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泸定桥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红军长征,这座桥连接着大渡河两岸,为过往的人行了不少方便,如今已经成了泸定桥风景区里的主要景观文物了。
它曾是大渡河上最长的铁索桥,长达103米的长度和重达40吨的铁链让人们忍不住感慨古人的智慧,要知道在那时候建造这样的桥是十分困难的,可它还是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最令人惊讶的是这样的桥修建出来仅用了一年,这样的壮举让我们忍不住发出疑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这座桥的建立起源于一份奏报,彼时康熙坐在紫禁城处理着自己的工作,一份奏报却突然吸引了他的视线。
交通在古代格外重要,可奏报却言明大渡河在汉藏间让交通十分不便,已开始影响当地发展。
交通不便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经济发展困难,更严重的是这样的地形让朝廷对藏区的管控受到了不小的限制。
1704年四川巡抚上奏了一个好提议——修桥,这一想法很快就得到了康熙的许可,第二年就开始着手相关事宜,我们如今看到的泸定桥进入了修建状态。
然而修桥并非易事,大渡河河宽水急两岸土质松散,普通的木桥放在这条河上根本存在不了多久,石桥也很难在这样的土地上保持牢固,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经过工匠们的思考,最终将方案确定下来了——修铁索桥,修建木桥和石桥会遇到的问题对于铁索桥来说很好解决,但新方案也引出了新的问题,他们没有铁索。
为了建桥他们不得不在产铁的荥经县铸造出铁索,再运输到大渡河边,为了保证铁索质量工匠选择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上边,任何铁索出问题都能第一时间找到制作人。这一项工作需要人们投入很多精力,可是困难还不止于此......
大渡河河面很宽,对修桥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几番尝试失败后一位老工匠想到了索渡的方法,铁链过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新问题又来了,怎么让桥能稳固呢?
经验老道的工匠们最后选择挖井浇铸横向的卧龙桩和纵向的地龙桩,如此一来铁链的重量得到了分散,桥的稳固性也大大的提高了。
经过他们的多次努力终于让泸定桥在一年时间内横在了大渡河上,汉藏两地的文明交流和贸易往来也因为这座桥变得更加频繁,这片受地形限制而难以发展起来的土地迎来了它新的生机。
康熙最关心的控制权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军队可以通过桥顺利的进入藏区,也就不必担心藏区发生难以管控的事件了。
到现在为止泸定桥已经在大渡河上安静的横了三百多年,当初那批为了建桥把名字刻在铁索上的工匠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存在过的痕迹。若是他们的后人看到了定然会以这些充满智慧的先辈为傲的。
信息来源:泸定桥是如何建成的 发布时间:2021年