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穷苦潦倒的现实主义画家,却画出了非常温暖抒情的画作

文史有料见真章 2024-02-28 10:05:58
让·弗朗索瓦·米勒,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也是法国巴比松派的代表画家之一。

浪漫主义画派德拉克洛瓦曾经评价他:“米勒是艺坛的明星,他的创作是革命性的!”

米勒画像 (点击查看大图)

米勒出生于诺曼底半岛上靠海的农村,家中务农。由于当时土壤贫瘠,家中人口众多,少年的米勒必须参与极为艰苦的农事,18岁才有机会开始学习绘画,20岁才到巴黎寻求发展

虽然米勒师承过不少画家,但真正对他产生影响的是卢浮宫的收藏品,特别是米开朗琪罗、普桑等人的作品。

1840年末期,米勒为躲避当时巴黎的动乱,全家移居到巴黎附近的巴比松村,直到去世,他始终生活在底层农民之中。由于长期在户外写生,因此他所居住的巴比松的田野、风光都被他纳入图中。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一般来说,浪漫主义时期描绘的风景,都是一种不真实的理想形态,英雄式的风景和历史风景画,都是为伟大崇高的人物构图找寻一些真实的自然景致入画。米勒笔下的人物则打破神话和传说,画的是平常人直接参与日常生活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景象。

现代艺术爱好者对米勒的作品大感兴趣,不仅仅是因为米勒三人式的构图稳定而完美,也因为画家笔下的农人们在阳光底下劳动的情景有一种永恒不朽的特质。以平凡而真实的农民为对象,歌颂自然的淳朴之美,这种绘画风格深深影响了日后19世纪的写实主义画家。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米勒算是最穷苦潦倒的画家。他在巴比松共生活了27年,基本上都处于上午劳动、下午作画的状态中。手中几乎没有闲钱,积攒了一点点钱,就换些颜料画布作画,实在没有,就自己烧制木炭条继续画画,从未停歇。所以他的画作很少有大幅的,一米左右的都不多见,多为50厘米以下。

米勒一生留下的作品不多,他的油画仅约80幅,而且多数是小幅。他并非对创作缺少热情和精力,而是重于思考,每作一幅画经常重复思考。这可从他留下的许多素描草稿看出。

《拾穗》油画 (点击查看大图)

《拾穗》素描 (点击查看大图)

《拾穗》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色彩最丰富、线条最细腻。布景是晴朗的天空与一望无际的金黄色麦地,在迷人的暖色系里,三个农妇,低头拾取田地上收割后的余穗。

画面洋溢着安静又庄重的气氛,尤其是红、蓝两块头巾那沉稳的浓郁色彩,也和谐地融化在黄色之中。三个农妇的动作,虽然角度略有不同,但是她们却有动作连环的效果,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的分解图,也表达了农妇在拾穗过程的心情变化--在反复地弯腰拾取的劳动之中,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辛苦地拾着麦穗。

《晚祷》(点击查看大图)

而《晚祷》这幅作品的成功主要跟米勒深刻的农村生活体验与虔诚的信仰有关。薄暮时分,一对年轻男女放下手边的工作,低头合十地虔诚祷告,感谢上帝赐予他们这一天的平安与收获。地平线约在上方1/3处,逆光取影的人物又安排成三分画面,形成“井”字形构图,稳定而庄严,稍微呆板且不加修饰的人物描写,更加深了这幅画作的虔诚气氛。

米勒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对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观察中得来的。米勒发现了平凡劳动者的诗情画意,把平常的农民生活中的劳动景象搬上画面。尽管他笔下的农民大多衣饰简朴、粗手笨脚,但却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点击查看大图)

米勒在他所有的画中都采用了简洁手法,表现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观点都通过真实的形象和场面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他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农民典型形象,他笔下的农民具有一种朴实、善良、憨厚和稚拙的美,永远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米勒是伟大的农民画家,他的艺术是公认的农村生活的庄严史诗。他用画笔和颜色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围绕土地而争斗的喜悦与悲哀。人们戏称米勒是“乡巴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开朗琪罗”。

0 阅读:1

文史有料见真章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