为千古第一完人。
他的最后遗言深层次意义必须从他的心学核心三句话进行解读。
阳明心学认识论总的有三句话: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1)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2)能克己,方能成己。
3)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坚守内心的光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时,他面临着兵力悬殊、局势危急的困境,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平叛。他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体现了他对于战胜内心私欲和杂念的重视。
王阳明的心学核心包含着诸多深刻的理念。“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强调了内心与真理的直接关联;“能克己,方能成己”指出了自我克制对于个人成长的关键作用;“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则阐明了实践磨炼的重要性。他还说过:“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强调了修养内心品德的重要性。
王阳明的最后遗言,更是对后来者的殷切期望。我们原本光明的心,常被私心杂念所蒙蔽,如同镜子蒙尘。而先生的“此心光明”,便是希望后学者能擦去心灵的尘埃,恢复那原本的光明。
比如,他在龙场悟道时,身处艰苦环境,却能静心思考,最终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真谛。这一经历充分证明了他在困境中坚守内心、追求光明的决心和勇气。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阳明的这句名言也提醒着我们要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对于现代的我们而言,王阳明的终极憾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世界存在着客观规律。其次,要明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行事。而最为关键的是,要掌握真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把事情办好、办实。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王阳明一生的总结。他少年立志做圣贤,最终心如明镜,洞悉世间万物规律,无愧为千古第一完人。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遗憾?王阳明胸怀伟大理想,他渴望用自己的心烛点燃世界的火炬,然而在生命的尽头,能留给世人的,却只有他自守的那片“光明”。
万事万物万理,皆藏于人心。圣人内心光明,可映照万物;普通人的心,则因私欲和妄念而昏暗浑浊。内心光明之人,其世界充满光明与生机。王阳明以其遗言告诉我们:一生做到内心光明,便无憾事。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是阳明先生的遗言,可以说是王阳明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对世人的最后的教诲。
阳明的伟大理想,一定是用他的心烛,点燃世界的火炬,而不是在那小小的角落里,保留一星火种(也就是他说的“此心光明”)。可是,在他弥留之际,留以示人的,仍然只是他自守的一片“光明”——这正是他的所念与所恨处!
愿我们都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汲取力量,让内心的光明照亮前行的道路,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初心,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往期推荐:
持心向善,人生无常道有常
道心与人心,让自己的心澄明起来
心即是道——道理道理,你说的都有道理。
坚持原创,愿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